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敬玉
摘要:歷史思維與問題緊密聯系,歷史思維是歷史實踐教學的核心,歷史問題是引導歷史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歷史問題,設問的導向性要明確,把質量意識貫穿在問題設計中,問題設置要適當,循序漸進,注意梯度,要把握好啟發思維的“放”和“收”的尺度,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逐步生成和發展。
關鍵詞:歷史思維;問題設計;初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61-03
“沒有歷史思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習”。歷史思維蘊含在歷史知識生成和歷史問題解決之中。怎樣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歷史思考呢?這就需要教師學會研究教材、利用教材,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創新和再開發。問題是激發學生歷史思維的關鍵。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是課堂實踐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式,只有設計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才是教學的核心,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積極思考以及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學生自然心開意解,輕松領悟本質。因此,只有精心設計學生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真”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思考興趣。本文以部編歷史教材九年級上冊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基于歷史思維的初中歷史問題設計的一些想法。
一、問題設計的目標導向
問題是學習的向導,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夠激勵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如果設計問題目標明確,教師因勢利導,學生自然會茅塞頓開。目標導向性明確的問題能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搞清、搞懂所學知識的重點內容,迅速掌握本課的核心知識,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如果問題不得要領,學生的學習則如同霧里看花,不知所云。在“文藝復興運動”這一課活動單導學教學設計中,第一環節“文藝復興”這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主要講述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核心內容、實質和影響。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筆者充分運用設問引思,幫助學生靈活解決問題。首先引導學生觀看PPT,閱讀教材,然后思考探究下列問題:文藝復興何時發生的?其本質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文藝復興并非簡單的“復興”?什么是人文主義呢?
這里設問的導向性很明確,直指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指向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困難的地方,用問題引領學生依次漸進學習文藝復興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文藝復興的概念、本質,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潮,人文主義的概念,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指引進行思考,在解決問題中掌握知識,學會應用,打開思維的局限,用問題幫助學生正確辨別相近知識在應用中的區別和聯系。
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搜集資料,認真分析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發展,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引領學生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研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討交流,教師適時予以釋疑點撥,學生對文藝復興概念、人文主義的內涵逐步理解。
二、問題設計的質量意識
歷史具有不可再現性,我們對歷史的了解,是對史料進行鑒別、取舍、分析和整合基礎上的建構。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問題質量,把質量意識貫穿在問題設計中,這樣不僅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使學生自然地產生各種疑問,從而產生探索答案的欲望。在課堂活動的第二環節“走進巨匠”,教師指導學生布置“藝術作品中的文藝復興時代”小型展覽,讓學生搜集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藝作品的圖像資料,分別組建文學組和繪畫組,撰寫作者生平簡介及作品說明,選出小組代表向其他學生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文學藝術作品、結合不同學科的視角深度剖析,讓學生認識“人性”的魅力,提升學生歷史解析的能力。例如,剖析名畫《蒙娜麗莎》,請小組代表從畫像的構圖、色彩、人物形態等方面談談對畫作的認識。通過介紹畫作產生的背景和創作環境,讓學生體會畫家創作《蒙娜麗莎》時的情感和作品所表現的時代精神。其他學生則提出問題,咨詢與作品相關的問題,然后對學生設計的問題進行如下梳理:作品《神曲》如何體現人文主義?名畫《蒙娜麗莎》在人物刻畫上怎樣體現了人文主義?你怎么看這幅畫?從歷史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看,這幅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這部分內容涉及領域廣泛,內容豐富,作品內涵深刻,需要跨學科知識的支持,對作品的理解需要漸進式的領悟。為了由淺入深地讓學生掌握這部分知識,問題設計的質量尤為重要,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優化問題設計。在分組學習和問題設計中,學生從作品中獲取有效信息,感受到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通過賞析文藝復興時期杰出代表的作品,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本質,認識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教師上課時再以表格的形式列舉人物的代表作品及藝術特點,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升華,理解作品的內涵。
三、問題設計的梯度指向
教師在訓練學生思維時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積累經驗—感悟生成—強化穩固。課堂教學中問題設置要恰當,具有一定的梯度。提問題就像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順勢攻克堅硬的關節,問題自然就容易解決。在進行活動三“文藝復興的擴展”這一環節教學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文藝復興是如何擴展的?請簡要評述莎士比亞的作品及其體現的情感。
在這一環節中,第一問是基礎,主要讓學生了解15、16世紀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向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擴展。這些國家的代表人物包含莎士比亞。針對第二問,教師指導學生編排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雷特》片段,體悟莎士比亞創作該劇的意圖。學生觀看表演后,分小組討論,寫出感悟,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交流。教師在歸納各組的認識后,進行點評。設置恰當的問題梯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通過排演戲劇,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莎士比亞劇情設計的精巧、語言的精彩,以及作品所體現的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分析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價值和影響。
學生解答問題及其表演過程,也是不斷深入思考、思維碰撞的過程。這種由淺入深有梯度的歷史問題則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活躍,更加具有邏輯性。在這些問題的思考解答中,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提升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享受成功樂趣,既鍛煉思維又提升歷史素養。
四、問題設計的收放尺度
設計問題應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這是“放”;與此同時,問題設計應根據教學目標而定,要有據可依,不能盲目設問、不著邊際,不能讓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喧賓奪主,這是“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問題設計的“收”和“放”,把握好啟發思維的“放”和“收”的尺度。學生在這種收放有度的問題中思考、探求、獲取新知,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開啟大智慧。這類問題設計在組織學生分組研討中體現得較為明顯。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本課難點。針對難點,教師通過設計問題,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組織學生分組研討。在課堂研討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討論問題中出現的疑問及猜想的把控是突破難點的關鍵,要及時引導,做到收放自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文藝復興產生的根本原因;其次,對“文藝復興”一詞加以理解。“文藝復興”原意是指“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主要體現在:“人文主義”的興起,藝術風格的更新,近代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在分組學習中,學生深入探究,相互交流,充分認識到文藝復興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
五、問題設計的思維生成
思維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思維的質量,思維能力強的人思維的節點連接目標準、跨度大、數量多、指向活,而思維能力弱的人思維鏈長度短,且容易斷,容易錯誤連接,缺少邏輯性和靈活性。大多數人思維的發展是一個漸悟的過程,是螺旋式上升,曲線式前進,然后逐步穩定和固化,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散亂無序,缺少邏輯關聯,就會造成思維鏈紊亂和斷裂,不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遵循認知規律的問題會讓思維形成一個自然連貫的鏈條,并使之不斷地強化變得越來越牢固。在活動四的環節中,“影響”這一部分,需要教師對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歷史情境,使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從而進一步理解文藝復興的影響。
學生的思維就像一根鏈條,是逐步加長、加固的。教師通過設計出的合理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深入研討,對文藝復興的精神實質有了進一步理解。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展示文藝復興起源和傳播的歷史地圖,培養學生結合時間與空間分析問題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及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的見解,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也促進了綜合素質的發展。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