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琛

【摘要】初中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各不相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教學措施,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分層教學是一種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方式,依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層,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一概而論.分層教學模式能有效增強數學教學效果,使學優生、普通生、學困生均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
【關鍵詞】分層教學模式;數學教學;初中
數學是初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其教學質量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升學質量,受到教師、學生、家長的高度重視.初中生接觸數學的時間已經較長,涉及的知識逐漸深入,他們基本已經初步具備自身的數學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知識基礎,個體差異也不斷凸顯,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開展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數學潛力,使他們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一、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分層教學模式主要是指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根據由高到低的原則先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再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針對性教學.近年來,分層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其具有以下三個優點:第一,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成長環境、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然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能有效解決個體差異和整體施教的矛盾.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設計層次化的教學活動結構,并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則,能兼顧每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他們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第二,釋放學習主動權.在應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將數學知識劃分為幾個層次,能通過不同層次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上充分掌握主動權,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完成自主探究,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且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第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常情況下,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的分層時,中等層次的教學內容屬于教學重點,而中等層次的內容是低等層次教學內容和高等層次教學內容的紐帶,教師通過進行循序漸進的層次學習,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教師對不同層次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不同,這就能滿足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依據學生特點合理分層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對學生均采取統一的標準和教學方式.這雖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常導致學優生認為內容過于簡單,難以得到提升,而學困生無法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開展分層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深入了解班級內每名學生的特點,依據他們近期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學習能力、學習狀態等情況,合理劃分成A、B、C層次,并將分層教學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合理安排各小組的人員組成,使各層次的學生人數均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層次的不同靈活分配學習任務,尊重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上的差異性,使得每名學生均能在課堂中發揮自身價值,從中收獲知識,而且合理的分層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輔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也能讓組內A層次學優生帶領和輔導B層次、C層次學生,使他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學負擔.然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狀態是動態變化的,因此,教師需要關注每名學生的表現,定期調整學生分層,以確保相關教學工作始終貼合學生的當前需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合理設計分層教學目標
許多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對全班學生均采取統一的教學目標,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影響教師自身對學生的看法,常出現學優生不斷受到夸贊和肯定,而學困生只受到批評和責罵的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班級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在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也需要分層次地為學生設計適宜的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制定更高的教學目標,并設置對應的教學內容.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選擇較容易達成的教學目標,幫助他們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分層設置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均能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定義,學會尋找對應邊、對應角,并能使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確保學困生和普通生都能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礎知識.對于部分學優生,教師應提出更高的教學目標,如教師讓學優生熟練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面積比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問題,激發學優生的探索欲望.同時,教師需要將分層理念融入對學生的評價中,基于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評價,對各個層次中有進步的學生均予以表揚,肯定他們付出的努力,從而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我.
(三)課前預習采用分層教學
預習是初中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的重要機會,能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課堂學習內容,使他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然而,由于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基礎、認知結構均存在差異,他們的預習質量高低不一.在課前預習時,教師也需要采用分層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課前預習要求,具體如下: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初步了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能夠看懂例題.對于基礎普通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除了了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外,還需要嘗試解答教材中簡單的課后練習內容,以加深理解.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了解教學重難點,尋找解題規律,歸納解題方法,等等.
例如,在教學“銳角三角函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分層指導學生預習,具體如下: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初步了解正弦、余弦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并鼓勵他們嘗試解決簡單的習題.對于基礎普通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了解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完成相關題目,如教師可以畫出不同角度的銳角三角形,讓學生用a、b、c表示出對應函數,或者教師可以提出問題:sin 45°=?sin 60°=?讓學生完成.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準備三角函數相關的應用題,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探索、總結、歸納,從而提高課前預習效果.
(四)布置作業采用分層教學
布置作業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鞏固知識的主要措施之一.教師在設置作業時也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層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類型,具體可分為基礎題、選做題和拓展題.基礎題要求所有學生必須掌握;選做題要求普通學生基本掌握,并鼓勵學困生進行挑戰;拓展題要求學優生基本能夠完成,并鼓勵普通學生勇敢挑戰,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他們激發自身潛力,努力打破當前限制,從而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例如,在教學“整式的加減”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之后可以為學生安排不同難度的題目作為作業,如基礎題:(3a+2c+6b)+(4b-2a-3c);(4x2+1+2x)-2x-x2+1[]2.選做題:若A=4a2b-ab2,B=2ab2+2a2b,求6A-2B=?拓展題:以(a+b)作為一個因式,合并同類項:4(a+b)2+2(a+b)-7(a+b)+3(a+b)2.教師將作業難度層層推進,能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思維潛力,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探索,使各層次學生均能收獲知識,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努力突破自我,提高解題能力.
(五)教學評價采用分層教學
以往初中數學多以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教學評價無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導致教學評價的反饋效果不理想.同時,在這樣的教學評價下,教師難以發現每名學生的“閃光點”,極易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受挫.因此,教師在教學評價環節也應重視對分層教學的應用,以實現個體差異性教學評價,充分挖掘每名學生的“閃光點”.例如,在日常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制定層次化評價內容.針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將預習、復習、課堂表現、學習方法納入對他們的教學評價中.針對學習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納入課堂表現、合作學習參與程度、自主學習態度等.針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評價中納入學習意志力、知識拓展等.在進行期中、期末綜合評價時,教師可以根據上述不同層次的評價內容和考試成績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評價.這樣層次化的教學評價不僅能讓每名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進步點,并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而且能讓教師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同時,層次化教學評價不僅能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能使教師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層次教學計劃.
三、結束語
分層教學模式適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因此,教師可以先依據學生個體情況的不同,合理地對他們進行分層,再依據層次的不同設置對應的教學目標、課前預習任務、作業任務等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適應性.分層教學不僅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有助于教師更清晰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變化,予以他們有針對性的引導,從而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賴榮樹.基于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學習評價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241,243.
[2]韓麗麗.試論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32,142.
[3]秦愛東.分層教學背景下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的研究[J].中學數學,2018(24):62-63.
[4]蘭興琴.基于分層教學模式談初中數學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54.
[5]樊慧娜.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探討[J].國際公關,2019(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