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曄
[摘要] 哲學是智慧的代名詞,知心老師嘗試把哲學教育融入兒童數學課堂,經過幾年的探索,應用傳統哲學“矛盾觀”中“真實與虛假”“現象與本質”“撤退與堅守”“傳承與創新”等哲學概念在數學課堂中遴選問題情境、組織探究活動、培育學科素養、發展學習能力以打造數學智慧課堂新范式,提高兒童思維水平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 矛盾觀;兒童哲學;課程改革;智慧課堂
哲學一詞源于希臘語“philosophia”愛智慧,后來經過演繹,哲學不僅是“愛智慧”,本身就是一種智慧。[1]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矛盾運動的結果,小學數學教育史的發展也無一例外是矛盾運動之必然。課程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遍了中國大地二十載,人工智能點亮數學課堂,科技時代的數學課堂已然“精彩紛呈”。今后的數學課堂將何去何從,如何發展?基于這樣的思考,知心老師數學團隊過去的幾年在數學課中融入哲學教育,激活兒童思維,打造數學智慧課堂。
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更美好的課堂。知心老師團隊用哲學的眼光來回顧今日的數學課堂時,透過“熱鬧生動”的表象,回歸到數學課程的本質,發現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需要新時代的教育者去勇于突破。
一、在“真實與虛假”思辨中,遴選問題情境
西方許多數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在古希臘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都稱之為哲學。隨著科學的發展,數學等各學科相繼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實踐中,知心老師嘗試讓哲學回歸數學課堂,應用傳統哲學矛盾觀,發現了數學課堂上的真實與虛假。
1.課堂呼喚真實的情境
平時,為了數學課上得引人入勝,老師都會創設情境,但是這些情境是真實的課堂所需要的嗎?知心老師團隊在教研活動中發現有些往往是形式主義和嘩眾取寵,看起來很熱鬧,而沒有為數學的本質和內涵服務。比如上“確定位置”這一課,很多老師都發揮現代媒體優勢,視頻導入創設了喜羊羊和灰太狼這個情境,信息技術的優勢一下子把孩子的情緒調得很高漲,可是,我們回歸到“確定位置”這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情境似乎反而沒有教材上用小動物做早操來得簡潔明了。在課堂評價“唯熱鬧論”的誤導下,很多青年教師對信息技術沒有真正為教學目標服務,只是追求“熱鬧”而已,偏離主題的情境,對兒童的吸引力越強,離教學目標就越遠。[2]這樣的情境顯然不是課堂真實需要的情境。知心老師團隊中有一位老師,用了喜羊羊和灰太狼這個情境,就不盲從普遍性做法,體現了自己的個性。課的開始,她告訴小朋友,灰太狼混進羊群里了,它在從左邊數是第幾個,從右邊數是第幾個。這樣做是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接著,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知,灰太狼在第幾排第幾個,讓學生開始認識第幾排第幾個。學生在尋找灰太狼的情境中確定位置,結果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發生,這就是真實的情境。
2.課堂呼喚真實的問題
在教學“字母表示數”一課時經常會出現這樣一首兒歌:1只螃蟹1張嘴,2只大鰲8條腿。大部分學生都會接著編:2只螃蟹2張嘴,4只大鰲16條腿。由于螃蟹只數越來越多,學生對內在的數量關系感悟更深,對計算的煩瑣有更深入認識:可不可以簡單表示出來呢?數字到字母的演變呼之欲出。此時,課堂上殺出個“程咬金”,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a只螃蟹a張嘴,b只大鰲c條腿。”聽了這樣的回答,學生不約而同地判斷:“錯!”這個答案也出乎老師的預料,于是老師讓學生再想想。可是這位學生堅持己見,他說:“我就這樣認為的。”老師無可奈何,只好換了一個學生來回答:“a只螃蟹a張嘴,2a只大鰲,8a條腿。”這個似乎是老師期望的答案了。其實,不管面對孩子的答案是對還是錯,我們老師都要坦然地接受。一切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這位堅持己見的孩子在課堂上就呈現了一個真實的問題,也許80%以上的老師會去回避這些真實問題。
在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初學字母表示數時,認為“a只螃蟹a張嘴,b只大鰲c條腿”的個性學生還不止一個。知心老師團隊中的一位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她巧用“矛盾觀”中事物的對立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原理來應對課堂上遇到的真實問題。她首先出乎意料地肯定這位學生:“我也認為你的說法是對的,你說說看,你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和我一樣?”這讓所有聽課的老師和學生都滿臉詫異,回答問題的學生本來滿臉烏云,得到老師的肯定馬上云散天晴。他說:“當b=2a,c=8a的時候,就能說a只螃蟹a張嘴,b只大鰲c條腿。”老師追問:“你剛才沒有說b=2a,c=8a,別人聽得懂嗎?”學生搖頭。老師又問:“如果你遇到每個人都要說b=2a,c=8a,方便嗎?”學生恍然大悟:“還是a只螃蟹a張嘴,2a只大鰲8a條腿的說法比我的簡單。”在很多的課堂觀摩活動中,更多的老師為了追求所謂沒有瑕疵的課堂,而去回避學生真實的問題,呈現給大家的都是事先預設的虛假問題。讓所有聽眾觀摩了一次老師和學生的“課堂表演”。知心老師在兒童數學哲學課的實踐中發現,如果老師善于抓住孩子們課堂生成的真實問題,在課堂上合理引導,化缺點為亮點,就能打造出更精彩的數學智慧課堂。
二、在“現象與本質”考量中,組織探究活動
哲學始于驚疑。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決定了兒童就是天生的哲學家。兒童進入小學初學數學階段,知心老師團隊就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傳統哲學矛盾觀策略培養學生的審題智慧。
在剛學完除法的時候,知心老師關注到這種類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每一屆初學除法的學生錯誤率都居高不下。“有9顆糖,每人分3顆,一共可以分給幾人?”出示這道題時,有少部分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舉手回答:“9×3=27(人)”當然,會有反對的聲音舉起小手:“我知道了他錯的原因是這里有一個迷惑小朋友的‘煙幕彈就是‘一共這個詞語,他們一看到‘一共就理所當然認為是乘法,正確的方法應該是9÷3=3(人)。”這位學生用自己兒童化的語言告訴了同學讀題和審題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表象迷惑。而在課堂上,知心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對除法本質的探究理解:把9顆糖每3顆一份平均分,求分成的份數應該用除法解決。又如,在后續的期末復習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老師帶5名小朋友去看電影,每張電影票8元,準備40元夠嗎?”知心老師團隊共對8個班級進行數學實驗,其中1個班級為兒童哲學實驗班,抽樣班級每班均有50人,在學生自己讀題、審題獨立探究完成的情況下,其余班級選“夠”的學生均在10人以上,唯有那個審題要發現題目中的“煙幕彈”的兒童哲學實驗班,錯誤人數在“6”。事實證明,在數學課中融入哲學教育的班級正確率比其余班級高出10%到22%不等。當把這一題的錯誤解答呈現在多媒體屏幕上,經過哲學審題探究訓練的班級,馬上就有質疑的聲音,一位學生自告奮勇大膽提問:“請問老師和5名學生是幾人呢?認為40元夠的同學們,你們是想讓老師看霸王電影嗎?”這時老師毫不吝嗇地給了發言學生一個擁抱,并對發言者評價:“感恩你對老師的關心!”
在數學課堂上成人與兒童在哲學探究活動中一起重拾對世界的“關心”時,兒童哲學更應該是一種基于“關心”的教育。[3]知心老師在課堂上呵護兒童每一次對世界的關心,因為兒童的探究活動始于對世界的關心。在愉悅的笑聲之后課堂上出奇地安靜,顯而易見學生陷入了思考,在進一步的探究中領悟到審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警惕題目中的陷阱。哲學給學生的探究思維插上了羽翼,讓學生思維在課堂上自由翱翔!可見,哲學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讓數學課堂更加活躍。
三、在“撤退與堅守”回顧中,培育學科素養
在數學課堂上,智慧的老師會適當地撤退,這更有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但是老師的撤退是有原則的,應撤退到學生能自主、老師能主導的狀態,這是有原則的撤退,是智慧的撤退,是策略的撤退。不但要撤退,還要堅守。堅守什么?堅守課堂是兒童的課堂。
比如說,知心老師在推行“數學微演講活動”的時候,首先在課堂上示范“數學微演講”,讓學生感知這一活動,然后深入學生家庭,在家庭中攜手家長一起參與“數學微演講”活動,讓家長的“教育參與”助力數學微演講活動順利開展。最后,從班級中的佼佼者入手,讓學生自己準備數學微演講的文稿,可以介紹數學家,可以講有趣的數學故事,也可以交流一道題的巧妙解法……萬事俱備,提示學生制作數學微演講的活動安排表。第一次,老師堅持主導,對每一篇交流的稿子都認真審核,對每一個上臺交流學生演講禮儀、演講時的表情,以及與觀眾的互動等都進行了細致指導。老師堅守著數學微演講活動的品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學生領悟老師要求的時候,老師則靜悄悄地開始撤退,把數學微演講的舞臺還給學生,數學微演講逐漸成了全班“人人參與”的數學趣味活動,活動逐漸由家長和學生組織完成。再后來,課堂上的數學微演講,家長也逐漸從幕后撤退,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開展。始終堅守學生是數學微演講舞臺的主角。從最初上臺的羞澀到現在臺上一個個神采奕奕的新城學子,盡管老師與家長早已撤退,令人欣喜的是學生依然堅守著數學微演講活動的品質。顯然,數學微演講這一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更為打造數學智慧課堂添磚加瓦。
四、在“傳承與創新”展望中,發展學習能力
中國有重視兒童哲學教育的優良傳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性啟蒙教材的《三字經》就是傳統兒童哲學教育的典型。知心老師團隊在探索數學哲學課時,始終關注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時在課上大膽創新實踐。為了用好《三字經》這本經典兒童哲學教材,在小學階段初學乘法口訣的時候,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一個《三字經》接龍的游戲。學生在游戲中發現三字經一句有3個字,這是1個3,算式是1×3=3。乘法口訣是“一三得三”。隨著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的瑯瑯書聲在課堂上回響,學生自己也完成3的乘法口訣的編寫:“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在哲學游戲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有愛思考的學生提出:“老師,我們還可以編寫6的乘法口訣。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第一句是1個6,乘法算式是1×6=6,乘法口訣是一六得六”,學生的學習智慧激發了老師的教學創新。老師常規的做法是根據教材的安排教完3的乘法口訣,再依次教4的、5的直到6的乘法口訣。知心老師團隊根據“隨學而導”的原則,大膽創新,根據課堂實際需要,把3的乘法口訣和6的乘法口訣進行組合教學,學生自己完成了6的乘法口訣編寫:“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六六三十六。”兒童哲學課有效發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問及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時,有學生答道:“在老師叫我背誦口訣的時候,我自以為背出來了,就開了一三得三次小差,后來在課堂上對口訣游戲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背得不熟,《三字經》讓我明白了學習也要‘貴以專。”伴隨著同伴的掌聲,這一回答引發了筆者思考,這位學生已經實現從具體的數學知識到普遍的哲學智慧的升華,或者說是轉“識”成“智”。[4]在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過程中,學生用智慧反哺課堂,激發老師打破教材固有模式,大膽創新數學課堂,在傳承中發展學生學習能力,在創新中激活老師教育智慧,在師生互動中打造數學智慧課堂。
童心乃數學哲學之根,數學哲學不應懸空在兒童之上,數學哲學無以躐越童年、童心。[5]知心老師團隊以促進兒童發展為目標,將哲學根植于數學課堂,尊重兒童,著力實現老師教育智慧和兒童學習智慧的雙贏!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兒童哲學校本特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B-b/2015/02/13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4]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洪敏.對兒童哲學游戲發現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參考,2019(21):42-44.
[3]楊妍璐.兒童哲學:一種基于“關心”的教育[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31(06):40-46.
[5]劉曉東.童心乃哲學之根[J].上海教育科研,2018(1):5-9.
朱 曄?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新城域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