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慶
摘要:在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中,教師和家長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政治認同”是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采取創新性的教學方法,積極落實“政治認同”,建構積極、健康的政治觀。本文通過分析“政治認同”的含義和意義,探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落實“政治認同”的教學措施,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核心素養培育。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政治認同”;教學探索
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中,初中生對具體的、直觀的政治認識比較了解,但是缺乏對政治生活的宏觀認知,缺乏政治認知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應有效落實“政治認同”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適應社會和政治生活的變化,以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政治認同目標定位在“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在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中突破課堂的重難點,加強學生的政治責任和使命,促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一、政治認同的含義和意義
(一)政治認同的含義
政治認同,是指以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為基礎的,對政治制度、政治策略、政治生活的認同情感和意識歸屬,是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在具體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處于一定的社會政治關系中,結合自身的政治身份,像政黨黨員、階級成員、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利用制度和規范約束自身的政治行為,這種政治生活的現象即政治認同[1]。
(二)政治認同的意義
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政治認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增強人民團結的凝聚力量。成員對政治組織的融通,有利于增強政治組織的生命力;人們對政治信念的認同,有利于體現對政治信念的忠誠。政治認同的意義體現在多方面:第一,在政治體制方面的認同,有助于促進政治組織的制度化。人們對政治制度的體系認同,是政治組織獲得合法性的基礎,政治組織的制度化是社會政治生活穩定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在政治政策方面的認同,有利于人們對政治政策的貫徹落實。人們發自內心的認同政治政策,對政治過程進行積極的參與和支持,能夠在政治生活中自覺遵守政治政策,從而有效的尊重并執行政治政策。第三,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認同,有助于激發組織成員為共同理想奮斗的熱情。思想是社會政治生活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石,組織成員對政治思想的認同,幫助組織成員樹立共同的政治目標,增強成員形成和發展政治思想的信心,為政治生活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落實“政治認同”的教學措施
(一)有效梳理知識體系,為政治認同奠定理論基礎
學生的“政治認同”應以豐富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效梳理知識體系,是落實“政治認同”的前提。因此,教師根據具體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內容,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夯實學生的思想品德內容,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完整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體系,以提升學生處理政治信息并積極運用政治信息的能力[2]。
例如,在學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第三課“ 追求民主價值”時,一方面,教師有效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重難點。教師在介紹人們生活在民主國家的基礎上,講解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側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和重要性,為學生梳理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我國的民主制度等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民主價值”開展班級辯論。班級辯論的形式能夠有效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正方的觀點是:民主價值體現在,人們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民主,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反方的觀點是:民主價值局限于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和具體的民主制度等理論。學生從課本、教材、網絡資源、課外圖書等方面尋找論據,教師在學生充分總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民主價值不僅體現在民主制度層面,還應落實到民主生活實踐中。
學生的“政治認同”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落實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在構建完整的民主價值體系基礎上,學生的“政治認同”表現在自覺的參加社會民主政治生活,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精神,在感知民主含義、了解民主本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民主的“政治認同”情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富含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知識,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政治實踐經驗,很難自主完成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在落實“政治認同”時難度較大。有效梳理知識體系,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對政治內容提出質疑,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分析政治生活中的社會現象,為政治認同奠定理論基礎。
(二)針對社會實踐進行時政點評,培養“政治認同”的敏感度
“政治認同”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在開展初中思想在根治課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時政熱點等相關的信息素材,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性格特征,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組織學生針對社會實踐進行針砭時弊的時政點評,在小組內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以培養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利用時政資料充實課堂教學資源,深入學習“政治認同”的時代性特征。
例如,在學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一課“踏上強國之路”時,教師結合課本資料,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社會政治活動。今年正值建黨一百周年,教師應根據這節課的理論知識,節選2021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創新宏觀政策實施方式,對新增2萬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建立直達機制。支持銀行定向增加貸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50%以上,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對大企業復工復產加強“點對點”服務。受疫情的影響,今年我國政府財政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實現經濟的復蘇及可持續增長,促進全民、全社會的共同富裕。
教師應根據本節課“堅持改革開放、走向共同富裕”的知識重難點,在學習本課時,組織學生針對今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政治情況進行時政點評,在講解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敏感度,弘揚我國的愛崗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時政熱點的分析中,組織學生深入理解黨的政治方針政策,從而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培養學生的正確政治觀和思想觀,對我國的經濟政治生活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組織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活動,夯實學生的“政治認同”實踐能力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政治認同”是學生理論上、思想上對政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應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實現“政治認同”的預訂教學目標。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在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還應根據初中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我國的社會政治生活,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3]。
例如,在學習部編人教版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單元“走向未來的少年”時,教師應將“政治認同”與社會公共生活相結合,促使學生了解青少年的政治責任擔當,在初中畢業季,向學生提供認識、了解多種職業的機會,組織相關的“回望成長、走向未來”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活動,以夯實學生的“政治認同”實踐能力。在每學期的寒暑假和節假日等,教師應以“成長主題”為活動目標,將學生根據性格特征和實踐能力進行分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走進社區和企業,了解社區工作者和工人的工作環境和職業要求,開展職業模擬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類型的選擇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習小組自定主題,制定實踐活動的具體目標,選擇符合自身實踐能力研究方法,激發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的積極性,并總結實踐經驗,選擇優秀的研究主題進行班級展示。初中思想政治教師應為學生努力爭取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在外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參觀本土的紅色文化基地,參觀生態園和革命烈士陵園等,在現場教學中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在革命歷史和改革進程中先烈們的付出,促使學生深刻感悟“少年當自強”的情感共鳴,在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知識應當被付諸行動并積極應用于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政治歷練,升華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使得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帶著問題回到思想政治課堂,并嘗試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參與度,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實踐能力。
結語:
“政治認同”應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相融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以課堂理論知識為基礎,針對社會時政提升學生對社會政治的政策認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政治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新課改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雨晴. 《政治生活》教學中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現狀調查研究[D]. 石河子大學, 2020.
[2]吳幸巖. 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探討[J]. 信息周刊, 2020, 000(011):P.1-1.
[3]王曉偉. 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路徑探析[J]. 新課程(中學版), 2019, 000(0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