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宏
【摘要】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課堂教學不僅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融,二者協調,相互作用。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從而產生強烈的“問題”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幫助學生解決一個問題,不如讓學生去發現一個問題。教師要給與學生充裕的空間去展示,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自主探究
良好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求知欲的基礎,是思維創新的動力,是學生探求并解決問題的保證。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發問,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做法。
一、營造和諧有趣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課堂教學不僅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融,二者協調,相互作用。對此,“教師要修煉自己的語言,讓它妙趣橫生。”課堂上,恰當的風趣幽默,能讓課堂活躍生動,時常出現師生開懷一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課堂就要營造有趣的氛圍,那么,教師在問題情境設計上必須采用多元化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
如,教學《分數大小比較》時,筆者就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動畫片《能出沒》的情節導入新課并配上錄音:首先,動畫播放熊大、熊二、吉吉國王和小猴巡視森林回來,肚子都餓了。熊大端出蛋糕來,說:“為了公平起見,我們每人吃四分之一吧!”熊二一聽,不高興了,說:“我最辛苦了,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得五分之一。”熊大和吉吉國王都哈哈大笑起來。這時,筆者設疑問:“他們為什么哈哈大笑起來呢?難道熊二說的不對嗎?這三個分數究竟誰大誰小呢?”學生處在新奇和疑惑中,當然急切想知道為什么。在這種和諧有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求知情緒就很容易被調動起來了。在教師獨特設計、引人入勝的情境中,學生帶著興奮的心情去學習新知,學習的勁頭自然好,對新知就能留下更深的印像。
同時,教師還要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對學生發言報以鼓勵性評價,以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二、創設良好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教學中,創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從而產生強烈的“問題”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學生樂于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當好指導,精心設計好劇情,設計好有價值的問題,有一定的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有思考的方向、空間和層次。學生在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中常出現思維的碰撞,有不同的理解,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放手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有時也適當參與質疑、討論,做學生合作伙伴、良師益友,去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筆者先設疑:“同學們,工程師傅建房子時,在窗框未安裝好之前,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釘一根木條,工程師傅為何要這樣做呢?”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提醒學生可以利用教師準備好的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活動框架,動手操作,看看自己能發現什么,并驗證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正確。然后,筆者再作演示,筆者用三根木條釘成的三角形木架,扭動它,問:“它的形狀會改變嗎?”接著,用四根木條釘成的長方形木架,扭動它,問:“它的形狀會改變嗎?”最后,在長方形木架上再釘一條木條,將它的一對頂點連接起來,然后又再讓學生們扭動它,不少學生驚奇而喃喃自問:“長方形框架怎么扭不動了呢?”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長方形等四邊形不具有穩定性,是最后那根木條使長方形變成了兩個三角形,就穩定下來了。筆者再出示生活中的圖片,如,武漢長江大橋、電力塔,起動機……這樣,學生就很好認識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學生完成了一道練習題時,筆者并不只在乎結果的對錯,還經常這樣問學生:你能驗證結果是正確的嗎?這道題的方法是唯一的嗎?還有什么方法呢?哪一種方法最簡單……這樣,一個個遞進的問題,使學生由一開始的解法正確,到為什么正確,到還有什么方法,再到哪種方法最簡單,學生思維保持活躍,思維的寬度在拓展。并問學生:“我們自己做練習時能不能也多問自己幾個這樣的問題呢?”教師常常這樣提問和引導學生去學會自我提問,一步一步使學生的思考集中在學習的知識點上,促使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有質量、有價值。
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動手實踐,語言交流和不斷提問、解問的過程。教師要創設新穎引人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解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讓各層次的學生有廣泛參與實踐和交流的機會。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幫助學生解決一個問題,不如讓學生去發現一個問題。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元化設計,給與學生充裕的空間去展示,給學生創造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善于發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如,學習《圓的認識》時,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圓的特征和如何畫圓,即圓規畫圓、定點拉繩畫圓等方法。有一位學生就提出疑問:“我想畫更大的圓,比如,在操場上畫個大大的圓,我覺得不好畫?怎么畫出來呢?”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紛紛表示也很想知道。筆者豎起大拇指表揚了他:“你提出了一個好問題。請同學們聯系上面各種畫圓的方法,小組展開討論,再匯報。”結果,有一個小組代表說:“上周四,我見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我知道怎么畫。就是在操場上定個點,一人拉緊繩子繞定點跑一圈,一人跟著繩子末端倒白灰就畫成圓了,也就是定點拉繩畫圓法啦。”筆者給他們豎起了大拇指,并播放了準備好的視頻讓大家一起觀看;然后,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操場。各小組合作,按這種方法輪流在操場上畫大圓,讓提出的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們個個玩得開心,畫得也不亦樂乎。這樣,學生既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去,拓展了知識,獲得了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高,愛提問而且愛表現,而這種強烈的情感因素對智力發展起著積極維持和調節的作用。因此,筆者也經常通過對學生適當適時進行各種鼓勵、肯定、褒獎,來幫助學生展現自我,建立自信。
在學習《比賽場次》一課時,學生學習了例題,筆者正想說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就有學生舉手要發言了。筆者先表揚了他:“你真是一個積極分子,你想到了什么?”他說:“我認為有10個人,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是不是同樣道理的問題?”筆者給他豎起了大母指:“真棒,你提出的問題真有意思。同學們也一起來思考吧?”其他學生也被調動起來,都躍躍欲試,最終找出了正確的理由,并舉出了許多相似的例子:數三角形個數、配鑰匙、互送賀卡等,學生的思維就這樣被激活起來了。
教師的肯定和鼓勵就是學生思維烈火的“燃料”,思維反應的“催化劑”。學生上課有優異表現,如,一題多解、勇于發問、上臺解問……筆者都會在課本封頁背面蓋上“贊一個”的紅印章,這些都是給學生勇于質疑,勇于探索,大膽參與學習實踐莫大的支持。
總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和諧有趣的教學環境中人人敢問、樂問、善問,是促進學生認知發展和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賈鳳銀.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中國校外教育, 2017(19).
[2]金旗.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J].今日教育,2006(4).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