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周艷麗
摘要:我國社會建設逐步深入,教育行業迎來了新的改革契機。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正處于逐步深入落實階段,幼兒教育工作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快樂放松的戶外體育游戲活動,讓幼兒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鍛煉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體育活動激發和提高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讓他們可以更好地適應生活和學習。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討幼兒體育游戲活動的開展策略,希望對我國幼兒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幼兒教育;體育活動;本土資源
引言:
隨著人們對于幼兒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幼兒園體育游戲的開展提出了高度較高的要求。通過對幼兒進行體育游戲的開展,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滿足幼兒能力培養提升的高度要求,促進幼兒教育工作的高效發展。在當下的幼兒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開展趣味體育游戲成為了當下幼兒教育工作的重點思考問題。
一、合理設計幼兒體育教學
教師在進行體育活動課程安排時,應該結合幼兒年齡對體育活動的負擔水平,確定幼兒體育教學的最終負荷。在教學設計上,教師不應該安排超過幼兒身心承受能力的體育運動負荷,而是應該根據幼兒身體的具體情況,進行體育活動選擇。作為教師應該做好對幼兒各年齡段體育負荷的分析工作,考慮幼兒生長中的機能特性,避免幼兒機體在過量的運動下出現損傷。而另一方面,幼兒體育教學又應該保證一定的工作量,讓游戲與體育教學緊密結合,真正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
二、重視游戲創新
在進行幼兒趣味體育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對于游戲的創新十分重視,而大班幼兒對于體育游戲創新具有更高的要求。幼兒教師在游戲設計中應該明確這一點要求,能夠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體育游戲內容與開展方式的合理設計,保證幼兒能夠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以高度的參與積極性投入體育游戲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進行大班幼兒的趣味體育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對大班幼兒進行充分了解,能夠發現這一階段的幼兒已經對體育游戲的體育性具有高度認識,因此,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也更注重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尋找趣味性。幼兒教師在對大班幼兒進行了解后,對幼兒設計“斑羚飛渡”的游戲,要求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進行跳遠的學習。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競賽內容,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滿足幼兒的體育游戲開展需求。在對游戲進行創新時,一定要立足幼兒這一核心點,了解他們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例如,在體育活動天天玩球的體育游戲中,可以讓幼兒自主探索多種玩法,讓他們可以更自主的參與到環球活動中。給幼兒準備和他們人數相等的皮球,再準備4個筐子。與此同時提供一些記錄玩球方法的紙張以及筆。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問:小朋友們知道一個星期有幾天嗎?我們一起來做一下星期球操。此時要求幼兒每人拿一個球跟隨教師的口令做球操,包括頭部上肢以及踢腿跳躍等動作。在熱身完成之后將幼兒分成4個小組,讓他們在場地上自由地進行玩球,此時教師給每個小組布置具體的任務:每個星期有5天上幼兒園,每個小組要創編5種不同的玩球方法,定出每天怎么玩,并在記錄卡片上詳細寫出來。這樣一來就讓幼兒參與到對體育游戲的創新中,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關注每個小組的進行情況,及時給他們提供指導。
三、利用本土資源,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我們先要熟知幼兒的心理,尋找一些可以激發他們興趣的活動,同時也奠定了體育游戲順利開展的基礎,在幼兒園的戶外體育過程中,我們要設計能夠激發幼兒興趣的體育活動形式。例如,將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園體育游戲活動做一個完美的整合,將本土資源中的節日文化滲透到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環節中,讓幼兒在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無形中對民族、對國家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教師應選擇一些與本班幼兒情況相符的教學方法,將游戲、情景自然融入活動中,調動幼兒主動積極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學習,在游戲中自由成長。
如在“攻炮城”的春節主題活動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傳授式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幼兒講述當地春節的一些有趣的小習俗;其次設計攻炮城這一游戲情境,和幼兒一起動手創設城墻,尋找鞭炮替代物進行攻城游戲,將當地春節的傳統習俗和幼兒投擲能力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讓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向上投擲的能力,還能讓幼兒加深對春節傳統習俗的認知。
結束語
總而言之,幼兒體育活動興趣的激發、基本動作的發展以及身體素質的提高,都是在身體運動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能力、經驗,確定多元的活動目標,學會借助材料開展游戲為主的體育活動,全方位、多舉措地促進幼兒身體動作機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艷.淺談如何利用游戲情境激發幼兒戶外體育游戲興趣[J].學苑教育,2020(26):75-76.
[2]王英.試論體育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5):83-86.
[3]胡艷.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體育教學的開展研究[J].科技風,2020(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