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維 李菁輝
摘要:介紹憲法精神培育的理論來源和教學實踐的現(xiàn)狀,明晰憲法精神的內涵。結合2021年最新修訂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實踐,分析憲法精神在初中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憲法精神;憲法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
一、初中憲法精神培育的理論來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了依法治國教育以憲法和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為主線。憲法精神的引領,培養(yǎng)和加初中學生的國家觀念和公民意識,讓初中學生牢固樹立權利和義務、權力和責任的觀念。憲法精神顯然需要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整個過程。作為公民憲法精神培育的初級階段,初中學生的憲法精神培育必須引起初中思想政治教師的重視。
目前憲法精神培育在初中教學體系中地位低課時不足,零散不成系統(tǒng)沒有層次性。初中學生對憲法重視程度不夠,思政教師上課容易照本宣科,重視憲法教育的知識灌輸而忽略對初中生憲法精神的培養(yǎng)。所以目前急需解決的是,在初中思政課教學中,除了明確憲法的知識性記憶,還要注重憲法精神的引領。憲法精神包括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依法治國。結合2021年最新修訂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和教學實踐,分析憲法精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憲法精神培育的應用。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現(xiàn)憲法精神
中國憲法在序言中明確指出:“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xù)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黨的領導是中國憲法與其他國家根本法的本質區(qū)別,是中國憲法精神的根本原則。2021年春季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最新修訂,一開始就明確指出,中國憲法是黨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黨領導人民制訂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黨在歷史上形成的領導地位,是人民的選擇。黨在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
中國憲法的價值追求是從原則和制度上把國家的一切權力歸于人民,從而保障公民的權利,實現(xiàn)民主自由。確保人民都能充分共享建設成果,充分體現(xiàn)憲法精神的內涵,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021年春季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最新修訂,系統(tǒng)的介紹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人民通過參政議政、民主選舉案、民主監(jiān)督等方式真正參與到民主政治生活中,是廣泛、最真實的民主,“能讓人民依法積極參與政治生活,擔當起國家主人應盡的責任”。
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規(guī)范和制約國家權力,規(guī)范國家建設和發(fā)展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維護國家政權穩(wěn)定和社會長治久安,是憲法精神的內在體現(xiàn)。遵循憲法在國家治理的精神,我們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策略,并使公共權力與私人權利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平衡和協(xié)調在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范和指導,規(guī)范社會秩序。在這一過程中,居于首要的便是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與制約。2021年春季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最新修訂,最新修訂的民法典納入到教材內容,在未成年人保護中新增加網(wǎng)絡保護和政府保護,繼續(xù)明確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公民的權利,已成為中國國家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中之重。2021年春季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最新修訂,依據(jù)憲法設置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建立健全監(jiān)督機制,接受人民監(jiān)督。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融入憲法精神的教學實踐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的有意義學習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像設置支架一樣,幫助初中生把管理學習憲法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教師引導憲法教育的進程,使初中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憲法知識和技能,使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憲法認知活動。這是基于維果斯基的“輔助學習”。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作為憲法精神傳播的代表,引導教學,使初中生掌握并內化能使其從事更高層次的憲法精神認知活動的技能。一旦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能,就可以自我調節(jié)憲法知識的學習和憲法精神的理解。
在這種模式下,初中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包括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和學習內容與個人的關聯(lián)。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憲法教育所代表的的新知識與初中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對于憲法觀念建立實質性的聯(lián)系。例如,初中學生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和六年級上冊憲法、公民、國家機構和法律保障生活中,初中學生在小學已經(jīng)對憲法知識和憲法精神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礎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憲法精神培育實踐就是在初中學生已有的憲法認知結構建立聯(lián)系,便于對更深層次的憲法知識和憲法精神的理解。除了憲法知識的增長和憲法精神的理解,有意義的憲法精神培育還是一種融合各種體驗的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憲法精神培育實踐中主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初中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憲法知識,領悟憲法精神,它是一項使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和思想發(fā)生巨大變化的研究。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憲法精神的教學實踐必須使學生的情感和認知投入到學習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的發(fā)現(xiàn)、獲得和領會,從而使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人格等獲得憲法精神的引領。
也就是說,只要思想政治教師信任初中生,信任學生的學習潛力,愿意讓學生自由地學習憲法知識,理解憲法精神,就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形成促進學習的最佳途徑。憲法知識的學習和憲法精神的內化還不僅僅是初中學生個人完成的認知活動,還是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憲法知識的學習和憲法精神的內化是通過活動參與而實現(xiàn)的文化的內化。在此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和更為成熟的專家或專業(yè)人員可以為初中學生提供憲法學習和憲法精神領悟的“支架”,指導和幫助初中生完成他們不能獨立完成的活動。初中生也可以互相支持和幫助。在這種同伴互助模式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憲法學習活動中逐漸內化憲法精神。
(二)真實情境的解決問題
首先,憲法學習應該在類似真實憲法案件的情境下進行,以解決初中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憲法學習的內容應選擇真實的憲法任務,不能簡單地概括為知識點,也不能簡單地對憲法進行處理,使之遠離真實的問題情境。其次,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憲法知識與憲法精神的教學實踐過程類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所需要的方法往往隱藏在情況中。真實的國家政策和政府、法院的運行過程來解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范式,并指引初中學生的推究。
由于憲法任務的真實性,中學生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有了認識和主人翁意識;任務本身具有全面性和挑戰(zhàn)性,問題解決了就會有回報,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索動機;它有有必要的復雜性,與簡簡單單的憲政課堂環(huán)境相比,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求索精神,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
目前,在這一領域已經(jīng)有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利用課堂多媒體和線上線下智能系統(tǒng)輔助教學,可以提供真實的情境,達到完成真實的憲法學習任務的目的。
(三)活動課程與實踐活動的綜合運用
初中思政課憲法精神的融入,除了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學實踐,還包含了線上線下兩種輔助教學。通過線上普法網(wǎng)的“憲法小衛(wèi)士”、微信公眾號和網(wǎng)站的憲法宣傳視頻、憲法答題等活動,讓初中生真正了解憲法精神。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影片,提高學生對于憲法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深刻理解憲法精神。同時結合中小學綜合素質平臺,初中生通過上傳分享自己對于學習憲法的心得體會、瀏覽和了解其他同學的憲法學習心得,將憲法學習活動轉變?yōu)槌踔兴颊處熍c初中生、初中生與初中生、初中生與社會的多方位互動課程。通過線下實踐活動,豐富對憲法知識的學習和對憲法精神的理解。例如,學校、家庭、社會在憲法日組織憲法宣講活動,鼓勵學生作為演講者主動參與到憲法宣講的前期學習、中期準備和后期的宣講活動中,讓初中生在實踐活動中切實體會憲法精神。還可以有學校組織模擬法庭、民主選舉、政府運行等活動,讓初中生在活動的真正明晰憲法精神的內涵。
四、結語
通過道德與法治課堂憲法教育的教學實踐結合線上線下智能系統(tǒng)的憲法教育活動,讓初中學生明晰憲法精神,通過理解國家和政府運行機制、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切實理解憲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tǒng)一,內化憲法精神。
參考文獻:
[1]姜永紅.我國青少年憲法課堂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3.
[2]張曉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發(fā)展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3]梁鐘毓.論青少年憲法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實施構想——從法治意識觀念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J].學理論,2017,2.
[4]李勇.建構主義視野下教師的使命[J].科教文匯,2008,33.
[5]龔浩然,黃秀蘭主編.維果茨基科學心理學思想在中國[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作者簡介:隗維(1995—),女,滿族,北京人,教育碩士在讀,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y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菁輝(1998—),女,漢族,山西太原市人,教育碩士在讀,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學科教學(思政)專業(y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度太原師范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項目《初中思政課程中憲法精神融入途徑探究》;項目編號:SYYJSJC—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