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群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對于各個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創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數學學科在小學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新課改進程中數學教學模式的變化會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傳統數學教學中,理論性的知識點和抽象的概念性知識相對較多,但是知識與生活的結合以及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實效性不高,新課改進程中越來越多生活元素的融入使得數學課堂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更加明顯,本文從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學科中的推行的重要意義入手,具體分析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結合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意義與策略
小學生本身處于形象思維發達的階段,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著莫名的探究興趣,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本身內容龐雜,相對抽象的數理知識,對于形象思維占據主導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很大,生活化教學形式的出現,將很多概念性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的聯系到一起,在學生熟悉的場景中將知識點的內涵進行呈現,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一、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的重要意義
首先,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數學世界探索的欲望,本身思維角度上的差異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難度就相對較大,熟悉的生活場景的融入,在心理接受程度上帶給了學生更多的思維鏈接點,在降維的數學學習中,興趣愈加濃厚,探究欲望愈加強烈。其次,能夠將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傳統教學最明顯的弊端就在于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脫節,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融入到數學課堂上,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以數學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實踐了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延續性。第三,能夠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視野,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讓學生學科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形成成為各個階段學科學習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小學數學中踐行生活化教學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數學知識的內涵,更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刷新了自我對于數學思維的傳統認知,讓學生從自身生活角度出發,為數學思維的形成與培養開辟出新的維度。
二、小學數課堂上踐行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立足教材,剖析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內涵
任何階段任何形式的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所有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屬點,小學數學課堂上生活化教學形式的融入也必須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前提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的剖析教材知識點的內涵,將其中與生活相關的鏈接點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對于數學世界探究的興趣。譬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入手,將教材知識點與生活密切關聯的部分突出,比如生活中常見的哪些物體屬于這兩種形狀,一塊雪糕、一面鏡子、一張床等,熟悉的物體引入的知識點會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并且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劃分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創設生活化場景,簡化數學學習難點
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各種先進教學輔助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常見,數學課堂中很多知識點的解讀就可以借助新進的教學設備來創設立體形象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活躍思維的過程中將數學學科中的學習難點和重點進行簡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譬如在“多邊形的面積”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技術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立體的多邊形學習情境,比如體育館、少年宮、家等生活場景,然后讓學生置身其中來深入的探究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所涉及到的定律和公式推導,將復雜的多邊形計算進行等量換算,在不斷化零為整的過程中,不僅將知識點進行了簡化,更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立體感。
(三)借助生活素材,拓展學生數學思維視野
生活是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變的大型教育場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利用生活素材來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領略數學世界的魅力,同時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維度,讓數學思維的視野更加開闊,但是教師在選擇生活元素時一定要遵循學生成長發育的階段性特征和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興趣出發點,讓生活素材在數學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效。譬如在學習“圓”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常見的汽車輪胎、自行車、摩天輪等素材中引導學生來具象的感受“圓”的特征,同時在日常生活素材中引導學生體會“圓”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以及“圓”對于日常生活的影響之大,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引導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數學知識涵蓋內容的廣泛性,打開學生新的思維視野。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化內容深度融合的過程,是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內化的歷程,是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學生數學思維不斷強大的“溫床”,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然后將知識進行形式轉換,加深學生的理解,為學生數學思維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石。
參考文獻:
[1]王冬華.生活即教育——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運用[C].福建省商貿協會.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十).福建省商貿協會:福建省商貿協會,2021:1704-1706.
[2]周瑩瑩.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以生活化教學策略為例[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