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問題意識是一門重要的工具。擁有問題意識,學生才能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深刻感悟歷史給我們帶來的血與淚,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內涵,從而加深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認知,達到真正學習到一門學問精髓的境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要學會讓初中學生把握歷史中的問題思維,去歷史唯物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老師用問題觀念去把握歷史事件,對每一個知識點都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慎之又慎的言論,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認知思維,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初中學生在歷史這門課程上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教育;歷史教學;問題意識
引言
疑問是一切智慧的濫觴,是發現知識本質所在的途徑。新課改背景下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擁有問題意識,通過自己的思考去感悟、去反思,為什么中國歷史的跌宕起伏造就了今天的局面,為什么昔日我們的學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把武器指向了它的老師,為什么唐宗宋祖的獨領風騷沒有延續到今日之中國。在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疑問等著學生去主動發現,去思考其本質所在。那么,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思維的重要性
歷史本就是一門充滿疑問的學問,它需要同學們去發現和探索。在夏商周時期出現了進人都很難復制的青銅面具,當時的歷史環境已經發展到何種程度?氏族部落的物質生產能夠允許嗎?這就是包含在一個小小歷史現象中的問題。通過問題思維,學生們能夠在歷史課堂上激發探索的欲望,從而增加對歷史的興趣。歷史是一門厚重的學問,充斥著戰爭年代的家破人亡,包含著秦皇漢武的風流寫意,也有秦淮河畔的楊柳依依。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背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水平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是如何造就歷史上的現象。問題意識是什么,就是能夠剖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從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這有助于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如何以史為鏡?問題思維就是“一把手”。萬事萬物都要講究一個法度,在合理的范圍內剖析事物的本質。問題思維說白了就是能讓人產生疑問的念頭,看到任何事物、任何現象都能想到問一句為什么。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就需要我們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內在的邏輯。問題思維正是一切的開始。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思維中的一些問題
(一)保姆式教學嚴重阻礙學生思維
目前我們有的學校在教學工作中著重安排語數外大課的教學,對歷史等科目相對來說沒有那么重視。這就產生歷史課時不夠的問題,從而致使老師只能在課堂上一味進行知識的講解,完全沒有時間去額外培養初中學生的一些歷史思維與核心素養。“保姆式”教學,學生不會什么就全心全意的教什么,做不到學生自我的分析與探索,問題思維的培養也就滯后了。
(二)教師未能給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
現行條件下,中國的課堂大多數還是以傳統課堂為主。尤其是在初中階段,注重樹立老師的威嚴,所以學生們就沒辦法親近老師,師生關系堪憂。對于問題的提問也就只能擱置在心理,通過其他辦法解決。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思維的措施
(一)結合課本提出有見解性的問題
歷史的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背書就能解決的。背書的方式只能讓學生呆板的記憶前人對于問題的見解,考慮到歷史課本的出版時間,對于某些問題而言,之前的理論可能已經被推翻,已經形成了新的理論,而足以對學生的歷史觀造成誤解。所以,歷史老師在教學中應當針對某些問題提出引導性的疑問,由學生自己深入思考,把問題往深處想,去思考背后的原理。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就足以形成自己的認知,從而對歷史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銜接好課本與深層背景的關系,由學生去做由此及彼的工作。
(二)問題不是簡單的意義、影響
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而言,提出的問題不能僅限于某些個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之類的表面邏輯。跟應當深入挖掘其中包含的原理,讓學生學會具體的歷史的時空觀,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某個具體的歷史事件,甚至可以在某些問題上聯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影響。要知道,簡單的原因和意義僅僅停留在了表面工作,并不能對學生問題思維的形成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三)創設具體的歷史環境
老師在教學時,應當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歷史環境。比如,針對近現代史的學習時,老師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歷史環境。在多媒體上展覽中外實力對比圖,當學生看到甲午時期中國的海軍竟然能夠排到亞洲第一時,就足以引起他們的震撼與不解。從而提出問題,如此強大的海軍實力為什么會敗在彈丸小國的日本手里,進而引發深入的思考。
結語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初中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別人所不能輕易看到的問題,把這些“沙子”處理干凈,學生在攀登歷史這門課程時剩下的就只有對高山的崇敬與向往。
參考文獻:
[1]王培培.以問題意識的培養為引領的初中歷史教學實施路徑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