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歷史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想學好歷史,史料實證方法的掌握就是非常必要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史料的分類及功能,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才能很好培養初中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讓歷史教學符合現代化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實踐
作為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是讓學生運用歷史史料進行推理,重現歷史的過程。圍繞著當前的歷史核心素養大背景,史料實證作為其重要組成內容,早在2017年歷史課程標準中,就將其確定為歷史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在初中階段,通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幫助學生鑒別真實歷史事件,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歷史、看待歷史,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弄清“史料實證素養”的概念與分類
(一)理解概念
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教學是利用唯物主義觀點闡述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主要活動。現階段,若是想要讓學生對我國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基于史料實證的方法,為學生呈現出歷史知識的真實性,構建出正確的歷史體系。所謂史料實證,具體就是指通過多角度搜集歷史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探討,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教學觀念。由于整個歷史的過程是真實發生不可逆轉的,所以要想正確認識歷史,就需要通過對現存史料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對史料搜集整理,去偽存真,才是掌握歷史的正確學習方法。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會分類
史料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準和方式,可以有多種分類方式。
從當前歷史資料展示形式來看,史料具體可以分為文獻、實物與口述三種類型。這里的文獻史料主要是指甲骨文和史書,這種實物史料則是在對歷史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各種歷史遺物、遺址、建筑、繪畫和雕塑等。這些史料作為歷史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能夠真實具體地反映歷史,而且非常的直觀。在實物史料中,大部分的實物史料都是經過考古學家們在墓穴中考古所發現的。
根據史料的傳播方式,分為口傳史料和口述史料。從名稱上來理解,口傳的史料就是通過遠古神話傳說,沒有文字記載之前,就有一定的價值;而口述的則是人們對過去事情回憶整理寫成的資料。
圍繞歷史資料的具體價值,它又被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這第一手指的是直接的原始的史料,第二手就是作為間接的史料。第一手史料與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相聯系,能夠透過這些資料看透歷史問題,而第二手的史料是借助后人的整理所形成的。兩者所代表的價值也有一定的區別,對于歷史研究而言,第一手史料更為直觀,更為真實;而第二手史料經過后人的整理,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按照史料的流傳方式,主要分為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由官方組織編寫的史書和成文論著、回憶,公開報道都屬于有意史料,它的儲存方式更為公開化;無意史料,指的就是一些秘密留存下來的相關資料,如軍事文件、官員的私人信件和文書檔案等。除了官方之外,民間和官方也有對史料的不同稱呼。例如官方記載的被稱為正史,它是由宮廷史官所記錄的史書;民間所記載的被稱為野史,是由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正史和野史兩者之間都是相對而言的。
二、 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實證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課堂教學模式較為落后
長期以來初中歷史教學更多地側重于理論傳輸,學生們只會在老師的講解引導下對文章死記硬背,對歷史結論的獲得過程卻很少涉及,歷史教學中重理論,輕過程的狀況導致了學生歷史學習存在諸多問題。在初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更多的是將史料實證當作一個背誦的任務來學習歷史知識,對每章要學習的歷史重點知識進行背誦記憶。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期的歷史學習中學生無法形成連貫性的歷史思維,邊學邊忘,甚至還會出現將歷史知識點混淆的情況,導致初中學生歷史學習面臨很大的困難。史料作為構成歷史的重要元素,史料實證是構建歷史解釋和歷史認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歷史學習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傳統歷史教學理論的引導下,阻礙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養成良好的歷史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學生和教師沒有正確認知史料實證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史料教學做出了具體要求,這也是對學生掌握史料實證能力的要求,史料實證作為初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若是學生已經養成史料實證的意識,并且具備一定的能力,就能夠切實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更輕松地理解歷史知識,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還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和老師對史料實證認知有限,老師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因此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進行深入思考。學生學習任務繁多,也不理解史料實證的重要意義,師生兩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面臨很多問題。
三、 提升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教學方法
(一)合理選擇史料,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教材設置了導言、插圖材料、研讀相關史事等諸多輔助的項目,這些都是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激發學生興趣,拓展知識,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材料,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做好引導作用,在備課時立足課本教材,有效地引導學生們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搜集,意識到史料的重要價值,對教材中的材料進行有效應用。例如在初中七年級人教版上冊涉及的都是古代的歷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隔比較遠,從史前時期到夏商周時期,再到秦漢時期,然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進行學習的時候,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們的學習大都是以死記硬背為主。例如在對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的內容進行學習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三國演義的影視資料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們可以在課下閱讀三國演義的文學作品,同時在課上展示各種相關的歷史建筑,通過多種史料的呈現,及對史料中體現的信息的解讀,逐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將歷史聯系到課本教材中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能夠幫助學生們對相關的歷史進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科學利用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能力
在初步培養了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給學生選擇好史料進行學習后,要教導學生學會利用史料,這樣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老師們可以利用問題引導的方法,在課堂上設置史料教學環節,幫助學生利用史料進行分析。老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學生的分析更有方向性。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涉及了中國近代史中非常重要的幾個事件,例如新文化運動。為了幫助學生們對新文化運動進行了解,老師們就可以設置問題引導。例如引導學生探索新文化運動,它是絕對否定傳統文化的嗎?學生們要想論證這個觀點,就需要對史料進行相關的研究。老師提供易白沙的《孔子平議》讓學生作為論證。這雖是一篇批孔的戰斗檄文,但易文把孔子的原教旨主義與被“獨夫民賊”利用的正統儒學相區分,體現了他對傳統文化冷靜和客觀的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批孔”,是要重新審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其鋒芒所指,不是傳統,而是現實;虛批孔夫子,實打袁世凱和張勛之流。例如對七年級上冊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展示相關地圖資料,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時空觀念。首先在講授西域的地理方位時應用地圖資料,其次在講授絲綢之路時展示絲綢之路示意圖,利用地圖講解絲綢之路的起點、終點、路線及作用,這樣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路線有一個形象生動的認識,也有助于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以及今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際意義。最后在講授加強對西域的管理科目時,可以向學生展示《秦朝形勢圖》和《西漢后期疆域圖》,通過對比,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同類史料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自行收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學會利用史料進行分析之后,就要培養學生們收集史料的能力。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史料實證的意識,能夠選好史料進行學習,利用史料進行分析,接著就是讓學生去收集史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搜集史料的平臺多種多樣,除了利用書籍文獻資料外,學生們在信息平臺上能夠對相關文獻資料的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進行了解,能夠對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進行了解,更重要的是還能通過線上平臺對歷史文物遺址、建筑、繪畫等進行充分掌握,將這些構成史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埃及金字塔相關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自行收集一些從古至今埃及金字塔的圖片與資料,然后為學生講解迄今為止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9米,相當于40層大樓高。建設這座金字塔的石料大小不等,大約重達1.5噸至50噸,它的規模是埃及至今發現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金字塔內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運,然后逐層堆砌而成,10萬多個工匠共用約2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人類奇跡。在講解之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知識拓展的機會:“關于這座金字塔的建造,這么多年說法不一,剛才給你們講解的只是一些人的猜測,當時具體的建成方法到現在依舊是個謎,若是你們感興趣可以回到家中查閱網上資料進一步探究。”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學習歷史知識,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拓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們意識到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了解史料史證素養的種類。結合當前初中階段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現狀,選好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史證意識;利用史料,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分析;收集史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閆海冰.新課改背景下普通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培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280.
[2]袁鳳鳴.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教育,2020(5):94-95.
[3]嚴駿.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分析[J].學苑教育,2019(24):28-29.
[4]莊華觀.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J].當代家庭教育,2019(34):106.
[5]韓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華夏教師,2019(9):36.
作者簡介:
劉瑞欽,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