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階段學生在多方面外界因素的驅使下,未能準確的認識數學在生活的作用,僅帶著解題的目標開展學習活動,這與新課標要求不符.因此,本文將立足于學生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并結合實際案例,重點研究問題驅動和劃歸思想在初中數學課堂上中應用.
關鍵詞:問題驅動;劃歸思想;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9-0002-02
運用問題驅動和劃歸思想可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總結能力,理順初中階段的數學思想,針對不同的題目形成不同的解決方法,擴展知識應用的范圍和深度.初中階段,學生自制力仍有可提升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十分必要,但強制性的要求容易造成學生逆反心理,因而,教師要選用適宜的辦法,將學生引入自我學習的環境中.利用問題驅動的方法,布置適宜的問題,通過學生步步探秘,深入到數學學習探究中,達到提升自我的效果.運用劃歸思想可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聯系之前學過的內容,形成整體化的數學理論結構,在提升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便于產生創新意識,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問題驅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設置分層問題,對接分層教學要求
問題的設置要充分體現現階段學生發展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可知,學生在發展階段需要教師適時引導,為其糾正偏離的方向,而直接的講述和告知對于學生的作用不明顯,與單向灌輸知識有著相同的效果.這不僅不利于深化知識內容,而且為學生增加更為沉重的精神壓力,不符合興趣教學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思維訓練和積極性的產出均需要教師設置針對性的問題,學生在競爭意識的驅使下逐步深入到探究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優勢,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體會到自主學習的魅力.受學生思維和能力發展程度的限制,問題設置要具備分層的特點,讓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體會到收獲的樂趣,針對自身在本層面的發展趨勢和仍需要繼續深化的內容,調整后續的學習計劃,增強后進生的信心.
例如,教師在講解有關二次函數的問題時,首先要研究學生對于概念、性質以及圖形特征的掌握情況,細化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找準其在實際做題中出現的問題和難以理解的部分,將其充分融入到習題訓練中.可在一道題目里設置不同的問題,每個問題所對應不同的知識點,并且具有一定梯度,依據某個題目即可展現分層的優勢.
2.系統化設置問題,打破知識壁壘
系統化的設置問題其能夠達到的效果是理順知識架構,學生明確數學問題間的聯系,通過分析一道問題,了解不同知識、技能、方法間的聯系,啟發學生透過問題表面,獲取到背后隱藏的信息.設置整體性的問題不僅體現在限定條件上,同時也表現在提問方式上.有些知識可以采用逆向驗證的方式,實現給出問題的答案,接著帶領學生探究答案的正確性,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將知識點復習以逆向提問的方式展開.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給出兩個三角形,分別標記為△ABC和△DEF,接著提出問題:“可以給出哪種限定條件,從而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此種提問方式體現出運用逆向思維的優勢,學生基于兩個基礎圖形,回憶在三角形相似判定中需要的條件以及證明相似的過程,進而總結出三角形相似判定的具體內容.有些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的時候,將相似容易與全等判定混淆,給出的判定方式與實際情況不符,對于學生的反饋,教師要予以重視.繼續利用反向證明的辦法,配合多媒體教具,根據學生設定的條件,繪制圖像,學生在將文字信息轉變為圖像結構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到邊、角對于三角形大小和具體形狀的限定作用,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要求.
二、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化歸思想的核心是化繁為簡、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將已知條件轉變為容易理解的知識,回憶之前學習的內容,展開充分的聯想,使用舊方法解決新問題.劃歸思想是初中數學常用的技巧,有助于鍛煉學生思維,更好的貼近日常生活.
1.化陌生為熟悉
數學題目變幻莫測,但一些題目僅僅變化的其中的已知條件,其指向的數學內涵沒有發生改變,教師要充分把握這一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聯系不同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內容,解決新問題.同時注意引導學生以探究為目標,找到知識間聯系的部分,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水平.
例如,在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時,教師可給出形如x+3x-2=5x-4x+8的式子,給予學生充分的研究時間,找到此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在發現學生出現思維上的障礙時,可為其提供思路:“之前學過的內容中,有哪些方法與分式的化簡有關?并且分式化簡的原理是什么?”.學生基于教師的引導,回憶與分式化簡有關的問題,將此道題目轉變為去分母的問題,利用分式左右兩端乘相同的數,不改變其大小的原理,去分母得到x+3x+8=5x-4x-2,去括號,求出最終結果.
2.化繁為簡
化繁為簡可體現在數與形、式與式、形與形之間轉換上,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巧妙解決困擾學生的難題.要想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學生要采用迂回戰術,并非直接剖析所給的式子和圖形結構,采用變形的方式,利用直觀的數學式子或圖形,降低題目的抽象程度,引導學生關注知識間的細微聯系.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理順做題步驟,滲透數學核心素養,設計符合學生思維意識的問題,充分契合學生心理發展狀態,適當引用生活化知識,降低題目難度.
例如,在講解有關概率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入出行路線,選擇、中獎、試驗密碼等生活中的實例,將抽象的概率問題轉變為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以可能性代指概率.學生感受到數學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對抽象化概念畏難程度,同時提升了與實際生活聯系的緊密度,有助于將目光投放于生產生活,深化數學理念,以數學的角度思考現實狀況,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有些題目也可體現出化繁為簡的奧妙,例如:已知m+m-1=0,求解m+2m-2020的值,利用已知條件,首先整理出一個整體的代數式m+m=1,將m+2m-2020變形,構造出帶有m+m=1的表達式,變形得到m+2m-2020=m1-m+2m-2020=m-m+2m-2020=m+m-2020=1-2020=-2019,由此可以體現出將高次化為低次來解決問題的便捷性.
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使得學生在面對困難的問題時能夠聯想到之前學習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要重視此種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轉化數學語言,提升其應對綜合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重點研究兩種數學方法——問題驅動和化歸思想,兩種方法的目的均是簡化解題步驟,打破學生思維的牢籠,有助于學生感受數學探究的喜悅,認識到生活中具體的應用實例,精準定位數學理論在實踐生活的作用.反觀現實狀況,絕大部分教師能夠認識到運用問題驅動和化歸思想的積極意義,但在實際應用中未能與其它方式聯合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要具備時代特征,將信息技術融入基本方法的滲透中,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貝貝.初中數學化歸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8.
[2]雷秀梅.初中數學新課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劉惠云.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數學,2018(24):96-97.
[4]葉春明.論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8(32):80.
[5]紀軍平.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微[J].學周刊,2019(09):82.
[責任編輯:李璟]
作者簡介:馬麗麗(1982-),女,河北省保定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