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娜
【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的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可目前的現狀是,提起寫作,學生“怕”,教師“憂”。本文就如何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攔路虎”,讓作文不再成為教師和家長的“心病”進行淺談,并通過理論結合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興趣;素材
一、開闊視野,積累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無新鮮感,歸根到底是學生平日沒有細心觀察生活,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間,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注重積累所致。那么,如何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呢?
(一)在日常生活中積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體驗生活,善于捕捉。如此,寫作素材自然就會豐富起來。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教師也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在閱讀中積累
書籍是學生學習知識、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因此,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閱讀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筆者在班里建立了一個“讀書角”,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科普讀物、少兒雜志、中外名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既豐富學生的習作語言,又豐富了寫作思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華之作,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突出了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在結構上還運用了總分的形式,這些都是我們在習作中可以借鑒的。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通過讀、想、體會意境等方法,感受其語言的魅力,其寫法的精妙,從而受到熏陶,感悟寫法。
二、課堂導學,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習作課,能否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與語文教師的指導有直接關系。題目一出,不導則寫,對多半學生來說是件“苦差事”。因此,指導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環節,不可等閑視之。
首先,應指導學生如何擬題。常言道:“看書看皮,看報看題。”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于是,筆者告訴學生,題目可以引詩句,可以用修辭手法,可以設懸念,等等。總之,題目一定要“新”,要有吸引力,讓別人看到題目就有讀下去的欲望。如,在寫滑冰這件事時,用了《“摔”出功夫》為題。這些習作的題目都擺脫了老標題的影子,有讓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引導學生選材。生活多姿多彩,它是學生作文素材的重要來源。選擇出來的材料要有典型性,有說服力,讓學生的習作“出彩”。比如,寫學校,一般學生都會寫校園的景色如何美麗。這樣,文章就沒有新意了。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著手,新意就有了。有位學生寫校園,通過不同的聲音聯系到當時所發生的情景,這樣不僅寫出了校園的風貌,還把校園寫活了。
再次,引導學生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筆者在指導學生時經常會通過造句、擴句、比較句子等方式,使學生在觀察中有所感悟。如,“小河流淌”“小河靜靜地流淌”“清澈見底的小河靜靜地流淌”“清澈見底的小河靜靜地向遠方流淌”……引導學生把句子表達得更具體,要適當地加修飾的詞語。
一堂習作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他們明白“我要寫什么,怎么寫”,這樣就不愁寫不出好的習作來。
三、教材融入,多項訓練
在教學中,筆者常常會根據課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寫作訓練。
(一)仿寫。在教《匆匆》一文時,文中有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筆者引導學生看能不能從自然界其它景物中概括出它們的變化。有的學生寫出了如“月亮缺了有再圓的時候,太陽落了有再升的時候,潮水退了有再漲的時候,小草枯了有再綠的時候”等句子。
(二)續寫。在教《窮人》一文時,筆者讓學生續寫收養兩個孤兒后,漁夫一家的生活會怎樣。有的學生寫: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他們的七個孩子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優異,長大后都有所作為。他們十分孝順漁夫和桑娜,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滿。也有學生寫盡他們的勤勞,但由于當時政治制度的黑暗,再加上多了兩張嘴,他們的日子更加艱難,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三)擴寫。在教《學弈》這篇文言文短文時,筆者讓學生進行擴寫,把學弈時兩人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進行具體的描寫。學生都能通過對比寫出兩人的表現。
此外,還會進行縮寫、改寫、讀后感等片段描寫的訓練。這不僅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賞析品評,交流互動
學生寫出了作文,如何評改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以前傳統的模式是:教師對每一篇習作中的一字一句都進行細致地批改。可這樣對學生來說卻是無濟于事,他們往往拿到作文本后只看分數或等級。因此,筆者改變傳統的批改方法。首先,筆者會將寫得好的學生習作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先讀,再請學生說說它好在哪里:是用了好詞好句,還是用了修辭手法,是選材好還是主題好;然后,把寫得不怎么好的習作投上去,請大家幫忙修改;最后把作文發下去,采取小組交換評、個人交換評等方式評改。另外,筆者還加強了面批,加強了第二次修改,使學生養成了認真修改的好習慣。文章改好了,還加強了交流,通過欣賞別人的習作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學到了優美的語言,巧妙的構思等。
以上是筆者在習作教學中的幾點做法。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還要在閱讀中分析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鼓勵學生加強自己的知識儲蓄。相信只要我們在習作教學上不斷探索,善于總結且勇于創新,那么,學生“怕”作文,教師“憂”作文的現象一定會改觀,習作教學之路也一定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