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摘要:數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水平,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而高中數學教師要遵循物理類班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突出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支持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本文將具體分析高中數學新教材應用于物理類班級的具體策略,希望可讓各位教師了解物理類班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新教材的創造性應用方式。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教材;物理類班級;應用策略
新高考的試行與普及使得高中生參加高考的選擇更多,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智力優勢去組合應試科目。根據高中生本身的興趣特長,以及各大高校的專業設置,學生可以從物理、歷史兩門課程中選擇一門,從生物、化學、地理、政治四門課程中選擇兩門學科作為高考應試課程,由此便形成了“物理類班級”,即在選考中選擇物理作為應試項目的學生組成的班集體。普遍來講,物理類班級的高中生理性思維能力是比較高的,他們善于推理、思維能力水平較高,這就意味著在物理類班級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教師可踐行解放教育原則,引導物理類班級的高中生自主建構數學概念。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切實解放學生的思想、雙手,使其在數學探究中生成數學知識,全面體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特點。具體而言,高中數學教師可通過如下方式應用新教材:
一、基于教材與教輔資料完善課前預習
人教版高中數學新教材的編訂是基于核心素養目標的背景下展開的,非常看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收錄了一些有效的閱讀材料,便于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對此,高中數學教師則應將新教材和與之配套的教輔資料整合起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數學教材內容,在輔導資料的啟發下自主預習數學知識,由此培養物理類班學生的預習能力,為在課堂上開展上學探究活動做準備。
如在“函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學中,由于人教版新教材收錄的知識點與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密切相關,而物理類班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牢靠,具有自主預習本課知識的能力水平,所以我就鼓勵本班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本課知識,閱讀新教材的具體內容,由此培養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
為了提高課前預習效率,我還整理了初中階段關于二次函數的基本性質及其圖像的相關知識,便于補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及時回憶起學習經驗,使其在此基礎上建構數學概念,分享知識智慧。如此,學生的認知狀態便能從被動接受現成知識的狀態中走出來,這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更有效地使用數學教材學新知。
二、基于新教材支持實現課堂互動
現代教育非常看重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人教版新教材更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并為此增加了“探究”板塊,將概念教學與探究任務結合起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為中心的新思想,且有利于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持續發展。物理類班級的高中生的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個人學習素養發育水平較高,更應該在數學課上參與實時互動。為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便要解放學生,強調并突出學生的主體探究行為,充分利用新教材去構建學為中心的新課堂。
比如在“指數函數”一課教學中,新教材便呈現了指數函數的應用情境,由此引導學生發現、尋找數量規律,自主列出指數函數解析式,進而由此指數函數的概念,進而再以習題檢測、性質探究等板塊構成了單元知識。在數學課上,我就鼓勵本班學生利用新教材參加了概念探究、性質探究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并在課堂上組建了學習小組。在小組內,學生應共享函數學習經驗,回憶自己之前是如何制作圖像、分析函數性質的,結合集體智慧完成課堂探究任務。在此基礎上,我再進行教師講解,學生能帶著思考、求知欲聽講,這就可以切實改善物理類班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品質。
三、利用教材習題實現即時檢測
在人教版新教材中,各個單元都編制了例題、課后習題,圍繞每個單元的重點知識設計了題目,便于學生自主檢驗個人學習效果,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利于促使學生真正實現持續發展。對此,高中數學教師便要合理利用教材習題進行實時監測,及時判斷學生的認知狀態、解題能力的變化,通過這種有效的解題活動去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為了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習題板塊,我在課堂上便會利用教材例題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概念、相應的數學定理,將概念探究與解題活動結合起來,以便及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會將教材所編訂的課后習題作為課后作業,并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面向部分學生補充教材之外的習題資料,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總之,物理類班級的學生成員普遍是具有學好數學、主動學數學的能力的,如何引導物理類班的學生主動學數學,則需憑借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機智,而教師也要由此研讀人版新教材,客觀分析教材中各個板塊的設計意圖、教學要求,由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突出物理類班學生的認知優勢,使其在數學課上實現自主建構,有序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與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涂圣義.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8,5(39):372-373.
[2]宋效業.“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新區,2018(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