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激發小學生參與熱情,使他們喜歡上數學。教師還需要按照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進一步探索適合學生們學習以及發展的一套教學方案,突顯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斷地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本文主要通過更新教學理念激趣、運用思維導圖激趣以及合理科學評價激趣這幾方面,探究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
引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科需要具有一定的發展性與基礎性,適應小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地重視他們的學習歷程,發展其抽象思維,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適當地轉變課堂教學的模式,從教學的內容以及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擺脫學生們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恐懼感,讓他們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斷地探索,發揮出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端正數學學習的態度,實現自主學習。
一、更新教學理念激趣
首先,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在我國新課程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就是應該轉變教師的角色。即小學數學教師就是教學的合作者以及指導者等。另外一方面就是小學數學教師自身行為的轉變。即應該強調贊賞、尊重以及幫助等。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需要明確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發展、相互交流的一個過程,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是雙向平等的一種和諧關系。
其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在我國新課程教學的背景之下,要求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向“學生為中心”、從“教會學習者知識”轉向“教會學習者會學習”等。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明確這些主要轉變的過程。
然后,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小學生就是發展的人;他們還是獨特的人;他們更是有著自主意識的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運用到容錯教育、賞識教育,以貫徹落實我國新課標對當代小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每名學生的身上均具有優缺點,他們都具有自身獨特性,應當學會換位思考,因材施教,公正以及公平地看待每一名小學生的獨特性,贊賞以及尊重他們內心的想法,對學生們的個性進行弘揚,發展他們的特長,充分培養以及激發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最后,樹立正確的評價觀。小學數學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們學習成果之外,更應當重視其在學習中的發展和變化。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創建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使得學生們能夠以體驗進步為自豪,充分地激發出他們不斷進步。
二、運用思維導圖激趣
小學數學老師需要運用趣味性的思維導圖引入教學內容,并且通過提示性的語言,讓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數學課堂中,之后,小學數學老師引導他們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差,因此,教師運用思維導圖需要具有維持課堂趣味性的能力,讓學生在新穎氛圍中集中學習,使得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一內容時,教師在導入的環節需要告訴學生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用思維導圖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指引學生學習方向.因此,教師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角由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知識,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如下思維導圖(如下圖1所示),讓他們在腦海中浮現有關角的知識,并且通過思維導圖形態的豐富性,充分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發揮出學生們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性,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總之,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繪制思維導圖,充分發揮出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有助于小學生創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合理科學評價激趣
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小學生融入真情,對所有小學生做出合理、客觀以及公正的評價,多利用鼓勵性的話語,少用一些批評性的語言。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小學生,教師需要為學生們制定帶有拔高性以及挑戰性的目標,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與加油;對于成績一般或者較差的小學生,教師需要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哪怕只是進步一小步,也需要給予學生們適當的鼓勵。在學習上學生獲得數學教師的鼓勵與表揚,他們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會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享受積極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還需要重視自身的神情神態以及語音語調,如果可以在課堂中面帶笑容,運用充滿親和力的語言,以及飽含關切贊賞的目光來對待所以小學生,用一句鼓勵的話語,讓他們可以徜徉在愛的溫暖中,那么就會使得學生如沐春風,激情澎湃。
結論:綜上所述,興趣才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強勁動力,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加強對新課標的理解,堅持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理念,打破以往傳統教學思想的桎梏,為學生學習數學搭建平臺,使課堂充滿童趣。
參考文獻:
[1]滕靈.基于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2]周卓賢.開發生活資源實施有效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9(24):46-48.
[3]袁洪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