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燕
摘要:美術教學作為初中素質教育的主要延伸方向,對學生的整個初中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可以陶冶學生情操,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養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教師需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出發點,讓學生感受美,強化生活元素的有效滲透,讓學生體驗美,加強生活實踐落實美術活動,讓學生創造美,積極展開美術課外學生,讓學生發現美,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本文闡述了初中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前言:
審美教育是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也是美術教學的最大教育價值,對學生的發展及以后的學習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初中美術教學一直備受排擠,經常被其他主科占用教學時間,或者美術活動受到影響,在長時間的堆積下造成美術教學效率低下,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對美術教育的教學地位進行了調整,明確教師不可隨意占用美術教學時間,并且加強美術教師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具有良好的欣賞水平及審美水平。
1.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出發點,讓學生感受美
初中美術教學主要以欣賞繪畫作品,創造美術作品,臨摹美術作品為主展開的美術教學課堂,教師需要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出發點,讓學生更加近距離地感受美,感悟美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就以湘教版美術教材《你、我、他》一課為例,教室在展開教學之前,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分析研究,深度挖掘教材細節,明確當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一節課美術教學中,主要對人物的特征進行著重講述,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加強學生對他人的關注,幫助學生融洽良好的同窗情誼,使學生能夠最快速的捕捉人物特征,從而使學生的美術作品更加生動形象,貼近事實。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教師需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創設教學環節,首先,需要帶領學生對教材內容中的范畫進行分析欣賞,為學生創建一個美術作品繪制大綱,幫助學生明確繪畫思路。其次,要是需要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美術交流互動,讓學生對身邊朋友,學生,教師等人物進行描述特征,強化學生的記憶。最后,根據學生自己的創作思路,讓學生自行嘗試繪畫,感受不同色彩之間的碰撞[1]。
2.強化生活元素的有效滲透,讓學生體驗美
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來說年紀還是較低,很難理解更加高深的美術作品,導致學生對審美沒有正確的認知,所以教師需要強化生活元素在美術教學中的有效滲透,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美,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例如,湘教版美術教材中《我的故事》這一節課中,主要運用了卡通繪畫的形式來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回憶,而且這節課當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活意味,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元素的滲透,強化美術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輔助學生更好地展開美術創作。在這一節課當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互動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溝通交流,與學生一起分享在生活中的趣事,同時,還可以利用動畫片,短故事等形式為學生創造一個簡單的故事情境,加強與美術教材范畫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進行聯想記憶,而且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溝通想象的過程中對美術作品進行構思,并通過卡通漫畫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創作。
3.加強生活實踐落實美術活動,讓學生創造美
美術活動是美術教育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可以落實提高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更加深刻的理解創造美,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在湘教版美術教材《傲雪梅花》這一節課中,主要運用了中國花鳥畫的表現手法,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而且梅花在我國本身就具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是一件非常具有實踐價值的美術教學,教師在展開美術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行準備美術繪畫工具,讓學生通過不同材質的繪畫工具來展開繪畫,可以有效突破傳統繪畫教學的限制,讓學生打包固有觀念,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繪制美術作品。同時,教師還需要積極展開美術課外寫生,讓學生通過與大自然的密切接觸,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然之美,從而更好地發現美的奧秘,而且通過外出寫生,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感受色彩的碰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僅是當今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更是推進美育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提高初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審美水平,才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正確的分辨出社會多元化發展優劣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需要從自身美術教學為出發點,提升教師的自身美術教學素養,豐富美術教學課堂形式,展開多樣化的美術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讓學生從各個方面來感悟美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賈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分析[J].美與時代(中),2021(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