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地區發展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

2021-11-30 00:52:34時昱余鴻飛
大學教育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教育公平

時昱 余鴻飛

摘要: 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事關教育公平與性別平等,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通過分析“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2015)”數據與相關地級市經濟發展指標發現:相較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可能進入更高水平的大學就讀。同時,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程度與城市化、經濟發展水平、地區教育投入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經濟水平的發展以及地區教育財政的增長,男性和女性的教育獲得不平等狀況會逐漸縮小。這些發現驗證了現代化理論,即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先賦性因素對平等的作用在減小;加快城市化進程,特別是提升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同時推動經濟發展,加大地方財政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等,可以有效提升地區整體教育資源狀況,進而縮小教育資源擁有的性別差異。以上結論有助于理解中國教育性別不平等問題及其形成機制,對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獲得;性別平等;城市化;經濟發展水平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6-0028-13

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一直是社會分層和性別研究領域最為關心的議題之一[1-2]。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動力機制,在對幾乎所有完成工業化或者正在工業化的國家進行數據分析時,都會發現對“誰走在最前面”這一問題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獲得教育的人”[3]。因此,教育獲得尤其是高等教育獲得不僅對社會分層的最終結果有著重要影響,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性別平等的重要指標之一。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和性別平等,且就提升女性的教育獲得制定了多項專項計劃并提供了大量社會支持。可以說,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對教育發展的重視,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不平等程度也在持續下降[4]。同時,伴隨著家庭經濟收入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上升,最終合力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平等化趨勢[5]。

但現實也表明,這種平等化趨勢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狀況已經消除。有研究指出,雖然男女兩性之間的高等教育機會差距在總體上表現出快速遞減的趨勢,但在女性群體中仍然有較大比例接受的是低層次的高等教育[6]。同時,教育獲得與地區性因素有關,越是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機會分配中的城鄉差距越大,大學本科教育中的城鄉差距大于大學專科教育[7]。因此,通過使用“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2015)”的數據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6)》中有關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指標,在控制相關變量的基礎上,期望考察區域發展因素也即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教育投入對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的影響,并展示出個體如何在宏觀層面被時代發展所嵌入。

一、文獻回顧

性別不平等是現代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無論是在經濟學還是在社會學領域,都有對男性與女性之間在教育、就業、收入等方面的差異及其變化過程的分析。總體來看,自二戰以來,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都在逐漸縮小,性別平等化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趨勢[1-2]。這種變化與經濟發展、教育擴張等社會趨勢密切相關[8]。從經濟發展等宏觀因素層面考察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的變化趨勢同時也符合現代化理論視角,即隨著工業化進程以及經濟增長,性別不平等將逐漸下降,經濟發展會降低人的先賦性因素(如性別)的影響作用,而擴大自獲因素對個人地位獲得的影響[3]。因此,可以說,在現代化理論的框架下,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實則是因為男性與女性獲得資源的差異,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會減少這種差異。

具體而言,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對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導致教育普及和教育擴張的步伐逐漸加快,也就是教育資源的總量得以擴大,這樣的變化有利于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增加[9]。同時,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居民文化觀念從傳統轉變為現代。父權制觀念逐漸式微,男女平等意識逐漸興起,女性逐漸能夠獲得原本只有男性能夠擁有的地位與資源,逐漸縮小與男性差距[10-12]。盡管從總體上來看,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會帶來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化,但是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化程度會存在群體性差異。通過對既有研究的分析,我們發現:一是農村戶口居民的性別不平等程度高于非農戶口居民[13],中國的經濟改革增加了子女教育的機會成本,在現代性水平低的農村落后地區,家庭更加傾向讓女兒盡早參加工作,而不是繼續上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不平等[14];二是父親職業地位指數(ISEI)和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體,其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不平等越嚴重,相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性別不平等的程度越小[5];三是兄弟姐妹人數越多,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越嚴重[15]。事實上,城鄉、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結構對教育獲得的影響,皆是因為現代化程度不同造成資源分配的差異。當前,中國城市地區居民的收入顯著高于農村地區,如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16],這種情況下,城市居民對子女的教育投資要高于農村居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子女的教育也會更加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更高[17],期望差距也會引起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差距;已有研究還表明,現代化水平與生育率下降之間也存在著必然聯系,現代化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家庭人口規模逐漸減小[18],子女數量越少,家庭教育投資時就會更少考慮性別因素,從而女性也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資源投入。

除此之外,有研究還意識到在研究教育投入、教育獲得時要關注地區發展帶來的影響。自1985年財政制度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越來越多地承擔著基礎教育的財政支出[14],教育支出會影響到地區個體的教育獲得質量,并且隨著地區經濟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加劇,教育機會的不均衡分布也會隨之惡化[19],而早期階段是否獲得優質教育對后續教育獲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20]。而另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也造成了農村小學數量的銳減,而城市小學數量幾乎不變,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21]。

綜上所述,教育獲得是一種資源獲得,現代化程度高的群體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會減小男性與女性在教育獲得方面的差距。同時,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同樣會造成教育資源的配置差異。但目前有關地區經濟發展與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關系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一是在城鄉二元論的視角下將中國社會分為城市和鄉村,這種視角將中國的城市視為鐵板一塊沒有差異,農村也沒有不同,從而忽略了地區性的整體差異。實際情況是,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地區差異都非常巨大。例如2020年浙江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 699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 930元;2020年黑龍江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 115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 168[22-23]。二是有關地區性的宏觀因素會影響到地區整體的教育資源配置,但是尚缺乏探討宏觀因素影響個體層面上男性與女性的教育獲得可能性的機制分析。因此,在傳統研究基礎上,需要進一步考察地區發展的關鍵指標對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產生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與假設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國地區發展對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狀況的影響,特別強調城市化水平對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的調節效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城鎮人口占比63.89%[24]。城鎮人口比重是衡量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指標。從這一指標來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截至2020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25]。城鎮人口比重與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兩個指標的結果存在區別,根源是以居住地還是以戶籍作為判斷標準。高等教育更與戶籍制度緊密相關,這是因為自1952年我國建立高考制度以來,戶籍制度就與高考制度處于密切聯系的狀態。1977年10月6日《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頒布被視為高考制度與戶籍制度相結合的標志,高考報名只能在考生的戶籍所在地,考生在非戶籍所在地是沒有資格參加高考的[26]。基于此,本文在研究地區城市化水平對教育獲得性別平等狀況的影響時,采用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作為城市化水平的測量指標,這一指標更能真實反映地區教育資源分配狀況、個體獲取教育資源可能性以及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減小,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區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越高。

承接上述研究假設,本文不僅關注城市化水平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之間的關系,也關注地區經濟發展與地區教育投入是否會影響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狀況。教育不僅僅是社會學關注的問題,也是西方經濟學中時常討論的問題。根據Nee市場轉型理論[27],在經濟改革期間,市場逐漸取代國家官僚機構重新分配盈余。由于市場建立了生產者與再分配者之間的聯系,獎勵生產活動不再依靠政治忠誠度,而教育則是人類生產活動的最好指標之一,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由此可能會產生更高的教育回報。Chiswick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雖然他沒有明確回報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28],但Chiswick預測“回報率很可能與產出的長期增長率正相關”,可以說教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經濟增長”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的增加,更是經濟結構的轉型及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改善和提高[29]。經濟越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越高,繼而導致教育擴張。基于此,本文進一步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減小,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其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越低。

前文文獻回顧部分已經表明我國的教育發展依賴于地方的財政支持,地方教育財政支出的不均衡會帶來教育發展的不均衡[19]。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設3: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隨著地區教育投入的增長而減小,教育投入越高的地區其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越低。

本文將依次分析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狀況是否受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教育投入的影響。

三、數據、變量及方法

(一)數據

本文的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2015)”在全國12所高校開展的調查數據,樣本量為11 039人。在該調查數據的基礎之上,我們將其與《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6)》的經濟數據進行匹配,追蹤調查數據與城市統計數據都是于2015年開展實施完成。匹配的標準是各位調查對象上高中時候所在的城市,最終合并成了一個包括個體和地級市層次的兩層截面數據。在剔除無法判斷性別的樣本及刪除缺失值后,剩余樣本量為8 194人,其中男性4 029人,女性4 165人,女性樣本較男性多136人。在重點大學的學生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近14個百分點,在普通本科大學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21個百分點,專科學校的學生中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高近21個百分點。總體上來看,在本次調查中,重點大學男生比例高于女性,在普通本科及專科學校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最終的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

(二)變量與測量

1.因變量:教育獲得

本文的因變量是高等教育獲得,主要指標是被調查對象所在的高校類型,共分為3種,包括重點大學、普通本科以及專科學校(1-專科學校,2-普通本科,3-重點大學),其中重點大學屬于“985”高校及“211”高校。

2.解釋變量

性別。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狀況,因此,這是本文的核心自變量。在本研究中,我們將其轉化成一個虛擬變量,也即是否是女性(1-女性,0-男性)。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是以被調查對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市區戶籍人口與全市戶籍人口的比值來表示。這一指標符合本文研究設計部分對“城市化”的含義。

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將其具體化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萬元)”,用被調查對象高考前所在城市2015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表示該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地區教育投入。本文將其具體化為“人均教育財政支出(千元)”。由于中國的城市發展差異大,僅僅通過總數不足以反映該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教育支出力度,本文采用該城市2015年地方財政的教育支出與總人口比值綜合考察財政對教育的扶持力度。

3.控制變量

其他與高等教育獲得有關的個人特征包括高中類型(1-省重點高中,2-市重點高中,3-縣、區重點高中,4-非重點高中)、考大學當年居住地(1-農村,2-鄉鎮,3-縣城或縣級市,4-城市①)、是否有留守兒童經歷(1-是,2-否)、考大學時戶口(1-非農戶口,2-農業戶口)、父親受教育水平、母親受教育水平(1-未接受過正式教育,2-小學,3-初中,4-高中,5-技校/職高/中專,6-高職/大學專科,7-本科,8-碩士/博士研究生)、父母月收入以及家中的兄弟、姐妹數目。

(三)分析模型和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涉及中國12所高校。由于中國高校學生地區分布廣泛,不同城市的人口結構狀況、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地區宏觀因素存在很大差異,為減少地區性其他宏觀因素的影響,且基于本文因變量為定序變量,所以本文利用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來估計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該模型旨在考察男性和女性教育獲得隨地區特征變化而有所差距,特別是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程度的變化。本文使用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時,數據是兩層結構,第一層為個體被調查者,第二層為個體所在的城市,個體嵌套于所在的城市。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該式中所有變量都有兩個下標,其中i是個體的下標,j是城市的下標。yij是本文的因變量,表示第j個城市的第i個人所在的大學類別。xij是本文的自變量,表示第j個城市的第i個人的性別,τr表示達到并包括類別r的累積概率,mij是本文可能存在的其他影響變量(包括戶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收入水平、兄弟姐妹數量、留守兒童經歷以及高中類型),ej是Multilevel Ordinal Logit Model與普通的Ordinal Logit Model最大區分點,它是指隨不同城市變化的截距項。

四、分析結果

(一)城市化水平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

根據假設1,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會減小,這一假設在表2中得到了驗證。在表2中,模型1僅僅加入了女性這一關鍵性變量,女性變量前的系數為-0.555,且顯著性水平為0.001,這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女性確實比男性在進入好大學的可能性上存在劣勢,女性進入好大學的幾率是男性的57.41%(=e-0.555)。本文所關注的并不僅僅是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更關注這種不平等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在探討地區性發展對地區中個體教育獲得的影響,所以在模型1的基礎之上,我們將城市化水平這一因素放入了模型之中,也即模型2,先驗證城市化水平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模型2的結果顯示,城市化水平前的系數為1.102,但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城市化水平總體上不會對個體教育獲得有顯著影響。

在模型2的基礎之上,為了探討城市化水平對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的影響,我們在模型3中添加了女性與城市化水平的交互項,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城市化水平為0時,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是男性的47.05%(=e-0.754)。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地減少。具體而言,模型3中城市化水平的主效應并不顯著,這表明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城市化水平對男性的教育獲得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城市化水平與女性的交互項系數為0.493,且通過0.05的水平檢驗,這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女性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幾率會增加63.72%(=e0.493-1)。這一結果驗證了我們提出的假設1,即城市化水平造成男性和女性在教育獲得上存在差距,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等教育獲得的不平等程度在逐漸減小。

圖1更加直觀地反映出男性與女性進入專科學校、重點大學的概率與城市化水平的關系。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始終是高于男性,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與女性進入專科學習的概率都在減少,且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距在減小。另外,男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始終是高于女性,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男性與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都在增加,且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距在減小。這表明,當家庭、戶籍以及高中等因素得到控制后,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會減弱地區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狀況。這些結論滿足現代化理論的觀點,隨著工業化程度的發展,農業戶籍人口比重逐漸減小,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原本在農村地區的兒童能夠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整體的提高會增加對女性教育的投資,從而縮小性別差異。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極大地影響著教育的不公平,地區在城市化水平的差異實際上也近似地反映著整個國家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過程[28]。以此,我們可以從2015年中國的區域差異中窺測出40年來我國教育獲得性別平等狀況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城市化水平極具發展的近20年來中國教育不平等的趨勢。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認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中國教育領域的性別平等化。

(二)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

城市化水平反映的是地區城鄉融合或者是擁有城市資源占比的程度,但地區的發展不僅僅要考慮城鄉資源分配的問題,還要考慮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整體資源擁有量問題。本部分從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探討其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之間的關系。

圖2直觀地反映出被調查對象進入專科學校、重點大學的概率與高考前所在城市的人均GDP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地區人均GDP低于12萬元時,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比男性高,但隨著所在城市人均GDP的增長,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逐漸接近男性,最終男性和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相同。當所在城市人均GDP低于15萬元時,男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比女性高,但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差距逐漸縮小,最終男性與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相等。

在表3中,模型4僅僅考察了性別因素對高等教育獲得的影響,這一結果在上一部分已經敘述。模型5在模型4的基礎之上,加入了人均GDP這一關鍵變量。模型5中,變量人均GDP的系數為0.237,顯著性水平為0.001,這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影響該地區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結果,人均GDP每增加1萬元,該地區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會增加26.74%(=e0.237-1)。在模型5的基礎之上,我們添加了性別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交互項。根據模型6,女性變量前的系數為-0.801,顯著性水平為0.001。這意味著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人均GDP為0時,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是男性的44.89%(=e-0.801)。人均GDP變量前的系數為0.213,顯著性水平為0.001,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人均GDP每增加1萬元,男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將增加23.73%(=e0.213-1)。女性與人均GDP的交互項系數為0.045,顯著性水平為0.01,表明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女性與男性的差距將會減少。具體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每增加1萬元,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將增加29.43%(=e0.213+0.045-1)。人均GDP的增長對女性的正向影響作用高于男性。該結果驗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2,即隨著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女性與男性之間的教育獲得差距會不斷縮小。該結果符合現代化理論:人均GDP越高,表明所在地區越發達,人的先賦性因素(如性別)的影響作用越小。這是因為,一方面經濟發展會帶來政府與家庭部門收入的提高,女性獲得的教育資源也會隨之增加;另一方面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居民性別平等意識越強,女性受教育權利也更有可能被重視。

(三)地區教育財政支出與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

上述分析表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獲得之間存在著顯著影響,但是人均GDP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綜合水平,與學生教育獲得直接相關的是地區的財政支出,尤其是地區的教育財政支出。本部分探討地區教育財政支出與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之間的關系。

圖3顯示,男性與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曲線是相交的,當被調查對象所在城市人均教育財政支出低于5880元左右時,女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是高于男性的,但是當所在城市人均教育財政支出高于5880元左右時,男性進入專科學校的概率會比女性高。男性與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曲線也呈現這種特點,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概率開始低于男性,隨著城市人均教育財政支出的增長,其概率最終會超過男性。

表4檢驗了地區教育投入對地區學生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影響,結果顯示,地區教育投入對個體教育獲得以及性別平等狀況存在顯著影響。模型7僅考察性別因素對高等教育獲得的影響,這一結果在上文已敘述,與模型1和模型4結果一致。模型8表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人均獲得教育財政支出數額每增加1千元,該地區學生通過高考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將會增加43.62%(=e0.362-1)。模型9中,在添加了女性和人均教育財政支出的交互項后,人均教育財政支出變量的系數為0.284,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地方人均教育財政支出對于男性而言并沒有顯著影響。但是交互項系數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意味著隨著人均教育財政支出的增加,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可能性會不斷提高,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具體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教育財政支出數額每增加1千元,女性進入重點大學的幾率會增加14.57%(=e0.136-1),假設3得到了驗證,也即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會隨著地區教育投入的增長而減小,教育投入越高的地區其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越低。這一結果不僅證實了已有研究認為教育資源投入存在地區不均衡的問題,更表明隨著地區教育資源的不斷投入,女性獲得教育資源的可能性會增加,最終與男性在教育獲得方面的差距會逐漸縮小。教育投入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所以個人在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與地區發展存在著緊密聯系。因此,解決好地方發展面臨的其他問題對解決教育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有著重要作用。

五、討論與建議

(一)分析與討論

本文使用“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SCUS2015)”數據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6)》中有關地級市的經濟數據,探討了中國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現狀,以及檢驗了相關因素對其影響的可能。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一是我國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有所緩解,但依然存在,尤其是女性在高等教育獲得中相較于男性仍然存在較大劣勢。已有研究在探討教育不平等時較多關注高等教育機會的性別平等狀況,僅僅以教育獲得年限為標準來判斷教育不平等趨勢下降不是十分準確。事實上,男性與女性在上大學的類型和質量上依然存在較大差異。

二是城市化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地區教育財政投入都會對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有調節作用。一方面,隨著工業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引發教育擴張浪潮,教育資源的增加最終使得女性的劣勢地位得到改善,從而促進男女之間的教育獲得的平等化;另一方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資源和能力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意味著地區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父權制觀念的式微,男女平等意識的興起,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在教育投入時更不容易出現性別歧視現象。

根據以上分析發現,本研究認為現代化理論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具有啟發意義。從中國整體的情況來看,自1999年實施高等教育擴招政策以來,女性和男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距在逐漸縮小,這與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相吻合。從地區角度來看,如果以就讀高校類型作為教育獲得的指標,那么東部發達地區與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機會性別平等狀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定程度受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城市化進程差異以及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支出差異所影響。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其經濟發展水平高,地方政府能夠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從而對地方教育的支出力度會更大,同時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帶來城鄉融合發展使得農村地區居民能夠享受城市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投入的增加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會減小教育獲得資源的性別差異。

(二)建議與對策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可以從區域發展角度出發看待我國居民高等教育獲得的性別平等化差異。根據本文的分析結果,高等教育的性別不平等狀況不僅僅受家庭、學校等結構性因素和性別角色觀念等文化性因素影響,而且與地區發展差距有著緊密聯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居民家庭收入、學校教育資源分布狀況,這是影響教育不平等的更為隱蔽的因素。為改善中國目前教育方面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地方應加快城市化進程,特別是提升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盡管每年我國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呈現出1個單位的增長趨勢,但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滯后于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戶籍直接關系到地區學生享受到的資源,無論是在硬件設施、軟件設施以及師資等方面,城市學校都要高于農村學校,特別是在就近入學等教育政策的影響下,農村戶籍的學生更可能在農村學校就讀。推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能夠幫助農村的學生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資源,從而緩解農村因教育資源相對缺乏造成的性別不平等。

二是地方政府應加快經濟建設,并加大地區教育財政支持力度。地區教育財政支出狀況直接影響到所在地區學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而地方教育財政支出又與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息息相關。經濟發達地區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會大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更大的能力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家庭、學校兩方面的任務,地方政府在其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地區整體教育資源投入的上升使得家庭和學校在進行教育決策時較少地考慮性別因素,教育獲得性別不平等程度會逐漸減弱。本文的研究結論也表明,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教育財政支出高的城市,教育獲得的性別不平等程度越弱。

參考文獻

[1] Jacobs,J.Gender Inequal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6(22):153-185.

[2] Buchmann,C.,DiPrete,T.& McDaniel,A.Gender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8(34):319-337.

[3] Treiman,Donald J.Industrialization and Stratific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Research and Theory for the 1970s[M].Edward Laumann.Indianapolis,IN:Bobbs-Meril,1970.

[4] Bauer,J.,Feng,W.,Riley,N.E.,&Xiaohua,Z.Gender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ducation and Employment[J].Modern China,1992(03):333-370.

[5] 吳愈曉.中國城鄉居民教育獲得的性別差異研究[J].社會,2012(04):112-137.

[6] 方長春.從GPI看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性別差異[J].婦女研究論叢,2009(01):19-25.

[7] 李春玲.教育地位獲得的性別差異——家庭背景對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J].婦女研究論叢,2009(01):14-18.

[8] Reskin,B.Including Mechanisms in Our Models of Ascriptive Inequality:2002 Presidential Addres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01):1-21.

[9] Michael Hout& Thomas A.DiPrete.What We Have Learned:RC28s Contributions to Knowledge about Social Stratification[J].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06(01):1-20.

[10] Goldin,Claudia.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An Economic History of American Wome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1] Bianchi,Suzanne M.“Changing Economic Roles of Women and Men.”In State of the Union:American in the 1990s[M];Volume One:Economic Trends,edited by Reynolds Farley.New York:Rusel Sage Foundation.1995.

[12] Coter,David A.,Joan M.Hermsen,and Reeve Vanneman.Gender Inequality at Work[M].Washington.DC: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4.

[13] 許琪.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及其在家庭間的異質性[J].青年研究,2015(05):59-68+95-96.

[14] Hannum,E.Market Transition,Educational Disparities,and Family Strategies in Rural China:New Evidence 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Demography,2005(02):275-299.

[15] 葉華,吳曉剛.生育率下降與中國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趨勢[J].社會學研究,2011(05):153-177+245.

[16] 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1-02-28)[2021-05-1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17] 王甫勤,時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與大學教育獲得——基于上海市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社會,2014(01):175-195.

[18] 王躍生.中國城鄉家庭結構變動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2013(12):60-77+205-206.

[19] 賴德勝,鄭勤華.當代中國的城市化與教育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27-35.

[20] 吳愈曉.教育分流體制與中國的教育分層(1978-2008)[J].社會學研究,2013(04):179-202+245-246.

[21] 張政.基于新型城鎮化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研究[J].西部變革,2016(16):194.

[22]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20年全國及各省(市、區)農村居民收入及增幅[EB/OL].(2021-03-01)[2021-05-19].http://snzd.stats.gov.cn/index.aspx?menuid=3&type=articleinfo&lanmuid=13&infoid=3929&language=cn.

[23]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20年全國及各省(市、區)城鎮居民收入及增幅[EB/OL].(2021-03-01)[2021-05-19].http://snzd.stats.gov.cn/index.aspx?menuid=3&type=articleinfo&lanmuid=13&infoid=3928&language=cn.

[24] 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EB/OL].(2021-05-11)[2021-05-1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

[25] 光明網.去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4%[EB/OL].(2021-05-10)[2021-05-19].https://www.baidu.com/link?url=0W3a75ZKpK3xMxQGcVWXHhmBD2foz6j-Z0KXnWCuZwQZbaQIQOuZeaXJNW7XxkaxL49rY1HYg86TSVQpRfDB1BU8Iyryz_CnD1B0gI1Kl0i&wd=&eqid=9dfb8dd00000040f000000046141d2ef.

[26] 于忠海,楊晨.戶籍制度影響下的高考政策與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14(03):6-7.

[27] Nee,V.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05):663-681.

[28] Chiswick,Barry.Earning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01):21-39.

[29] 賀光燁,吳曉剛.市場化、經濟發展與中國城市中的性別收入不平等[J].社會學研究,2015(01):140-165+245.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 Survey Study of Twelve Chinese Universities

SHI Yu? ?YU Hong-fei

Abstract: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related to educational equity and gender equality, and it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By analyzing the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SCUS2015) and rel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t is found that mal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enter higher-level universities than femal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gree of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regional education investment. The improvement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 and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ducation finance would gradually shrink the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These findings validate the modernization theory, that is, as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increases, the role of pre-determinative factors on equality reduces. The speeding up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loc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thereby it reduces the gender gap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ave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policy formul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ty; educational investment; education access; gender equality;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責任編輯? 李震聲)

收稿日期:2021-06-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社會政治認同測量與影響因素研究”(20BSH026)。

作者簡介:時昱(1984-),女,江蘇連云港人,社會學博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思政教育、青年社會學研究;余鴻飛,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南京,210023。

猜你喜歡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視角下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徑選擇
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公平的探討
教育公平視角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1:35
對特殊學生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少數民族義務教育發展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高中化學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與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3期)2016-09-22 16:52:28
比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國小升初擇校問題
考試周刊(2016年33期)2016-05-28 14:15:09
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
企業導報(2016年6期)2016-04-21 15:43:12
菏澤一中班級管理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分析和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期)2016-03-30 11:08: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天堂久久|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h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精品久久高清|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永久色|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小视频网站|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久久激情影院|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青青草91视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午夜爽爽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久久福利网|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在线|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30p| 精品福利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欧美日韩动态图|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a毛片免费看|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护士|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亚洲黄色成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91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