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杰
【摘要】積極地在科學課堂開展分層教學,對于兼顧學生差異和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信息化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分層教學的有效性、科學性等具有促進價值,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地將信息化教學模式引入到科學課堂的分層教學實施之中,不斷地提升分層教學的效益和質量,繼而較好的滿足分層教學需要,促進每個學生的更好發展和提升。本文將就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分層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小學科學;分層教學;應用;探索
新課改背景下積極地開展分層教學,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共識,但是在具體的分層教學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學情把握不精準、分層教學枯燥乏味、分層指導缺乏等,使得最終的分層教學效果打了折扣,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提升。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地結合分層教學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將信息化教學模式引入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繼而實現分層教學效益的不斷躍升。
一、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學情了解
學情是分層教學最大的實際,科學教師對學情的了解是否精準化、全面化和透徹化,是決定分層教學效益的關鍵影響因素,而從當前的分層教學實施情況來看,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對學情的把握不精準、不到位,使得對學生的分層不合理,也影響到后續的精準化分層教學實施,自然不利于學生的較好發展和提升。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地在分層教學實施中引入信息技術,來不斷地強化對學情的精準化把握,繼而實現教學效益的提升。
例如,在分層學習《動物的四肢》模塊內容時,教師要引入信息技術強化學情把握。其一,摸底考試。教師可以通過將一段時間以來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認真梳理和總結,并按照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為主題,設計具有較強針對性、概括性的摸底測試卷,并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在線摸底測試,并針對學生測試的情況,對學生的科學基礎知識儲備、個人學習能力等進行把握。其二,電子檔案。教師可以積極地將學生在每節課的表現,如學習狀態、學習方法運用、教學目標完成情況和作業質量等內容,進行詳細的梳理,并為每個學生制作電子檔案,動態化的更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更加全面化的把握,進而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
二、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分層學習
課堂的分層學習環節,是教師為學生設計分層學習任務和學生學習分層知識內容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學習會對學生的最終分層學習效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從當前的分層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分層學習興趣不足、活力不足,自然無法有效的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還需要教師積極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不斷地提升分層學習資源展示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以給予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不斷地助力學生分層學習興趣的提升和分層學習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皮膚》模塊內容時,科學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同時將該節課的知識點進行難度區分,并分別制作具有難度區分的PPT講解課件、微課實驗演示視頻,還有具有梯度性的分層學案,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分層學習環節對這些形象化和有趣味的分層資源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自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提升學生分層學習的效益。此外,科學教師還可以積極地為學困生提供包含圖片、視頻在內的形象化學習資源,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進行更加精準化和有趣味的分層學習。
三、借助信息技術強化分層指導
在分層教學中離不開教師精準化和差異化的分層指導,也只有教師積極地給予學生更加及時、科學與有效的分層指導,才能全面地發現學生在分層學習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積極地為學生指引改進的方向,促進學生分層學習效益的提高。還需要教師積極地強化認識,進一步重視起分層教學中的指導環節,并積極地借助信息技術來強化教學指導,繼而為分層教學效益和質量的大幅度躍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翅膀》內容時,教師要強化分層指導。如教師可以積極地讓每個小組的組長統計學生在分層學習中存在哪些疑惑,并將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引入相應的大數據分析軟件,及時化的對班級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把握。并在了解學生動態的基礎上,及時制作出更具有針對性的臨時PPT指導課件和微課解疑答惑視頻,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進行查漏補缺。此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地為學生設計可選擇的線上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更加的靈活有效的分層學習,繼而實現分層指導的有效化,促進學生學習效益的提高。
綜上所述,當前,科學課堂的分層教學實施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教師對學情把握不精準、分層教學枯燥乏味、分層指導缺乏等,影響到最終的分層教學效果。小學科學教師要積極地在分層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并有效的發揮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優勢,以不斷地優化和改進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模塊,有效地強化分層教學實施,繼而全面地促進分層教學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蔡玉霞.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索[J].財富時代,2020(12):42-43.
[2]黃宗強.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融合[J].當代家庭教育,2020(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