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志
【摘要】計算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主要發展的技能之一,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活躍自己教學思維,能夠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參與動力,進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為未來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故此,本文基于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為題,通過創設故事化情境教學模式、加強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應用的三個方面研究,希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從而為學生未來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策略研究
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不僅是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學生在小學數學階段必需養成的關鍵技能之一,這不僅助力學生未來數學學習的順利性,也是更好地保證學生其他學科的有效學習。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增強自己的主體責任意識,能夠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為教學起點,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發展水平,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此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動力和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一、創設故事化情境教學模式
小學生易動不易靜,自身有著特別強烈的好奇心,特別容易在課堂中被課外事物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這也造成學生無法可持續注意集中力,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夠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激活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性,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然后與學生展開良性化的師生互動,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教學“認識平均分”一課上,為了保證學生學習注意力,有效促使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為后期的除法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那么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故事化情境,然后用故事化的口吻,為學生講述這個故事中發生的一些矛盾,促使學生能夠去解決這個矛盾,這樣的故事化氛圍將會更好地提高學生思維活躍性,如:“分糖果所引發的矛盾”——奶奶給小紅、小明、小蘭小朋友分糖果,剛開始時,奶奶放在一個糖果籃子中,其中小紅拿了6顆、小明拿了4顆、小蘭拿了2顆。這時小明和小蘭就提出抗議,覺得這樣分不公平,然后小紅說那么我們重新分,但是應該怎么分那,三個小朋友在原地苦思冥想,沒有想出好的辦法。然后教師應該提問學生:“你們覺得應該怎么分才公平,誰來幫助小朋友解決難題那?”,這樣的提問誘導過程,將會大大激發學生勇于參與活動的主動性,隨之在師生互動過程中,自然能夠將“平均分”的概念及原理教授于學生,從而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幫助故事里面小朋友解決這個問題,自己同時也掌握新的知識,為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打下一個基礎。
二、加強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
信息技術具備圖、文、聲、像、影的表現特征,能夠將傳統教學形式,轉變為一個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的感受,大大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同時,圖片的傳輸信息形式,將會由于教師的口述方式,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象化認知理解,能夠加速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化效率。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加強信息技術的優勢應用,進而為學生創設一個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從而為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起到關鍵推動作用。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認識”時,學生基本都存在對較大的數,缺乏一個直觀性理解,所以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直觀表現的展示,使得學生對不同數值有了清晰直觀的認識。如:教師可以分開展示10個正方形,然后將這10個正方形排成一豎排,引導學生認識10個1是10;然后再分別展示10個豎排……。以此類推下,將會促使學生對10000的數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與體驗,從而自然保證了課堂學習效果,為學生計算能力發展起到奠基性教育作用。
三、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應用
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化的教育工程,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練習,能夠在學習新的知識上,定期對學生做到復查,了解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從而根據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問題,進一步提供指導,補充學生的短板。例如,小學生的口算能力作為發展計算能力的基礎,那么,教師可以定期舉行如:視算、聽算、搶答、“開火車”、限時口算、小組比賽等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復查,同時,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具有較大的參與主動性,尤其是通過賽前練習、賽中PK、賽后評價與指導過程中,不僅對于學生有著較大的提高,也助力教師指導輔導式教學方案的設計路徑,從而真正為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量身制定最為合適、有效的教學輔導計劃。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中,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那么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把握學生學習實際喜好,豐富教學過程的童趣性,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可持續推動學生計算能力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雙才.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J]. 情感讀本, 2020, 000(008)
[2] 敖斌.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20, 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