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音樂美學是一門研究音樂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學科。從學科的角度來說,它屬于音樂學的范疇,是音樂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聲樂藝術是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聲樂藝術需要美學的理論支撐,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音樂審美思想對其藝術體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音樂審美意識、音樂審美體驗、音樂審美趣味、音樂審美評價這四個方面出發,通過分析能夠較為準確全面地認識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張前的音樂審美思想及其在聲樂審美實踐中的體現。
關鍵詞:音樂審美;張前;聲樂藝術;審美意識;審美體驗
一、張前的音樂審美意識思想在聲樂
審美實踐中的體現
(一)音樂審美意識與音樂存在何為第一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張前認為,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是人類意識的一種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以作為審美對象的音樂美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音樂藝術的美,也就不會有音樂審美意識的發生。這一音樂審美思想在聲樂藝術審美實踐中有所體現。聲樂本身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在欣賞聲樂藝術的過程中,欣賞主體能夠感知的是聲樂作品本身存在的美,需要將對聲樂作品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作品的理性認識,會幫助欣賞主體更好地去欣賞聲樂,了解聲樂真正的藝術價值。聲樂的美包括詞美、曲美、聲腔美、形體的動作美等,這些美是客觀存在的,有了聲樂的美,欣賞主體才能對其進行鑒賞。
(二)音樂的美與欣賞主體審美意識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張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它對于欣賞主體來說是否能成為現實的存在還要取決于欣賞主體的主觀因素。當欣賞主體能聽懂音樂,能夠體會到音樂的韻味,感受到音樂所傳達的情感,音樂語言才會變得有意義。由此可見,提高音樂審美意識對于欣賞音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音樂審美意識離不開審美實踐,如果沒有接觸音樂,進行音樂實踐,就很難提高音樂審美意識。聲樂藝術本身具有表情性,能夠反映生活,表現人的主觀心理和情感,向聽眾傳達情感信息。要想發現聲樂藝術的美,聲樂學習者需要提高自身審美意識,從音樂本體出發,融入自己的情感,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欣賞者也需要提高自身審美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感受聲樂的美,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
二、張前的音樂審美體驗思想在聲樂
審美實踐中的體現
(一)對音樂的外部形式進行感知
張前認為,音樂審美體驗是對音樂美的品味的體驗,超越一般的音樂欣賞,是對審美知覺對象——音樂自身的感知和把握。不管是欣賞音樂的主體,還是創作者,音樂審美體驗是先從音樂的本身獲得的。音樂形式是音樂內涵的重要表現手段,而音樂內涵是音樂的靈魂。張前認為,可以先從音樂的形式,也就是音樂的外部結構來把握音樂,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弛、力度的強弱、音色的變化等。這一音樂審美體驗思想可以指導聲樂欣賞和學習。例如,聲樂中的歌劇音樂是以詠嘆調為主,融合了宣敘調、重唱、合唱、間奏曲等音樂元素,每部歌劇作品都包含節奏、速度、音色、音程、音高、旋律、曲式等要素。對于詠嘆調來說,它與宣敘調不同,歌唱性強而非說話性強,演唱時需要更多的技巧。詠嘆調的旋律優美,表現力強,經常出現在戲劇情節出現大的轉折的時候,給人夸張、情緒起伏的感覺。詠嘆調的音域比較寬廣,運用的音調技巧更加多樣,不那么單一。而宣敘調的節奏是靈活多變的,比詠嘆調更加難以感受和學習。對于歌劇欣賞主體來說,要想獲得更高級別的審美體驗就需要理性地分析歌劇作品本身,感受詠嘆調、宣敘調的特點;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對一首作品的學習需要從它的旋律、節奏、音高等音樂本身形式出發來把握聲樂,來欣賞和學習。
(二)音樂美感離不開音樂形式與內涵的高度統一
張前認為音樂審美體驗是在對音樂的形式和內涵的感受與理解中獲得的,認為音樂的美是從音樂的形式和內涵的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中升華出的美的品味。這一觀點可以指導聲樂欣賞。聲樂欣賞者在演唱聲樂作品時要把握聲樂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形式包括作品的旋律、節奏、力度、強弱等,內涵包括作品的情感態度、藝術風格等。聲樂作品的歌詞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能夠展現音樂的美,給人情感上的深刻體驗。只有保持聲樂作品形式和內涵的高度統一,才能真正彰顯聲樂的美,使欣賞主體獲得深刻的、良好的體驗。在聲樂審美實踐中,聲樂欣賞者需要不斷提升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扎實掌握聲樂理論知識,才能獲得更好的聲樂審美體驗。
三、張前的音樂審美趣味思想在聲樂
審美實踐中的體現
審美趣味產生于欣賞主體對音樂產生的主觀感受。音樂不是單一的,是有著不同風格的,所以每個人喜歡的音樂類型可能不同。張前認為:一方面,審美趣味需要被尊重和認可;另一方面,審美趣味關系到審美傾向性和審美鑒賞力的問題。高雅的審美趣味可以體現審美主體的精神高度和良好的文化修養,而有著庸俗的審美趣味的審美主體無法真正了解作品的美,只是把音樂作為一種實現感官滿足和生理刺激的工具。張前還認為,審美趣味的形成與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教育程度、文化藝術修養等因素密切相關。
張前關于音樂審美趣味的思想在我國聲樂審美實踐中也有所體現。我國目前的歌曲種類有很多,有地方山歌、小調、號子、美聲歌曲、流行歌曲等,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內涵。比如美聲歌曲,它注重科學的發音。在演繹這類作品時,演唱者需要行腔圓潤、流暢,靈活運用氣息,具有寬廣的音域,使聲音具有穿透力。這類音樂不同于我們身邊隨處可聽到的流行音樂,受眾面相對較窄。流行音樂的內容比較淺顯,與普通人的現實生活較為貼近,更符合普通大眾的音樂審美趣味,這體現了審美趣味的傾向性。作為一個音樂欣賞者,要不斷開拓視野,增強文化認同感,加強審美經驗的積累,加深對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傳統音樂的認識和了解。
四、張前的音樂審美評價思想在聲樂
審美實踐中的體現
張前認為音樂審美評價是有客觀標準的,不贊成音樂審美評價無標準的觀點。的確如此,每個人的審美趣味不同不代表音樂沒有美與不美之分,音樂的美對于欣賞主體來說是客觀存在的,不會隨著欣賞主體的個體差異而改變。張前認為,音樂美產生于主客觀的高度統一之中,但音樂美的創造一旦完成,并以某種方式體現在實際的音樂作品中的時候,它就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美,相對于欣賞主體獨立存在。不同的人對一部音樂作品的認知和評價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是不同的。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也存在客觀的審美評價標準。中國傳統聲樂的形式包括歌詞、旋律、節奏、聲腔、器樂、動作等,往往需要結合聲樂作品的內涵來評判它的美和價值。中國傳統聲樂作品的歌詞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演唱聲樂作品過程中,演唱者要做到字正腔圓、音色統一,而且聲樂作品還要具有優美的旋律和節奏,這些是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普遍的審美評價標準。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演唱風格和審美觀念,存在著客觀的聲樂審美評價標準,不同地區之間的音樂可以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情感的藝術、時間的藝術,能陶冶人的情操。音樂審美思想能夠讓聲樂學習者感受到音樂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可以指導聲樂藝術審美實踐,二者互相作用,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劉慶.中西傳統音樂美學中審美觀的比較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5]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6]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
指導老師:
楊溢,太原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