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芝 李玉彬 余怡 裘璘 程若鶯
摘 要:護理專業是醫學領域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探索“三結合”的實踐模式,以培養更多的護理人才。要構建“一中心、三結合”實踐體系,將理論轉化為育人實踐;組建學生社團,提升學生專業文化素養;以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契機,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5.12”國際護士節為契機,夯實職業理念,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關鍵詞:“三結合”模式;高職護生;職業素養;護理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1;G7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6-0004-03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注重培養適應護理事業發展和臨床護理服務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專業人才,這就決定了該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只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職業道德,學生才能真正勝任未來的工作,并在職業之路上走得更遠。以往的研究顯示,高職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同度較低,認為護士這一職業的專業價值感不強、社會地位較低等。為此,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根據護理專業特點,著眼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探索出“一中心、三結合”的實踐模式,構建特色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護理人才隊伍質量和內涵。
一、構建“一中心、三結合”實踐體系,將理論轉化為育人實踐
根據護理專業特點,本校利用現有資源,充分挖掘潛力,展示育人過程,強化職業素養教育。“一中心、三結合”的職業素養培育體系,就是以實踐操作為載體,以實踐德育為抓手的培育體系,充分體現了職業素養的培養內涵。“一中心”,即護理實訓中心;“三結合”,即學校與行業結合,校內學習與服務社會結合,傳統與創新結合。
1.以護理實訓中心為依托,增強實踐教學效果
(1)精心打造,裝備精良,促進職業素養提升。護理實訓中心是護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學習鞏固理論知識,訓練專業技能,培養臨床思維、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基地。目前,本校的護理實訓基地屬國家技能緊缺型人才培訓基地、江蘇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無錫市護理人才技能考核與培訓基地、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江蘇省職業學校現代化實訓基地。本校護理實訓中心也是全省規模大、設備齊全、技術先進的護理技能實訓基地之一,有專用樓2棟,配備模擬病房和專科設施,擁有中心供氧系統、高級綜合模擬系統ECS、計算機交互分娩模擬系統S560等高端設備,以及全功能急救模擬人、懷孕模仿器、嬰兒模型、高級護理模擬人等護理教學模型儀器,為學生提供各種護理操作練習及實踐考核。實踐教學以學生為本,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入其中,以培養基礎扎實、職業素養高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技術技能護理人才作為重要教學目標,旨在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綜合職業素質的提高。
(2)高仿實訓,身臨其境,提供真實臨床環境。本校護理實訓基地具有高仿真性,與臨床實際工作環境接近,如外科護理實訓室、手術室為三通道布局,分別為患者通道、醫護人員通道、污物通道。學生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體驗手術室工作流程的同時,更能感受到真實工作場景的環境和要求。這樣,不僅能有效縮短學校理論學習與醫院行業實操之間的距離,而且能讓學生了解臨床護理工作的方式與特點,促進職業素養的提升。
(3)綻放護理技能之花,展示技能風采,成果豐碩。南丁格爾曾說“護理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這句名言在護理技能大賽中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近幾年,本校在全省乃至全國的護理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金牌數量在全省位列前茅。本校還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優良職業素養、豐厚文化底蘊、精湛職業技能的衛生技術人才,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2.三結合模式,與時俱進,樹立典范
(1)學校與行業結合,深化校企合作,與行業緊密接軌。本校依托院校集體化體制,充分發揮醫院優勢,緊密結合護理專業,大力推進校企合作,提高實訓基地建設成效。本校將產教深度融合,為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搭建廣闊平臺,并提供有力保障。
(2)校內學習與服務社會結合,利用專業知識服務基層。本校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緊密結合,成立了第一個志愿護理服務組織——“天使愛心團”。“天使愛心團”以培養、鍛煉未來的“白衣天使”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為宗旨,充分發揮衛生職教特色,利用護理專業優勢,連續多年去市福利院等進行多種形式的志愿者服務。“天使愛心團”還是“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分隊”成員,憑借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高尚的職業素養,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本校先后獲得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總隊頒發的“全國十佳志愿服務隊”“2016年度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先進志愿服務隊”“2007-2017優秀南丁格爾志愿服務隊”“2016-2017先進志愿服務隊”等榮譽證書。1)關愛老人,服務社區。本校“天使愛心團”的志愿者每個周末都會到志愿服務站點為老人們服務:如測量血壓、指導康復訓練、表演節目、打掃衛生等。他們還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定期到社區為居民提供健康服務,包括測量血壓、宣傳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獲得了服務單位、老人和社區居民的一致肯定。2)寒暑假醫院志愿服務。每年寒暑假,無錫市內的各大醫院都活躍著本校志愿者的身影。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他們堅持按時到崗,有的在門診大廳做導醫,有的在體檢中心為病人測量視力,有的在各科室幫醫生叫號。他們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熱情周到的服務不僅給病人和家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得到了醫院和社會的普遍認可。3)無償獻血托起生命希望。參與無償獻血活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校歷年的優良傳統。本校常年聯合無錫市紅十字中心血站,開展無償獻血志愿服務,至今已有上千人參加。通過參加無償獻血,學生們不僅奉獻了愛心,感受到生命的延續和助人的樂趣,更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本校一貫倡導的博愛、奉獻精神。
(3)傳統與創新結合,各取所長,提升職業素養。1)加強組織領導,以競賽培植“雙創”熱情。本校注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職業素養培育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本校還以創新創業大賽為抓手,推進“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在全面培養學生“雙創”思維、精神與意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質,培養社會需要、與用人單位發展期望相匹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護理系專門成立了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領導小組,由系主任、輔導員和部分教師組成,為有志于創新和創業的學生提供發揮“雙創”潛力的條件,激發他們的“雙創”意識和行為。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每年的校級創新創業大賽,從方案擬訂到賽前準備,參賽師生均傾注了巨大的熱情。還有一批融實用性、新穎性于一體的發明實物和創業計劃,經學校擇優推薦,在各級各類“雙創”比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強化導師引領,提升“雙創”教育水平。為了提高師生參與“雙創”活動的水平,本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一方面聘請創業成功的校友、企業管理者等為創新創業導師,定期來校為學生的“雙創”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積極組隊參加各類學習培訓,虛心向專家請教,借鑒其他學校在“雙創”教育、實踐、技能大賽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經驗。本校以創業活動為抓手,鼓勵和指導學生發現身邊的創業機會,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業潛質,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期望的衛生高素質技能型人才。3)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豐富“雙創”教育內涵。課程是“雙創”教育的基礎,護理系不僅開設了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對廣大學生開展“雙創”教育,還立足護理、康復、健康管理、老年保健等專業特色,將“雙創”教育融合到醫學專業教育中,在專業技術背景下強化學生的“雙創”意識和能力,促進復合型“雙創”人才的培養。4)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化“雙創”教育團隊。教師是學生創新創業的啟蒙者和引路人,為推動開展“雙創”教育教學研究,本校成立了“雙創”教育師資團隊,負責其系列課程的開發、講授與實踐指導,并制定了相關的績效考核制度。“雙創”教育師資團隊主要指導有興趣的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在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生產系統的設計能力。本校還大力支持師生申請專利,并設立專門基金予以資助。科技節、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了師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和能力。
培養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本質要求和培養目標。“雙創”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校非常重視解決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踐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正確引導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以大大拓展“雙創”教育的空間,提高“雙創”教育的水平和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組建學生社團,提升學生專業文化素養
社團不僅可以很好地表達學生的思想,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建設。因此,本校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專業需要,組建了相關的社團,涉及人數多,覆蓋面廣,種類豐富。如護理社團,通過開展多種實踐活動,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在社團專業教師的指導和訓練下,學生的實踐操作更加專業,護理專業知識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多樣化的社團形式讓學生與教師更好地融為一體,在社團中學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優勢和優點,專業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了,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增強了,科學文化知識及職業素養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本校還注重將社團活動的開展與專業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社團活動,既可以感受到實踐的快樂,也能夠夯實自身專業基礎,在學習思想領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三、以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為契機,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護理技能操作是一名護士必備的專業技能,也是護理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本校每年都會組織護理技能大賽,通過參賽檢驗學生的護理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操作,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專業,對以后的職業也能有更多的規劃。每次大賽,既是對本校教學成果的大檢閱,也是本校廣大師生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一次大展示。
四、以“5.12”國際護士節為契機,夯實職業理念,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對于現在大多數青年大學生來說,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儀式感”。而護理工作最獨特的地方恰恰是由協助病患及健康的人預防疾病、減輕病痛、恢復健康或促進健康而產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一些活動讓護生熱愛護理專業,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展現自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禮貌執業的精神面貌。
每年的“5.12”國際護士節慶祝活動,都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本校護理系在“5.12”國際護士節慶典當天,會舉行護生授帽儀式,由專業教師和醫院優秀的護士代表給護生戴上圣潔的燕尾帽。當護生接過前輩手中的蠟燭,站在南丁格爾像前莊嚴宣誓時,他們就會接受一次靈魂上的洗禮。而且這些護生在接受前輩授帽的那一刻,會單膝著地,手捧蠟燭,面帶微笑,堅定而喜悅的目光中透露出對護理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南丁格爾是英雄,是護理界的驕傲,她和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被印在英鎊的正背面,這位1820年出生的護士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搶救傷員的動人事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護理人員,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護理系要通過授帽儀式,深化學生對所學專業、日后所要從事事業的認識,強化學生的職業認知,使學生具有崇高遠大的理想,科學的政治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政治立場,使學生具有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思想覺悟。護理系要通過授帽儀式,讓學生具備積極為國家、社會、集體做貢獻的奉獻精神,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五、結語
總之,職業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本校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從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出發,重視校企合作,進一步擴展其深度,并依托“一中心、三結合”,多方面構筑平臺,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職業能力,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曉莉.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5(04).
[2]周金莉.高職護生心理資本與專業認同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7(06).
[3]李崢,劉宇.護理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4]高娟,呂立銘.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現況調查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20(16).
Using the "Three Combinations" Practice Mode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Xu Xiuzhi, Li Yubin, Yu Yi, Qiu Lin, Cheng Ruoying*
(Wuxi Higher Health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Wuxi 214028, China)
Abstract: Nursing specialt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medical fiel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explore the practice mode of "three combin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nursing talents. We should build a practical system of "one center and three combinations" and transform theory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constructing student association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competence; take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ake the "5.12" international nurses' day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solidate professional ideas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 "three combinations" mode;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nursing talents
作者簡介:徐秀芝(1977-),女,山東濟南人,副教授,從事護理教育研究;李玉彬(1975-),男,山東東阿人,副教授,從事護理教育研究;余怡(1978-),女,江蘇無錫人,講師,從事語文教育研究;裘璘(1982-),女,江蘇無錫人,高級實驗師,從事護理教育研究。
*程若鶯系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