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霞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近年來將文化教學和素質教育同步發展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在職業院校的教學中,教師更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道德素養的進步,在音樂等藝術類的學科教學中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案,豐富和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趣味和魅力,并且能夠體會音樂的內涵和價值。教師要切實發揮互動教學法的作用和優勢,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對于其中育人內涵的理解,培養全能型的人才。
關鍵詞:音樂教學;互動教學法;運用研究
引言:
音樂課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往往會被教師和學生所忽視,但其實音樂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強的教育價值,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情趣,還可以讓學生得到積極的影響和良好的熏陶。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經常是教師主導的模式,學生只能被動聽課,這種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智慧的啟迪。為此在職業院校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音樂學習課堂。為了實現理想化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在學習中提升自我能力,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方法,真正發揮互動教學法的作用和優勢,為音樂課堂增添生機與活力,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音樂的趣味性。
一、在課堂導入中運用互動教學法,營造課堂良好氛圍
為了保證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課堂導入,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關注,學生會更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主要配合教師展開相關工作,共同來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了保證課堂導入環節的效果,教師可以將互動教學法合理科學地融入其中,在運用的同時將其他一些常見的導入方式進行結合,從而達到理想的導入效果。教師在運用互動教學法進行導入之前要先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幫助學生舒緩身心,減輕壓力。
例如:在《遼闊的草原》這首歌曲的教學導入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影視片段,比如《射雕英雄傳》,讓學生對于草原的壯闊景象產生初步的認知,從而對接下來要學習的音樂內容產生興趣。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滲透互動教學法,比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去大膽表達,將自己心目中對于草原景象的認知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自由表達中強化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和體會。
二、在歌唱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音樂教學中歌唱是最主要的一種形式,教師要善于發揮歌唱形式的優勢和特征,在歌唱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提高學生歌唱的準確度的同時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讓學生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化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體會。為了讓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停留在表面,教師要深入發揮互動教學法的優勢和作用,運用多樣化的互動形式讓學生能夠感知音樂的內涵和魅力。
例如:在《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這一歌曲的歌唱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通過互動交流來闡述自己對于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將自己知道的內容分享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前提下教師再去指導學生進行歌唱,在歌唱的過程中了解苗族文化,包括苗族服飾、美食、習俗等多樣化的內容,盡量全面地讓學生了解歌曲背景。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再讓學生學習歌曲和演唱方法,學生學習的效果會更加理想。在學生歌唱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觀察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在情感、技巧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問題,并且及時給予指導。
三、在音樂游戲中運用互動教學法,增進師生情感溝通
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與互動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利用兩者的優勢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魅力,體會音樂內涵。對于游戲的設計教師要控制好難度,發揮游戲教學和互動教學“1+1>2”的教學價值,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來選擇最佳方式。教師要準確把握游戲的內容、形式和難度等多方面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最大化地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通過音樂游戲開展有效的互動,從而保證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
例如: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音樂教學,由于此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音樂內容,也具備了一定的音樂素養,為此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接歌比賽”,將競賽游戲融入到音樂課堂上,讓學生能夠彼此激發、互相碰撞,在共同合作中為贏得比賽勝利而努力。在開展音樂游戲之前先確立一個競賽主題,讓學生以這一主題出發來發散思維,給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而且可以培養其團結合作的意志品質。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職業院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互動教學法的作用,通過互動教學法來改變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刻板印象,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重視程度,這能夠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對音樂產生探索的欲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互動教學法的內涵和特征,結合實際學情展開分析,給予學生一個舒適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 劉青翠. 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J]. 音樂, 2016, 000(002):57-59.
[2] 江曉蘭. 淺談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運用[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