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儀 賴詩琪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要求:注重道德意識、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相互結合,加強道德行為和法律法規的相融合。同時,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和道德實踐能力的提高,等等。因此,我們要活用《道德與法治》這本教材,充分挖掘生活的資源,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從而有效地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課堂魅力。
【關鍵詞】小學;生活實際;道德與法治;課堂魅力
目前,常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表現為:1.照本宣科,用舊觀念去看新教材。2.課堂變成學習成果的匯報與展示。目標達成全部依賴課前的學習,課中只是交流課前探究、學習的結果。3.課堂缺乏靈動性,例如,把教材中的圖畫,簡單地設計成“看圖說話”了。
要改變這樣的低效課堂,在實際的教學中,怎樣讓課堂在有效的活動實施中做到生動、有趣而具有魅力呢?在這兩年的教學嘗試中,筆者有失敗也有成功,下面把自己的所嘗所想所見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活用“教材”,深化課堂的內涵
1.挖掘教材中的“空白”
《道德與法治》以學生的實際事例和拓展而組成的,而每幅圖都是兒童的“生活小場景”,這充分體現出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互相融合,是師生交流、參與活動的重要指示。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文中的圖例和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合理地、創新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看圖對話”,讓學生與文本中的“兒童”進行對話,讓圖中的場景和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對話。這樣,學生的自我構建和創新思想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了。例如,《愛新書、愛書包》這一教學話題,對于拿到新書、新學習文具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這個話題他們有話可說,他們會感到無比的興奮與激動。但是,很多教師都不重視這一塊的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且空泛。既然教材適時地提供了范例:“要保護它們啊!”“我的書包是奶奶新手做的?”……在教學中,這些范例就像拐杖一樣,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例,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點滴的生活中逐漸培養良好的習慣,塑造良好的品德。久而久之,學生會慢慢地探究愛惜書本和文具的做法,在做中學,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體悟愛惜之情。
2.利用教材中的兒歌,激發學習興趣
教材精心編排了不少有趣又簡潔、朗朗上口的兒歌,這些兒歌在“總結提升主題內容——提示歸納學習方法——指導引領認知技能”等方面,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豐富學生認知的同時,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愛新書,愛書包”培養了學生從小學會愛護學習物品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整理物品與愛惜物品;又如,“干干凈凈吃飯好”在教會學生學習洗手歌的同時,掌握了6個步驟的洗手方法等。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兒歌,有助于改變學生的認知模式,從機械記憶到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彰顯課堂魅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以兒童的成長與發展的生活邏輯為核心設計的。因此,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帶進課堂,除了創造典型的情景教學外,我們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模擬生活的教學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身臨其境地去體味、去嘗試。下面,我們來欣賞“首屆粵渝湘三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跨省區教學研討會”的兩個教學片斷:
片段一:江門紫茶小學周麗娜《戴上安全小黃帽》
師:通過視頻,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的交通安全知識了,現在就讓我們帶上小黃帽,我們一起出發做小導游吧。我們會經過人行道、紅綠燈的地方,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學生帶上小黃帽,邊觀看視頻,邊回答)
生1:行人要走人行道。
生2:我們要遵循“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交通規則。
師:你們回答得真好,瞧,喜洋洋和懶洋洋都想到江門游玩,誰來做做“護法小天使”來幫忙它們兩個完成游玩的任務?(教師創設了喜洋洋游玩江門的情景)
生1:喜洋洋,我們購買門票的時候,要養成文明購票的習慣。
生2:懶洋洋,我們不能在馬路上蹦蹦跳跳,這是很危險的。
生3:喜洋洋,看,這是斑馬線,我們過馬路必須走斑馬線,而且靠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
……
片斷二:重慶南岸區天臺崗小學楊尚昆《想祖國問好——祖國的生日》)
師:同學們,看,這就是《國旗法》。《國旗法》對升旗儀式有了具體的要求,請大家讀一讀。
師:同學們,我們上學的時候,每天課間操都會舉行升旗儀式,我們來看看這兩個視頻,然后小組討論:“樂”遇到了哪些困難?如果你是“樂”,你會怎么做?
生1:學校進行了升旗儀式,而“樂”卻遲到了。如果我是“樂”,我會立刻停下來,肅立,敬禮。
生2:如果我是“樂”,我會立刻放下書包,面向國旗,馬上立正、敬禮。
……
師:同學們,我們觀看了天安門前莊嚴的升旗儀式。現在,請全體起立,讓我們一起到天安門前進行升國旗,唱國歌。
從兩個教師的教學片段里,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創設了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促進教學的發展,能讓學生掌握道德知識的同時,也能懂得了法律,使得“德法”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三、巧用生活空間,提高課堂實效性
學生是課堂中的小主人,教材里的主角是小朋友,內容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它以兒童的生活視角和路徑,形成生活內容和教學相統一的敘事邏輯,比較重視人文情懷,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與溫暖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與周圍環境積極的互相作用,不能封閉在教室里,局限在書本上。我們應該把教材和本校、社區、鎮區的教育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中有創造地解決問題。例如,在“我們的校園”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和了解校園及校園的生活,筆者常常把教室教學搬到教室外,帶著學生們到校園的每個室場進行參觀,了解每個功能室的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又如,在“快樂過新年”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除了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祖國各民族的新年習俗外,筆者還組織學生到環衛中心、消防大隊、醫院等地方進行了慰問活動,讓學生親身了解到不同崗位上的工作人員,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在新年期間放棄休息時間,默默堅守崗位。讓學生在慰問的過程中,學會感恩,學會回報,更是學會樂于奉獻的精神。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說安全,教安全。如果只有在課堂上說,是遠遠不夠的。筆者認為,實地操作效果會更加好。在《上學路上》這一課時,在保安的幫助下,筆者把學生帶到學校門口進行實地過馬路,(如下圖1、2)讓他們親身體驗過馬路,體會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引起他們珍愛生命的情感。除此之外,筆者經常帶學生到校園學習一些交通安全知識(如下圖3)。讓學生判斷:這些同學,你認為他做得對嗎?為什么?這樣一來,加強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警惕性。
我們常說,生活就是課堂教育,教育也離不開生活環境。學生從課本中能學會做事、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學習,讓自己努力從適應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覺、自主。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道德與法治》中,只要我們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認真進行課前準備,積極地創設生動、形象、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夠引領學生走進課堂,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就能夠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會探究、感悟道理。
參考文獻:
[1]楊榮譽.淺談我對新教材《道德與法制》的認識[OL].https://wenku.baidu.com/view/001969e9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4.html.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