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安
摘要: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不應該只是知識,更應該學到與人相處的道理和能力。在充滿趣味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在這樣一個需要發揮探索精神的環境中,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組合作是探究式教學的一種,這對于教師開展教學方式的優化也有一定的意義。因此。本文將從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進行探究,以期能夠對各位教師的教學實踐起到借鑒作用,也希望能探索出開展小學數學小組合作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冀教版;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著名的教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即兒童現有的學習水平和在同伴或他人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學習水平之間的區域,這表明兒童的能力發展有著巨大的優化空間[1]。教師應該利用好這一最近發展區,在同伴和老師的幫助下,使兒童的能力得到發展。這時候,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十分合適的教學方式。本文將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闡釋的基礎上,分析在我國當前教學環境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條件和利弊,探究出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期得到良好的解決辦法,提升課堂效率,提高教學效果。
一、什么是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2],不僅是學生的學的改變,也是教師的教的變革。它要求將能力不同的、能力水平之間存在差距的學生組成小組,在合作中共同探索,并在此過程中探求出想要的答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有利于學生開展各種學習。本文將以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示例。
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原因及其方法
(一)是適應課程標準的需要
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能力的增強和學生本身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正是新課程標準理念的體現,它能夠使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探索出自己想要的信息,或是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提高自己搜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3],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策略思維的進步,更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其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例如,在冀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第六單元是折線統計圖的學習,這需要用到一些數據。教師可以在講授完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布置下去一個自制折線統計圖的任務,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查閱資料、搜集數據、統計結果,像是對所在城市近一周的氣溫情況做出統計,得出這周的溫度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通過小組合作成功地繪制出折線統計圖,還能根據統計圖分析本周的大致天氣狀況,而且也學到了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運用多種資料進行學習的策略。更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生活并指導實際生活,體會到數學的意義。
(二)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
小組合作學習將興趣相投、能力互補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使得他們能夠探索自己想要的問題和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處于一個放松的狀態,這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和整理。平等的討論方式也可以更加暢所欲言,整個課堂都是十分輕松的。例如,在冀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中,有一節觀察物體的學習章節。這一章節需要學生判斷對同一物體,從不同方位的視角中展示出來的不同的形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組成小組后可以選擇同一個物體進行觀察,將課本上的知識付諸實踐,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行。并且還能夠利用正方體學具,擺出不同的形狀,將書上的附圖轉化成為實體存在的物體,從而能掌握學習方法。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討論,也能夠使學生知道不同視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圖形,也可以看到同一種圖形這一數學思維,進而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實踐能力。
(三)可以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上文提到,小組合作是將能力之間有差距的學生組成小組,這就在小組內部形成了層次。不同能力的成員之間又存在著互補的關系,學習能力強可以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動手能力強的可以補充團隊的動手能力等等,這不是優秀學生和后進生之間的單項互補,后進生身上的優點也可以在合作中展現出來。例如,在冀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雞兔同籠”這樣的趣味數學應用問題。然而有的學生由于基礎沒打好,對于方程式的運算并不十分熟練,這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由掌握知識的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后進生講述解題方法,這一過程中,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共同鞏固這一專題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代表教師完全脫離出去,而是應該及時觀察,必要時對小組進行指導。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和方法,也能夠從實例中感知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幫助。然而,這一教學機制仍然需要不斷推進和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一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合格的數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黃都, 李佳.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教與學——理解,應用,發展維果斯基的觀點[J]. 教育學術月刊, 2006(9):13-14.
[2]黃喜紅. 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J]. 學子(理論版), 2016(16).
[3]孫莉. 有效合作,提高課堂效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J]. 天天愛科學, 201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