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霞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進行教學,應該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將書本上的內容生活化,積極探索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為他們將來深入地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策略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教育領域也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對教師的課程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素質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由于數學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又加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使小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這就使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方法的探索中時常會感到茫然無措,但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教師發現將數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用數學思維看待生活問題是非常有效的。數學教學生活化不但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
一、組織開展趣味性數學教學
對于年紀尚小、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貪玩心理難以避免,加上數學課本身理論性知識較多,與其他科目相比,數學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教師要求學生保持一整堂課時間的高度專注明顯較為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人為本,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適當引入趣味性的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學校可以適當增加投入,嘗試建立數學教學園地,在室外建立環境優美、設施設備齊全的場地,同時購置樂高、積木等教學玩具,讓學生擁有趣味性數學學習空間;教師團隊的專業性決不能忽視,學校可以培養專門的數學趣味教學教師,不能僅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切不可為了節省教學成本,使一位教師同時任教多門學科,這種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二、實現教材內容與生活元素的結合
初步研究發現,要想改善生活化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到教材內容與生活元素的結合。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復雜的邏輯關系知識難以掌握,此時,教師需要做的是革新教學模式,把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做到教材內容與生活元素的結合。例如,在學習計算知識點時,教師可引用學生購物的生活化場景,要求學生學會簡單甲減法的運算,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再比如,學習物體體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向學生觀看水桶、收納盒等常見的生活物品,讓學生對體積這個概念有初步的認識,隨后再去講解長、寬、高和直徑等概念,不斷引導學生思考體積的計算方法,最后給出公式。該方式以生活中物品為切入點,激發了學生興趣,隨后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元素結合,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本質角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發現數學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這是不可否認的。小學教材總結并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大多數也都源自對生活的觀察。通過持續、有意識地觀察生活,在日常的一舉一動、一事一物中發現數學存在的痕跡,并將其與教材知識結合起來,學生不僅可以遷移生活經驗,帶著對新知的簡單理解更好地學習教材內容,更是能夠對“學數學的價值”產生更科學的認識。這樣一來,認識的轉變促進行為的轉變,在觀察中獲得收獲,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發現數學”的樂趣,他們必然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觀察生活,并在觀察中逐步將自身發現數學、發現知識的能力提升到新的層次之上。長此以往,以“對數學更多的發現”為支持,他們自然能夠實現“更豐富的學習”,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指日可待。這也就意味著,基于生活化途徑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引導他們觀察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四、結合日常活動,剖析數學概念
生活環境錯綜復雜,我們將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正是學習的過程,在經過持續性的問題分析后,學生可以逐步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需要為之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以便組織觀察、計算、推理等活動.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信心,相信其具備足夠的動手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以便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方法探索知識的本質,內化數學知識.在“速度、路程、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動一動,走一走”的活動,通過實際的行動引導學生掌握三者的關系,并從中推導出公式,再利用公式解決特定的數學問題.通過該方式,學生一方面可以準確掌握知識點,另一方面則能夠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避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知識本身過于枯燥而出現自我放棄的情況.
五、設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
在具體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課后作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一定的數學課后作業途徑,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了鞏固,顯著提升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但就當前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形式來說,教師基本上都是采用“題海戰術”的模式,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后練習題目。如此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也極容易導致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改變這一作業模式,結合教學內容,布置生活化的課后練習。基于此,面對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要求,教師應緊緊圍繞“學以致用”的目的,根據所學的內容,給學生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將其作為課后作業。生活化課后作業的設置,不僅豐富了課后作業的形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使得學生真正理解了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此同時,生活化課后作業也使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隨之提升。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想要使小學生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數學知識,就要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選擇更合適、更能提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創新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各類知識和現象,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同時也能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積極氛圍,鍛煉學生擅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建國.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05):167-168.
[2]錢曉晶.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1(03):161-162.
[3]徐雅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0(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