摘 要: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語文教學是重要的內容之一。而兒童哲學又是訓練學生思維技能的重要課程,現階段兒童哲學正以創造性的教育方法、現代的課程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對世界各地的兒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入兒童哲學,對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與核心能力的發展,現實意義凸顯。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兒童哲學,進行了探究,以其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童哲學;可行性;滲透
兒童哲學能對學生思維技能進行有效訓練,并對學生思維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它結合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對話的形式,語言通俗易懂、故事富有哲理而又深入淺出。誘發孩子們提出問題,促進孩子們深層次思考。最后,通過交流討論和集體探究,創設教育情境,對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而語文教材中哲學教育資源極其豐富,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是語文課程承擔的任務。在語文學習中,首要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兒童哲學滲透在語文教學中,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智力。
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的意義
1. 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哲學教育資源
在語文教材中,教學資源極其豐富,有《做什么事最快樂》《抬驢》《誰的本領大》等引人深思、生趣盎然的哲理性課文;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具有極高哲學內容含量、趣味雋遠的成語故事和俗語等;有《大?!贰缎洹返纫馓N無窮的詩歌、童謠;有《烏鴉喝水》等篇章,由此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但因為受制約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等,他們還不能對自己的觀點清晰、準確的表達,有待于慢慢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實踐證實,兒童哲學教育融入語文課堂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對發展學生思維的促進作用
發展學生思維,是兒童哲學這門課程的學習目標。通過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兒童哲學教育,可以看出,目前教師已經樹立了“教育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教育理念。通過引入兒童哲學教育的理念,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實施《語文課程標準》開辟道路。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是語文課程承擔的任務。在語文學習中,首要任務就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突破傳統教學中只強調聽說讀寫的局限性。
二、 兒童哲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1. 捕捉學生思維信息,對教材資源充分利用
作為應用哲學的分支,兒童哲學主要是在教育方面的應用。長期的教學實踐證實,兒童需要哲學,兒童能夠理解哲學,并在哲學中,對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兒童哲學教育內容極其豐富,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意義重大。教師應有效挖掘教材中的資源,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與課文的思維方式、內容和類型相結合,合理的謀篇布局。深入挖掘課文所對應的哲學問題,對兒童哲學教學目標進行制定。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善于捕捉學生的思維信息。通過有效引導,循循善誘,進一步打開學生的思維,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就是借助教材內容是滲透哲學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2. 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兒童哲學也不能千篇一律,應采用以下教學策略:首先,重視群體探究,開展合作學習方式。探究是學生學習的活動,而“群體”是一種教育氛圍和教學情境。探究方面能將學生自我矯正的思維能力激發出來,而群體方面則培養學生的共同目標、信任和關懷等。通過開展合作學習,學生之間能優勢互補,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將自身的思維空間不斷拓展。
其次,提倡學生“別出心裁”,鼓勵學生不斷反思經驗,發表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如果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課堂紀律和日常行為規范,導致孩子的思維模式循規蹈矩。為了做一個老師眼中的好孩子,與老師的標準相符合,很多孩子不敢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最終使孩子的從眾心理嚴重,并制約了孩子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求異,提倡自由發言,盡量減少課堂上的統一。
最后,培養“問題意識”。一切發明創造都起源于“問”,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睕]有“問”,就沒有發明,也就沒有創造。學生能提出問題,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兒童哲學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 運用激勵評價機制,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激勵、喚醒、鼓舞,是教學的藝術所在。教師的一個眼神,一聲贊許,都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運用激勵評價機制。對于學生的求異想法,給予充分的肯定,通過運用激勵性評價,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將兒童哲學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能對相關學科和基本哲學知識掌握。教師只有知識儲備豐富,才能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同時,對新型的師生關系進行構建,增強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交流討論和集體探究,創設教育情境,對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偉玲.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01).
[2]王海燕.怎樣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1).
[3]羅會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
[4]陳建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學周刊,2011(32).
[5]李祝岑.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1(68).
[6]伊志堅.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當代價值[N].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7]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3(75).
作者簡介:
曾錦霞,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