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鴿
【摘? ?要】? 發揮體育成績評價環節的價值,能夠有效推進體育課程的教育改革,助力學生體育素養的有效發展。對此,教師可以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優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環節,促進評價主體的豐富,助推優質體育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 成績評價;小學體育;核心素養
成績評價方式是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改革內容,也是落實課程改革目標、實現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能夠集中體現教師的教育思想,彰顯教師的價值取向。在以往的體育課堂上,教師一般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利用統一標準對學生的練習結果進行點評,很少關注學生的練習過程、自身的身體素質和體能發展水平,以至于評價結果挫傷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體會到練習的快樂。對此,教師應當優化傳統評價模式,做好小學體育課中的成績評價。
一、基于核心素養,優化成績評價標準
在傳統體育課堂上,教師進行成績評價的標準較為單一,只是針對學生練習體育運動技能進行點評,很少關注學生體育情感、體育品格的發展水平以及學生對健康知識的了解。在新課改中針對體育學科,對學生提出了“體育情感”“運動習慣”“健康知識”等方面的要求,期望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所以,在設定成績評價的標準時,教師也要以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為導向,進行標準的細化。
例如,在指導學生展開籃球運動的訓練后,教師就可以設定包含“體育情感”“體育品質”等方面的成績評價標準,促使學生可以全方位地認識到學習籃球運動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當作成績評價標準中的項目,并在每一個項目后設定評價細則,如在“體育情感”方面,設定“體會到籃球運動中的樂趣”“產生練球積極性”的細則;在“健康知識”方面,設定“知道打籃球對鍛煉身體的好處”等,以便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促使學生明確地認識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從而更好地進行改進和彌補。
可以看出,教師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基本要求為導向,改良傳統體育課堂中成績評價的標準,能夠使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認識到開展體育運動的效果,從而在查漏補缺中真正滿足對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強化學生參與,豐富成績評價主體
在“生本”教育思想走進體育課堂后,教師逐漸認識到以往體育課堂中成績評價的弊端,開始嘗試強調學生在成績評價環節中的參與性。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成為評價主體,讓學生對同伴進行點評、對自己進行反思。同時,教師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成績評價,以使學生獲得范圍更廣的評價。
例如,在羽毛球運動教學后,教師先為學生搭建生生互評平臺,引導學生基于自己對羽毛球運動的了解,對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指出其他同學在練習過程和練習結果上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學生可以根據多個同伴的點評意見,對自己的學習態度等進行改進。隨后,教師再從專業視角對學生進行點評,指出學生在專業性方面存在的不足,方便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動作。之后,學生再整合多個意見進行自我反思,加深對自己練習情況的認識,從而在主動改進中,不斷提高練習羽毛球的效果。此外,學生也可以與父母一起打羽毛球,獲得父母對練習成績的評價,從而更加積極地改進自己在打羽毛球中存在的問題。
顯而易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成績評價環節,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在評價環節的參與感,并使學生獲得多個角度的成績評價意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改進。
三、注重差異點評,彰顯成績評價優勢
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能發展水平具有個體特殊性,通過以往的體育課程教育經驗能夠明顯看到,一個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能夠較快地完成訓練任務,而一個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即使耗費許多精力進行鍛煉,仍不能達到統一體育成績評價的標準。所以,為了讓全體學生在體育成績評價中都可以獲得信心,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素質和體能發展水平,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成績評價標準。
例如,在長跑訓練中,教師可以基于以往的教育觀察,分析學生的不同體能和身體素質,隨后,根據學生的不同素質,教師設定不同的成績評價標準,如對于體能較差、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設定“能夠完成600-800米跑”的成績評價標準,而對于體能較強、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則設定“能夠完成800-1000米跑”的成績評價標準。當學生練習完畢后,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訓練成績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感受體育訓練中的人文關懷。
透過上述案例可知,教師為學生設定差異性的成績評價標準,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在體育課堂上獲得認可,從而堅定學生的訓練信心,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之后的訓練中。
總而言之,做好體育成績評價工作,能夠有效促進體育學科的教育改革,落實體育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在強化學生參與性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自己的訓練情況,在及時改進中逐步提升練習體育運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潔.小學生學期體育成績評價體系的構建[J].運動,2012(24):136-137.
[2]張曦.小學體育成績等級評價模式開展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