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紅 龔全衛 董順

[摘要] 教學實踐中,學生存在點散、隨性與單維培養等學習習慣偏移,因而系統性、常態性、生態性的習慣結構構建勢在必行。通過預學結練用創展評的有序習慣,健康、自主、固境、多元、深度、互生、泛在、持恒學習的有質習慣,揚長避短、鍛煉展示、締造成功、記錄美好、自我激勵相結合的有光習慣,助力學生有效學習、健康成長。
[關鍵詞] 學習習慣;“三有”好習慣;學會學習
學習習慣是進行高質量學習的知、情、意、行的過程,包括知道該怎樣做、愿意這樣去做、堅持這樣去做,最終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學會學習即學生知道學習的價值,按照科學、高質的行為活動程序展開學習活動,并內化為一種自然、自動、自主化的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重慶市巴蜀小學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學生一日高質量成長為抓手,發展學生學習習慣,助力學生更好成長。
一、學習習慣培養的偏移
自主發展素養是三大核心素養的核心,文化基礎為自主發展奠基,社會參與是學生自主發展素養的衍生與運用。而學會學習素養又是自主發展素養的核心,是學生未來更好成長的關鍵能力。質言之,學習習慣是提升學會學習素養(以下簡稱“學會學習”)的重要法寶,原因在于學習規律下行為程序的反復量的累積最終指向學會學習質的提升。如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日積月累,學生會形成有序思考、系統思維的好品質。而在現實中,學習習慣的培養存在諸多偏移,亟待歸正。
(一)點散培養:缺乏系統性
很多教師或家長知道學習習慣對學會學習的價值,但對什么是學習習慣、學生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怎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缺乏系統的認知。如有的小學教師每學期都在不斷地變更學習習慣的內容與培養措施。朝令夕改,學生無所適從。再加上家長也有一套自己的習慣培養的方法,多向用力,反而造成合力最小。這些偏移集中反映為點散式培養,缺乏科學性認知,缺乏系統性規劃,缺乏多方合力共育的行動。
(二)隨性培養:缺少堅持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的培養至少要堅持21天才可能內化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現實中,很多習慣的培養只出現在規劃表中,只存留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如數學學習錯題的整理習慣非常重要,但學生往往很難堅持每天抄寫不會做的題,并進行分類整理,同時深入地剖析錯因,對錯因進行大數據統計,找出核心錯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解決。這確實需要常態化的堅守,而不僅是認知上的覺醒。
(三)單維培養:缺失生態性
有的教師和家長僅關注學習本身,卻忽視了學習的良好生態的構建。實際上,學習是一系列生理參與基礎上的心理認知過程,受到非認知、認知、身心狀況,學校、家庭、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由此,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應關注學生健康的身體、良好環境氛圍的構建等。同時,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課堂上學習時應該關注的事,還應該在課外生活中予以關照。此外,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應該在縱向歷程中持開放生成的心態,在學習、研究與評價中不斷改進優化。
綜上,關注習慣培養的系統性、常態性、生態性成為習慣培養糾偏歸正的主題。
二、“三有”好習慣的內涵與結構
學習的過程本質上就是感官獲取信息,并將信息輸入大腦進行認知同化、順應、平衡加工的過程,涉及一系列記憶、理解、想象、抽象等心理。最終,在實踐中將相關認知程序轉化為行為程序,進而分析與解決問題。建構主義關注情境的構建、學生自主的意義建構、社會合作的構建等,強調讓學生完整經歷、真實探究。人本主義則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生命的完整成長,關注認知與情感的融通與互生。質言之,學習需要有一個合乎規律的縱向生發過程,橫向的深度加工過程,以及周向的驅動、影響、助推、保障等支持過程。
我們認為,“三有”好習慣包括讓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質量。這三大過程可以概括為有序學習、有質量學習(以下簡稱“有質學習”)、有光亮學習(即情感上體現的一種成就感、效能感、幸福感等。以下簡稱“有光學習”)。有序學習保障學習按符合心理學規律的認知加工步驟有序展開,確保學習的基本質量;有質學習強調每個環節的深度加工,提升了學習的質量;有光學習則通過學生自省、他者評價,累積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促進學生自發投入常續的學習活動中(如圖1)。
(一)有序學習習慣
任何學科,各種類型的學習,總體上都包括“預、學、結、練、用、創、展、評”八大環節,這八大環節并非線性的僵化關系,而是相互立體交織的存在關系,而且并非所有的學習都必須經過這八步,這僅是具體情境、具體目標下學習的大體歷程。
以數學學習為例,新知探究往往是數學規律發現的復演,旨在讓學生完整經歷建構的過程,滲透相關數學思想,培養核心素養,所以一般不需要預習。這里的預習更多指一種準備。比如說,課間休息喝水、上洗手間、遠眺,提前兩分鐘準備好書、筆記本、文具盒。課前靜息一分鐘;課堂上學習要做好“靜、序、勤”,即身心專注,有序思考,認真看、聽、做、說、記等??偨Y復習則要做到及時復習、繪制導圖、復述提綱、隔期鞏固等;練習時,應按照“讀題畫重點、做題有順序、做完要檢查、批完會總結”四個步驟展開練習,做到書寫工整、答題規范、做題完整、直至做對等基本要求。而在應用與創新上需要理實結合、承創(傳承與創新)互通、問解相融(問題與解決相融合),即學生要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用數學思維思考,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展示上,學生要做到條理清晰、內容科學、形式新意、語速適中、富有情感等;最后在評價上,學生可以利用行為核對表對自己每日的學習情況進行打星評價。
有序學習習慣實際上保障了學習的有序性,基于學習規律基礎上的八大環節,使學生學習不盲目、不慌亂,實現了“驅動—投入—實踐—總結”的反復交替,“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繼承創新一體”的不斷循環,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習的基本質量。
(二)有質學習習慣
有質學習即學習每個環節,在每個時空場里、每個完整歷程中都做到深度學習、高階學習、高質量學習。心理學中學習機制相關理論為此提供了學理基礎。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應該讓學生自主發起、自主建構;巴甫洛夫調節閥反射理論認為,人在固定的情境下,固定的時間段內進行固定學科的學習,利于建立系列條件反射,利于學習快速地進入狀態,利于記憶的保持;多元智能理論在揭示每個人智能差異的同時,也關注多重感官的綜合訓練,進而對學習進行復合性、多重化加工,使得理解更深刻、表象建立更立體豐滿;結構主義理論認為,將認知結構化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存儲與遷移溝通;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揭示了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能提升學習內容的留存率。
歸結起來,健康、自主、固境、多元、深度(系統加工)、互生(分享互學,理實結合)、泛在、持恒等是有質學習的關鍵元素。健康學習就是要保持精力旺盛、耳聰目明,需要學生平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緒、充足的睡眠,飲食要滿足營養需求,堅持運動、有病及時醫治等;自主學習即學生要認清學習價值,保持探究的興趣,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去;固境學習包括制訂計劃,在固定環境、固定時段進行學習,要先學習再玩耍,學習中著緊用力,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家長與老師也要以身作則等;多元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主動調動多重感官進行學習,看、聽、思、記、做、說結合,個人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深度學習即學習時要對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如主動復述、條理化整理學習內容、畫思維導圖、利用各種記憶法進行記憶、過度學習、由此及彼的拓展延伸、積累思想方法等;互生學習指破除二元對立的藩籬,實現二元及多元的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生成共進的一種學習方式,如課內學習與課外生活的溝通、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的融合、自學與互學的結合、內化與教授他人統一等;泛在學習即珍惜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持恒學習強調學習的堅持性,一切習慣不能停留于紙上談兵,更要付諸行動,終身學習、享受學習。總而言之,有質學習旨在達成學習質量的提升、學力的提升。
(三)有光學習習慣
學習最高的境界實際上是一種道的參悟與投入,即愿意學習、勇于挑戰、充滿自信、滿懷熱情、全心投入、沉醉其中。此時,可以說已達到“無招勝有招”的最高境界,忘卻了方法、忘卻了習慣。因為習慣已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動化行為,學習不需要意志力的加入而變成了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一種精神極樂的享受。有光學習就是這樣的狀態。
有光學習的高境界學習態勢雖主要是一種長續良好學習狀態的自然累積,但也可以運用一些方法來有意識蓄能,如揚長避短、鍛煉展示、締造成功、記錄美好、自我激勵就是好的方法。人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問題,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自己的特長,這是保持自信的一種重要方法。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反復多次的磨礪和鍛煉、展示和交流能讓學生累積豐富的經驗,再面對類似的環境就會從容不迫。而締造成功指老師和家長要基于每個學生的差異,搭建各類型的平臺,制造各美其美的成功機會。其實,成功才是累積效能感最好的方法,記錄美好是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一種自我正性暗示,通過每天記錄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來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最后,人要學會自我激勵、勞逸結合,在表現很好時,要多給自己加油鼓掌。
三、“三有”好習慣培養的路徑
習慣的養成需要從知情意行多維度,持之以恒地堅持按行為程序及要求展開行動,才可能慢慢內化。
(一)價值認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好習慣的重要性,且對三有好習慣的價值有體認后,才可能自主參與到習慣的培養活動中來。可以通過好習慣與學習力(包括但不限于成績)正相關的實驗數據,讓學生進行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對比試驗,通過榜樣學生范例宣講、名人案例等讓學生間接或直接樹立價值認同,形成價值體認。
(二)計劃導引
形成價值體認后,緊接著可以制訂一個周作息時間表,對培養哪些習慣、怎樣做形成清晰的認識。在計劃確定時,要注意將教師建議與學生個性修改結合、各科習慣統一、行為計劃與行為核對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等級評價與評語結合、學校與家庭習慣一體、每日行為與周總結結合,從而讓計劃可操、可行、可評、可用。
(三)泛在行動
習慣的養成貴在行動,有些習慣因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或與已有習慣存在沖突需要主體訴諸毅力才可完成。本文闡述的三有好習慣,特別是有質習慣、有光習慣,需要學生在最初階段堅持做好,否則容易淡忘甚至停滯。如深度學習,學生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后,要主動思考分數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規定的、為什么這樣規定、表示什么意義等。如此,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與此同時,泛在行動意味著習慣的培養不僅在課堂中踐行,而且在家庭里也要保持一致。
(四)伙伴互勵
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動力不足、堅持不夠時,可以通過榜樣示范、伙伴激勵、增值比對等方法激勵學生堅持做完、做好。比如,通過班級中該習慣做得好的學生的例子讓其他同學知道,別人可以,自己也可以;同時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可以尋找小伙伴,一起打卡,相互提醒、相互鼓勵。當然,自我增值比對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和效能感,通過與自己的昨天比,可以讓學生看到習慣養成的可行性。
(五)行為核對
所謂行為核對,是在自己高質量完成了某行為后,及時進行評價、登記,實現自我激勵,讓成長可視,讓習慣養成歷程可見,很好地驅動下一次行為的發起。如制作每日行為表,學生通過給自己打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以此不斷驅動自己堅持下去。
(六)強化獎勵
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應注意幾個行為效應的處理:一是短板效應,若出現某一兩個習慣難以做好,就需集中突破,否則極易形成負性效能感。二是滯后效應,習慣價值的體悟需要一段時間,無法立竿見影。三是高原效應與反復效應,學生在堅持二十幾天后容易出現疲倦,想要放棄,這是典型的高原效應,而堅持過了高原后,便不需要意志力介入就能形成自動化行為;反復效應則提醒我們,偶爾沒做好沒關系,不要自暴自棄,須知這是正?,F象,要繼續加油、繼續保持,對抗相應效應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強化的過程。此外,設置一定的獎懲與自我獎勵辦法,也可對行為進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