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旗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學科和其它學科不同,這是因為數學學科是一門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科,但由于深受我國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導致我國在數學教學中,嚴重缺乏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這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評價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并不是單純的依靠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進度。而邏輯思維能力的增加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當今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應該重點努力的方向。
1.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增加,那么通過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增強,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對相關事務的理解能力,才能在擁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之中,逐漸使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提高。
2.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方式
2.1演繹歸納法
演繹歸納法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邏輯思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方式,在散發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演繹出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實現對相關知識之間存在的邏輯性關系進行歸納和總結。
2.2分類比較法
分類比較法也是小學數學中邏輯思維方式有效整合與對比的一種方式,通過依靠給定的數據資料,對相關類別進行劃分,從而可以更好地設置出相應的對照組和實驗組。然而在分類比較法中,將對照組和實驗組等相關參數之間的變化信息進行揭示,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數學知識之間所存在的邏輯規律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3綜合分析法
綜合分析法是把需要處理的問題和目標進行整理結合,然后對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分析和研究。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與同類事物進行有效組合,再對其進行分解,能夠使學生以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認知。基于此,綜合分析法在之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引入加減法數學知識,使學生以實踐的方式提高邏輯思維水平。
2.4概括抽象法
概括抽象法通常是將事物的本質進行綜合分析,同時以整體的方式逐漸看待存在的相關問題。但在概括抽象法的邏輯思維應用中,必須忽略掉那些次要因素,然后對主要因素的目標進行研究分析,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在整體觀念中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5.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策略
5.1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需要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化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并借助一些比較形象和直觀的事物進行教學,將對應的圖形逐步轉化為數字,對指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和增加學生數學知識有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工具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似點和區別。然后再讓學生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學生通過計算可以直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他們會發現,無論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的計算面積公式是一樣的。所以正方體屬于長方體的一種,這是因為當面積計算公式一樣時,就說明類屬于同一種類,因為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六個面,八個頂點,十二條棱,唯一的區別是兩者之間的大小不同,也就是面積不同。在教學時,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發散思維的方式去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逐漸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地鍛煉,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有效幫助。
5.2創新教學模式
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如何跳出傳統教學這一固定模式,創新出新的教學模式便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數學是一門涵蓋了許多概念與公式的學科,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基礎性強和實用性強的特點。在我國,小學數學課堂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師先給學生們教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習題演練,最后由教師統一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影響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善于思考,敢于創新,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應借用演繹歸納法進行教學,從而促使學生加深對數學公式和定律的深入記憶。
5.3將教學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小學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學生數學學習活動有效、深入開展,需要良好的數學知識素養作為“支撐”。這就要求,小學生要深刻領悟數學知識內容要義,掌握數學知識點關鍵內涵。眾所周知,小學生數學學習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注意力不持久,需要教師通過有效手段進行刺激,增強學生有意注意力,推進探析知識進程。設置生活案例,是其中一種較為有效、顯著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互動探析知識點過程中,應抓住知識點內容要義,找尋出現實生活中與之相“呼應”的現實案例,設置于其中,讓學生帶著現實問題案例,保持主動求知激情,深入參與探知找尋數學知識點活動。例如在植樹節期間,學校買了一批樹苗,五年級(1)班第一天栽了全部的1/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全部的1/20,試問沒有栽的占剩下全部的幾分之幾?上述問題是教者在“分數加減法”問題課教學中設置的一道現實生活方面的案例。在以往此方面問題的案例解答中,由于該分數加減法比較復雜、繁冗,小學生理解和掌握時具有一定的難度。在解析此方面問題時也表現出“消極”“畏懼”心理。因此,教師在此方面案例講解中,利用數學學科生活性特點,設置了上述問題案例內容,為學生營造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為學生有效探究分析問題案例打好了情感基礎。
結束語:在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有所不同,導致邏輯思維能力與思考方向也有所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思考問題,可以根據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瑩瑩.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 小學生:教學實踐, 2020, 000(001):P.81-81.
[3]李曉宇.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 數學大世界, 2020, 000(003):P.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