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林林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中職學校十分注重運用互聯網的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基于當前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于其中,以便更好地調整中職語文教學的狀態,增強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水平,提高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在信息化的時代,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發展,大膽創新,學生們不僅僅可以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提交作業,也可以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同時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構建微課教學體系。微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促進學生全方位高效學習,從而實現中職學校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優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素養。
一、當前中職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的原因
當前教育改革體系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中職語文教學課程的質量與水平都很低下,因此,應當順應新時代教育改革潮流,推動中職語文教育體系改革,提高中職教育的質量與效率,促進教育水平的進步與發展。在現有的中職教育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仍較為單一,還在運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使得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跟上課程進度,從而導致學生們上課積極性、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教師長期采用一種教學模式會使學生語文思維固化,從而無法調動學生上課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職語文教材中“中職生口語交際實訓”一課,教師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識點,同時,教師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接受程度低下,導致教師只能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地講解書本上的內容,不能夠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忽略學生的心理訴求,導致學生學習熱情進一步下降。因此,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浪潮下,教師要摒棄固化思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積極適應新形式的教學方式,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促進中職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職語文教育課堂當中仍然出現教師授課容量大、精講內容過多導致學生無法快速接收所有知識點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的出現,教師無法運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同化思維使得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成績下降。同時中職語文教師會在單章節的學習過程中增加許多課外知識點,學生本身語文基礎薄弱,在無法完全掌握課內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還要了解課外的大量內容,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焦慮心理,從而導致學生聽課狀況不理想、成績下降,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二、“互聯網+”背景下提高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語文的教與學重在基礎知識的掌握,中職學生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基礎知識的鞏固加深。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中職語文教學課堂當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將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地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內涵,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平臺的模式,積極上傳內容小測、習題等,當做課后作業或課堂檢測,讓學生們積極參與,這樣能夠實時監測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根據結果來復查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做到及時修改與創新。
(二)開展微課教學,用有趣的知識內容體改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也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設微課教育模式,構建“互聯網+微課”教育平臺,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互聯網+微課”信息技術平臺,為學生提供更有效、更全面、更生動的虛擬學習環境,與實際課堂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越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認真地篩選書本上的有效知識點,同時穿插大量趣味性更高的微視頻、文章等富有生動性的教學資料,在增加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通過生動性、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三、結束語
總之,“互聯網+”視域下的信息技術是時代科技發展的產物,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平臺,讓學生們進行語文知識點的補充與練習,將兩者相結合,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前預習,還要注重課后的復習,同時展開多方面、多平臺的互動,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微課教育平臺,充分了解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教育模式的調整。因此,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課前教學策略的優化改革,注重課前課后的內容改革,是提高課程教學質是的關鍵,更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的關鍵。教師們要摒棄原有固化的教育思維,積極地接受新型的教育方式,不斷地增強中職語文教育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在發展技術的同時與教育相結合,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前進。
參考文獻:
[1]謝素芳.“互聯網+”視域下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20(12):168-169.
[2]易文娟.“互聯網+”視域下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J].科技資訊,2020(1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