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轉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寶庫。語文是落實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的教育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的教育,那么就會失去語文教育的靈魂。針對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夠重視,甚至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急需我們要改變教育方式,要把“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進語文教學當中,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本文就此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初中語文課堂有機融合的途徑和方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有機融合;途徑和方式
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概念的理解,可能只局限于表面膚淺的理解,認為只是中國民間的一些習俗而已。其實,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蘊含著愛國情懷,人生價值觀,社會審美觀,國家文化自信力。從語言角度理解,它就是精神與物質的結合體。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非常注重對人的品格的培養,融合了“治國齊家修身平天下”的教育思想。語文教育重在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中華傳統文化要回歸語文課堂,是時代的必然趨勢。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了很多中華傳統文化的題材,這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內涵,領會教材要點,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興趣,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初中語文課堂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體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齊治平等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努力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從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橫向發展和縱向延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魅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文言文都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這是新課標特別強調要重視的教學內容,也一直是中考重點考查的考點。優秀的古詩文和文言文蘊含的思想價值觀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發作用,可以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優秀的傳統美德。
誦讀古詩詞和鑒賞古詩詞是弘揚傳統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指出,通過誦讀古詩詞可以“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是說要學習詩一樣的語言來表情達意,這是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高低的重要標志。通過誦讀古詩詞,可以認識李白、白居易、辛棄疾、杜甫、蘇軾等這些偉大的先賢,如,通過誦讀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了解歷史的變遷,百姓的苦難;誦讀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詩句,可以感受詩人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壯志,從而鼓舞學生樹立偉大的人生目標,勇敢攀登。為了更好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可以定時舉行古詩詞朗誦和默寫比賽,以此提高學生學習和積累古詩詞的積極性。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精華,文言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一個重要內容,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難的一個領域,學生厭學,“談文色變”。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其中深刻的傳統文化思想內容,使之變得有趣味性,不再枯燥無味。例如,在教初中語文《陋室銘》這篇古文中,讓學生學習作者劉禹錫那種不慕榮利、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引導學生理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德馨”,讓學生明白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它與環境沒有關系,學習古人的高雅,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主要記載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內容,素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這說明《論語》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不可估量。在教學《論語》十二則時,教師可讓學生從這篇文章當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和處事的方法,文中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受益匪淺。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瀉千里的川水,顯示了宇宙間萬物永不停止的運動規律,這就啟發學生在學習上要不斷進取,學無止境。“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饒有韻味,也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要學習松柏在嚴寒中頑強不屈的精神,當面對人生中的困境時樂觀而不失操守。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這些文言文的文化思想精髓,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審美觀。
二、利用名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四大名著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它們能夠一直歷久不衰,是因為它們都是蘊藏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精髓。例如,《西游記》是一部神話小說,其中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民間大量的神話故事,體現了儒家積極奮斗的大無畏精神,師徒四人的取經故事體現一種團隊精神,勇于面對困難,對真善美的東西勇于向往與追求。在教讀這一部名著的時候,可以展開名著導讀活動,通過小組串講小故事,小組合作再現故事情境的表演方式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故事情節,以此來學習名著中人物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三、利用傳統節日創設多元化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課堂上的語文活動是有局限性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延伸到課外活動當中。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有關傳統文化單元主題活動,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傳統文化知識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如,開展經典誦讀比賽、名著閱讀分享會等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中秋節開展以“中秋佳節話團圓”為主題的國旗下講話、燈謎、手抄報、寫祝福許愿卡等活動,通過國旗下講話,讓學生知道中秋的來歷,倡議每一位學生如何在這個美好的節日做到“三圓”:家圓——做一件讓父母開心的事情;人圓——發一條祝福語給遠方的親人;國圓——祝福祖國早日統一,繁榮昌盛。讓學生走進民間的中秋,通過組織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中秋的來歷、習俗、美食等知識和圖片,讓學生感受中秋團圓的美好之情,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端午節也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端午節是我國兩千多年的習俗。為了讓學生了解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學校可以開展品端節、作詩歌、話屈原、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學生通過此活動不但感受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體驗民間賽龍舟包粽子的快樂,還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通過這種新穎的語文課外活動與傳統文化結合,古與今的結合,給端午節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更能推動傳統文化的繁榮昌盛。通過親身體驗多種的課外活動,使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顯著的教育效果。
四、利用互聯網開展有效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
當今是一個信息發達的時代,利用互聯網教學更加便利,傳統文化的傳承可以更加輕松地利用這個載體來開展活動,改變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深切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更加容易理解語文教學內容。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記》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播放有關桃花源的美景圖片和視頻,再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美景,恍惚置身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佳境,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一來,在正式學習課文內容時,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桃花源印象就更深刻了,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學生與作者時空的距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所以,互聯網的有效利用,使傳統文化得以有效傳承。
總而言之,中華傳統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和發展,一定通過有效的教學措施來進行語文教學活動,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在感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為了更好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活動,作為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提升自身鑒賞傳統文化的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鑒賞,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的契合,實現“立德樹人”的語文教育理念。而學生在實踐中也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而可以主動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陳晨.論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成才之路,2019(3):30.
[2]邊艷玲.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26-127.
[3]田存庫.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7(3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