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東
【摘要】讓教育走出課堂,走進現實生活,讓實踐活動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家庭、社會共同發揮教育功能,是全社會的共識。多年的教學積累與經驗讓我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實踐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全面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實踐活動課成為學生創新的舞臺,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金鑰匙。
【關鍵詞】 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 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的需要為基礎。經過這多年年的教學實踐,我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好實踐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全面的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扎根現實生活 拓展實踐渠道
語文課要和實踐活動相結合,那就要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因此,語文實踐活動要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主動實踐,敢于質疑,善于發表新見解。讓孩子們放開手腳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真正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人文素養。例教學《端午粽》這一課,我就讓學生提前做好了社會實踐準備。讓學生從買材料、配餡、包粽子、煮粽子等過程全程參與,從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為后面理解學習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整節課學生對于“青青的箬竹葉”、“又黏又甜”等詞語的理解也格外的到位,并且還能舉一反三,說出更多的類似的詞語,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提升。
二、提高實踐水平,發展實踐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一個人的創新才能和個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受外部環境教育的影響。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特點。如教學口語交際《自我介紹》這一課。我在課堂上創設了各種口語交際情境。有現場采訪,有模擬招聘廣播站廣播員。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自己代替爸爸去高鐵站接一位來家做客的陌生叔叔,在電話里向這位陌生的叔叔介紹自己”。事前我就安排了我的幾位朋友扮演這位“陌生叔叔”。課堂上我讓學生現場給這位“陌生叔叔打電話”,一時間學生情趣極其高漲,鍛煉效果非常好。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真實的介紹情境,既鍛煉了自己實際生活能力,也學會了怎樣更好的介紹自己,這樣的課老師輕松,學生喜歡,效果良好。
三、 通過實驗,給學生以經歷探究和體驗
語文課有許多內容是需要學生充分的動手實驗才能得出結論的,而不是僅僅讓學生反復誦讀去理解挖掘文字含義。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識好字,讀好書,還要讓學生讀懂,理解、領會課文內容,如此才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提高語文素養。所以還要開動腦筋,因地制宜,通過增加各種動手實驗的機會來鍛煉學生的能力,這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素養,全面提高課堂效率。如教學《一次成功的實驗》一課。有這樣一段文字:“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三字剛出口,三個學生就順利地把小鉛錘一個一個提了出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讀了這段文字后,可能不會有太多的學生會感受到三個孩子能順利完成試驗會是多么艱難,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我在課上讓學生到講桌上做了演示實驗。事實證明,多次試驗,絕大部分學生實驗失敗。此時此刻我適時出示教育家對校長說的那段話,他對校長說:“這個實驗我做過許多次,每次孩子們都爭著往外拉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今天,我的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課上到這個時候,學生再理解起這句話來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把實踐活動納入到語文課堂上,學生手腦并用,在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訓練了發散思維,有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謂事半功倍。
四、激發創新意識,讓綜合實踐課成為學生創新的舞臺
課堂是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它是在老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己不斷探索,創新獲取知識經驗,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運用興趣教學,激發創新意識
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多種途徑用科學的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學習課文前我就了解到,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城區學生較少的接觸大自然,像“豌豆”、“蒼耳”“蒲公英”他們可能就沒有聽說過。更不知道他們的種子是什么樣子的。為了學習本文,我布置來了一個課前實踐活動作業:采集“豌豆”、“蒼耳”“蒲公英”或更多植物的種子,嘗試觀察他們是怎樣傳播的。一上課,我就看到學生課桌上都放了一個盛滿各種種子的小盒子,每一個學生的臉上都寫滿了得意、期待的表情。接下來的課堂學生爭著介紹自己搜集到的種子,嘗試著表演各種種子的傳播方法。一節課情趣盎然。學生在相互我介紹種子傳播途徑地過程中,他們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提升了自身語文素養,提高了自信。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多進行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內容,為學生開辟了一條他與生活中其他事件交互的通道。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從實踐出發,關注學生的實踐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感悟、獲得經驗,以此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