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森
摘 要: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重要原則,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勞動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基于核心素養角度開展高中生物教學,科學滲透勞動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潛心研究的課題。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以發揮學科的育人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物;勞動教育;滲透;育人;成長;成才;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6-0105-03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化成績,還要致力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勞動教育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熱愛生活的優秀品質,因此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策略進行探究,以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一、高中生物課程核心素養基本內容
1.生命觀念素養
生命是源于自然隨機事件且能在與環境互作中保留下來的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特征的物質形態,生命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無貴賤之分。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后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后的想法或觀點,有助于理解或解釋較大范圍的相關事件和現象。生命觀念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新課標列出了幾個重要的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其向學生傳遞的是:生物處于一個持續適應新環境、不斷發展的過程,隱含著物競天擇的原理,讓學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樣性、穩定性與統一性,培養學生探究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對更多的生物規律進行感知。
2.理性思維素養
要使學生崇尚并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理性思維屬于邏輯性思維,它集行為、認知、品質、動機、方式為一體。生物學科中的理性思維整體性強,靈活多變。要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就要尊重客觀事實,不斷引導學生探索新知。
3.科學探究素養
要使學生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素養,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以彌補學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意義重大。
4.社會責任素養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關愛生命和保護環境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學科的意義
1.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理念發生重要變化,教育重心轉向立德樹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品質,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2.與學科教學目標相吻合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學會利用所學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高中生物教學滲透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目標相吻合,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因此,教師要積極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處理現實問題所需
高中生物教學不能只是單一地記憶與理解知識,還要在實踐與生活中應用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解釋制作果脯、科學施肥等問題。在教學“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光照角度解釋光合午休、間作套種、科學密植等現象。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這是大勢所趨,是處理現實問題所需。
4.推動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在新時期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勞動教育屬于重要內容,是學生發展的關鍵一環,有著育美、強體、樹德、增智的綜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品德,鍛煉學生的品質和意志,發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強健學生體魄,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生物教學中勞動教育滲透的策略
1.基于教材內容,滲透勞動知識
課堂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以教材為依據。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生物知識,并進行歸納與整理,在生物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加以運用。這有利于學生獲取相關的農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學生通過學習,能明確勞動的含義、價值和作用,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
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與應用”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將課堂教學與農業生產的有關知識相結合,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強度有何關聯?越強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嗎?在種植農作物時,農民進行間作和套種的原因是什么?實施合理密植的意義是什么?施農家肥、正其行、通其風的根據是什么?教師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將與農業有關的問題融入課堂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科素養,讓學生對農業生產知識有全新的認知,明確生物知識在農業生產中的意義。
2.借助實驗教學,強化勞動技術培養
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生物實驗有助于學生對勞動技能的掌握。教師可將基本的實驗技能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設計與開展實驗活動,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過程,并將所學生物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能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探究態度,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
例如,在“酵母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探究中,教師可讓學生按照實驗方案組裝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實驗設備,強化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提出問題:二氧化碳在空氣中排出,對實驗結果有哪些影響?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在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將酵母菌放到空氣中以前,先利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現象。一些學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議,對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凈進行檢測。為此,在實驗開展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將一個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與氫氧化鈉溶液之間,將空氣中二氧化碳帶來的干擾排除掉,以取得更為精準的實驗結果。
3.發揮榜樣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勞動價值觀
科學史是珍貴的教育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眾多杰出的科學家名列其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勞動價值觀的有效素材。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投身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決中國人的吃糧問題。一株雜交水稻的偶然發現,使他堅信水稻可以雜交。自此,他開始懷疑權威“水稻自花傳粉不宜雜交,沒有雜交優勢”的理論。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檢驗了幾十萬株水稻,開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終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發現。教師有效利用這些歷史事件,能引導學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來研究雜交水稻所付出的艱辛。袁隆平的付出來自于他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感悟到勞動能創造美好生活、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道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在我國生態學研究中,馬世駿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為了解決蝗災問題,他不畏艱辛,深入蝗蟲災害區,經過不懈努力,圓滿完成任務。教師講述科學家們的故事,能讓學生深刻體會科學家們善于思索、勇敢勤奮、不畏艱辛的勞動品質,明確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4.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
新課標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施科學的評價,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有利于教師及時改進和完善教學,使勞動教育與生物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實驗活動,且這些實驗活動選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內容。實驗結束,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和實驗過程進行總結和點評。這樣,不僅會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還會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改進。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內容不能局限在學習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勞動和付出給予肯定和表揚,以增強學生實驗的積極性。
5.發揮實踐基地作用,引領學生踐行勞動精神
參加勞動是勞動教育開展的前提,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與所學知識,走向勞動生產場所,開展創造、體驗。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創設一些實踐基地,方便學生開展相關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勞動教育的價值。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勞動,方可感受勞動創造的價值以及艱辛過程,從而崇尚與尊重勞動。比如,孟德爾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應用數學統計法,學生如果沒有切身體會,就會很難理解。教師可利用校內環境,搭建實踐場所,將全班學生組織起來劃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雜交實驗豌豆的七對相對性狀。在實驗場地,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開荒撒種,施肥、澆水、除草,并對最后的收成進行統計,引導學生對其中的遺傳規律進行深入分析,清楚孟德爾遺傳規律發現中數學統計發揮的作用。學生能從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豐收的喜悅,對孟德爾假說的超前思維有了進一步領悟,體會到他一絲不茍、嚴謹的科學態度。
在教學“生態環境保護”這一章節后,教師可聯系環衛部門,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對一年內當地居民生活垃圾量、無害化處理情況進行了解,讓他們感受勞動的意義,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勤儉節約意識以及垃圾分類意識。如果學校條件允許,可組織學生到植物工廠參觀,引導學生搜集和植物工廠有關的知識。人工設計是植物工廠的工作基礎,能精密地控制植物生長期間的溫度、光照、pH、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成分等,以促進農作物生長。與傳統的農業相比,當代農業的進步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意義以及科技的進步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始敬畏技術與科學,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比如,在每年的禁毒宣傳日與防艾宣傳日,可把學生組織起來擔任志愿者,為社區群眾講解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志愿者服務活動,能提升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總之,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是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重要原則,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勞動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基于核心素養角度開展高中生物教學,科學滲透勞動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師需要潛心研究的課題。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要基于教材內容,滲透勞動知識;借助實驗教學,強化勞動技術培養;發揮榜樣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勞動價值觀;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發揮實踐基地作用,引領學生踐行勞動精神,以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作用,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小燕.基于生物學科特色的高中勞動教育實踐研究[J].高考,2021(11).
[2]陳秋來.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1(04).
[3]楊娟.生物學科特色的高中勞動教育實踐[J].福建教育,2020(37).
[4]郝琦蕾,姚燦.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12).
[5]陳云芝.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6]徐茂穎.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7]范潔.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染色體變異》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7(17).
[8]林海燕,嚴曉松.高中生物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7(09).
[9]俞紅成.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培養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16(08).
Research on the Penet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Biology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Liu Liangsen
(Pucheng No.1 Middle School of Fujian, Pucheng 3534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labor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follow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labor educ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basic education. Se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ers need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carrying out se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ally infiltrating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e.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netration strategy of labor education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disciplin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growth.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labor education; infiltration; educating people; grow up; success; core 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