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國 尤美婷
摘 要:文章分析了當前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面臨深度融合不到位、人才供需不適匹、協同發展有誤區、雙師型師資素質有差距等基本問題,闡述了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承載著提高勞動者素質、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社會職責,校企雙方又是相互依存、合作雙贏、協同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經濟實體,提出了構建校企人財物融合的制度、利益、質量等共同體及其制度保障體系,是助推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雙高建設;產教融合;機制研究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和辦學模式,是實現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啟動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下稱“雙高”建設),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下稱“雙高”計劃),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雙高”計劃正式啟動,“雙高”建設進入建設階段。2014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就提出“堅持產教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2017年12月國務院在《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做出部署,但在實施高職教育與產教融合過程中,必須面臨高職教育是社會公益性事業,高職院校是公辦事業單位,企業是完全市場化物流和資金流往來的經濟實體,要使運行體制與服務對象截然不同的兩個主體深度合作,必須在地方政府統籌的管理體制下,通過構建校企雙方合作共贏機制,推進“雙高”建設和產教融合共同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面臨的基本問題
《意見》明確:建立行業、企業和產業融入職教的參與機制,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強調: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要按產業需求做好動態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納入雙高建設的重要任務,成為衡量辦學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和雙高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產教融合是在產學研基礎上發展起來,基于“產”和“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打破人才培養機構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行業壁壘,形成以產業發展需求為目標,校內教學、企業實習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教學活動,結合當前高職院校雙高建設過程,需要進一步精準處理產教融合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調動校企雙方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
(一)產教融合沒有深入到位
在產教融合實踐中仍存在“一頭熱”問題,產教沒有深度融合。一是產教融合層面缺乏相關法律條文和政策規定,產教融合實踐中,對企業的權利、義務、責任等沒有形成產教共生概念和溝通融合平臺,若職業院校為主動方,企業為被動方,則企業不能實際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不能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不能根據企業需求提出建議、給出評價,不能平等地融洽銜接畢業要求,是典型的學校出“人才”企業出“職位”的伙伴關系。二是產教融合缺乏具體政策支撐和保障機制,國家雖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和措施,地方政府卻未及時制定相關實施細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缺乏主動意愿,高職院校沒有真正深入區域產業企業了解發展需求,校企雙方沒有達成共融共生共興的命運共同體,學校辦學功能與企業經濟效能沒有融合的交匯點。三是高職院校和區域企業之間沒有穩定的合作機制和長效的用人保障,現有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不能保證雙方按經濟發展、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和資源整合,企業沒有產教融合的參與感、職教價值的獲得感,不想過多地參與產教融合的全程教學和生產指導,被動追求“廉價”用工。
(二)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適匹
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為企業高質量培養職業人才的辦學模式,是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提高人才素質的基本途徑,在產教融合實踐中受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存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匹配[1]。一是高職院校和企業是體制機制均不相同的兩個實體,存在截然不同的利益訴求,高職院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恪守人才的社會公益理念,講求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企業是以逐利為目標,永遠把功利擺在首位,側重培養人才的實用技能,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分離下,極易產生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的脫節。二是高職院校和企業追求人才培養價值存在差異,學校從社會長遠發展大局和整體發展利益的視角出發,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企業則希望員工盡快融入工作崗位,為企業創造價值。三是高職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職責界定上含糊,高職院校設置專業人才標準過低,將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技能劃歸企業培養或崗位鍛煉培養,忽視了自身的辦學功能、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畢業生只能從事簡單的機械勞動,缺乏專業核心素養和職業能力;企業則只負責到企業工作的學生培養,其他學生交還給學校培養。
(三)產教融合助推雙高建設存在認識誤區
從已遴選為雙高在建院校所公示建設方案及其任務來看,部分院校雙高建設仍沿用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思路,是“點”的建設思維,選擇幾個“重點專業+自選子項目”作為建設載體,加強幾個“點”的重點項目建設,忽視了“雙高建設”是“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等項目“面”的內核建設,在建方案存在雙高內涵建設的“維度”和產教融合的“共贏點”等利益機制“面”的認識偏差。在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專業建設、人才規劃、培養目標、能力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管理與畢業要求達成等未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優勢、專業特點,幾乎是用一個標準度量到底,忽視了學生創業就業的多樣化需求,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用人單位對行業性院校與區域性院校畢業生的需求差異,職教類型教育的辦學特色和辦學職能未能得到充分展示。
(四)雙師型教師質量與數量不足
“雙師型”教師數量和質量是助推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條件,是保證雙高建設質量的核心要素,是落實產教融合的主力軍,“雙師型”教師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質素、專業能力、職業技能的重要引路人和學生自主發展、創新創業能力的職業導師。但在雙高建設中為了凸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存在未給學生上過課,也沒有指導專業實習實訓的掛名“雙師型”教師,未到企業生產一線實踐鍛煉,只接受過專業實踐培訓的掛職“雙師型”教師,給雙高建設質量和后期產教融合成效埋下隱患。
二、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承載的共同職責
雙高建設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教材教法改革等基本任務中,學校通過自身努力能夠做到,但人才培養質量絕不是校企之間用一紙協議和加掛一塊合作牌子能做到,必須是合作思路清晰、責任擔當分明、合作著力精準的校企深度合作,是互利共贏、優勢互補、切實履職的產教融合,是內涵發展、品牌培育、人才培養、服務貢獻等維度決定的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共同體。
(一)校企雙贏是產教融合的基礎
產教融合是校企雙方相互滲透、互為促進的團隊活動,推進產教融合深度合作,關鍵是用校企雙方共贏理念,構建產教融合的命運共同體,破解合作過程中的不協同。一是正確看待校企對人才培養的關注度,高職院校重點關注人才培養的教育性、社會性、公益性,為區域產業企業發展培養人才,企業則關注培養人才的職業性、經濟性、效益性,產教融合雙方都是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企業是人才培養的終端受益者。二是客觀評價產教融合的價值取向,產教融合需要雙方辯證地看待教育與職業的價值觀,若脫離職業價值片面追求教育性,教育就會泛白、虛化,難以培養出德技配位、人崗相適的高質量人才,職業性目標將大打折扣,反之,若偏離教育價值一味去追求職業性,職業教育就變成了單純職業能力或崗位技能培訓,很難培養出德藝兼修的高素質人才,教育目標也會落空。因此,高職教育是培育人成長的筑基,產教融合是培養才成長的基準,只有產教融合和雙高建設緊密相融,將職業教育對接服務國家戰略、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職業特征,培養企業需要的職業人才,讓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獲得豐厚的利益,實現校企合作雙贏。
(二)產教融合支撐雙高建設
高職院校辦學條件在實施國家示范(骨干)校和優質校等項目建設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提高了辦學質量,增強了吸引力。一是全面理解職教與普教同等重要,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和經費投入,集中力量辦好職業教育,認真落實“職教20條”提出的產教融合“雙元”育人機制和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治校能力與競爭實力。二是高職院校要充分依托“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發展契機,實施師資隊伍素質提升、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校企人才雙向流通等舉措,優化“雙師型”師資結構,為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企業提供智力支撐和人力資源保障。三是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和質量工程建設,把高職院校建成本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技術創新基地和高素質人才基地,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用雙高建設成效履行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價值。
(三)雙高建設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服務質量決定社會地位與聲譽,高職院校把雙高建設實效轉向服務區域產業晉級和經濟發展需求,就能聚焦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激活更多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構建人才供給企和產業需求的共同體。一是雙高建設要立足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主體經濟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和人才供給結構,推動專業建設有效銜接產教融合,提高人才供給水平和質量,支撐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二是雙高建設要圍繞區域主體經濟發展和產業鏈的創新核心,以雙高建設的最新成果服務區域產業開發、主體經濟發展,用產教融合的發展成就助推高質量人才培養,加快高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與區域經濟高速發展。三是創新產教融合的載體建設,以雙高建設目標為契機,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利益共享的體制機制,吸納政府、企業參與產教融合和社會力量聯合辦學,用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引領高水平產教融合基地的輻射作用。
三、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機制的基本路徑
雙高建設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產教融合是雙高建設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崗位鏈無縫銜接的辦學模式創新,校企雙方的社會職責決定了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基本路徑。
(一)構建雙高建設和產教融合的制度保障體系
雙高建設是加強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提高人力資源供求質量的重要舉措,產教融合是提高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質量的重要方法,“雙高計劃”提出:創新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用制度深化產教融合的保障機制,用市場機制找準校企合作“共贏”點,提升服務區域人才質量和供求能力,形成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命運共同體。一是夯實產教融合的法律基礎,以《職業教育法》為法律基礎,制定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實施細則,完善產教融合治教督學的法律保障機制,明確產教結合的發展方向、社會職責、基本任務、實施措施和法律責任,規范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在產教融合中的法律義務和主體責任,確定地方政府推動產教融合的法律責任。二是加強產教融合的制度建設,政府用制度搭建產教融合的管理平臺,發揮政府在產教融合中的主導作用,在制定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時,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貢獻評價指標,強化高職院校人才供給的核心價值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對接作用;用制度保障產教融合“共謀、共建、共享、共管、共贏”的基本責任,引導雙高建設成就服務企業發展,產教融合成果推進雙高建設,用市場運行機制激勵校企發揮各自優勢,共建人才培養與使用的雙贏共同體。三是創新產教融合的管理機制,地方政府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出產教融合的發展戰略、規劃設計、過程監督、質量評價與宏觀調控的實施措施,用政策紅利釋放構建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命運共同體,促進校企雙向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建設標準和人才質量標準,優化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人才質量建設。用制度規章推進產教深度融合,落實產教供需對接,督促高職院校全面履行立德樹人的主體職責,對接產業企業發展需求,增強雙高建設和產教融合的責任感;督促企業履行產教融合、合作育人的社會職責,突出項目建設和崗位需求導向,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用人才質量助力企業發展,提高支持雙高建設、參與產教融合的獲得感。
(二)構建校企人財物融合的制度共同體
“雙高”建設的任務之一: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特色下,支持職業院校和規模主體企業深入開展產業與教育、職業與教育、創業與就業的跨界深度融合,形成校企人財物與制度的邊界深度相融,構建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融合的體制機制。一是校企雙方人才融合,雙高建設背景下產教融合的關鍵是“人”的深度產教融合,即企業董事長與高職院校校長雙重身份的跨界融合,企業董事長是企業家中的教育家,學校校長是教育家中的企業家;是學校專長教師與企業能工巧匠的跨界融合[2],通過兼職雙重身份的兼職取酬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去企業工作站、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和素質結構;學生雙重身份跨界,學生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準員工”,融合學習與工作界限,讓學生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不斷提高職業能力。二是校企雙方財物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和途徑,打破學校教育產業資源要素與企業實物財產邊界,鼓勵規模企業在學校設立職工教育培訓機構,依法履行產教融合的社會責任,鼓勵企業利用資本、技術、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鼓勵有條件企業提供專業教師實踐、學生實習實訓和現代學徒制培養等崗位。三是校企雙方制度融合,建立校企雙方教學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制度,破解產教融合的用人、分配、取酬等政策障礙,推進現代企業制度與高職院校管理制度融合,將誘致性人才目標變為強制性標準、預期目標改為既定指標、軟性任務作為剛性目標,形成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標準的評價管理機制。
(三)構建雙高建設和產教融合的利益共同體
高職院校和企業是兩個經營模式、追求目標完全不同的利益主體,地方政府在落實“職教20條”精神和大力支持雙高建設背景下,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用政策激勵構建產教融合的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行動共同體,破解校企合作“一頭熱”“兩張皮”的基本問題。一是構建產教融合的價值共同體,產教融合是雙高建設任務之一,雙高建設離不開產教融合的支持,校企深度融合必須要有價值契合的共同基礎,用價值達成共識、用共贏完成目標,促成雙高建設和產教融合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和共享價值理念,否則,價值共同體便是空的。二是構建產教融合的利益共同體,產教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以“互利雙贏、共享共惠”為原則,不斷擴大校企合作利益的交匯面,在給學校帶來人才培養質量和提升社會效益時,帶給企業豐厚的人才紅利和經濟效益[3],構建學生獲技能、企業得人才、學校促發展的利益共同體,若企業沒有獲得辦學收益和人才受益,企業就會喪失參與辦學的動力、激情和主動性,產教融合就會落空。三是建造產教融合的命運共同體,國家啟動“雙高計劃”、實施雙高建設,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辦學重任,企業承擔了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職教職責,為國育人育才的社會責任需要校企融合,需要兩個辦學主體的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共同發力。
(四)構建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質量共同體
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是立足于國家發展戰略下,搭建產教融合的“專業+產業”集群融合、教學組織、合作育人、合作質量等管理制度體系,突出新型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在培養對象、實施主體、培訓模式上的發展創新,明確“雙高計劃”提出“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建設任務,尤其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總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滿足企業新招錄用員工和新轉崗員工群體需求。一是高度重視產教融合質量評價管理,科學設置產教融合質量的評價標準、評價內涵,摒棄過去質量評價中過度關注結果質量、依賴外部問責、依賴政府定量等弊端,反映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職業院校提出的硬核要求,構建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二是注重評價主體的公平性,組建由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和政府參與的多元化質量評價監管機制,參與制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現代學徒制職業能力評價,分析專業能力在職業能力中的核心作用,推進學徒崗位能力課程與“1+X”證書制課程培訓的融合。三是慎重評價內涵的專業性,制定政府、企業、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德技并修過程中促成學生獲取專業能力、職業技能、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就業質量、“雙師型”師資建設成就等職業化評價內容。四是體現指標權重的時代性,質量評價指標的層級權重要適時反映產教融合的主體職責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動態變化,體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職業標準與崗位需求、人才標準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力求質量評價結果公平、客觀、科學,激勵和保護多方的合作利益。五是彰顯評價管理的獨立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組織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溝通橋梁、組織協調和參與社會職能的管理作用,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指導作用,明確行業組織促進產教融合的主體督導地位和獨立的話語權威,完善產教融合質量評價和管理機制,保證績效評定的公平性、專業化和獨立性。
參考文獻:
[1] 李忠,陶紹興,胡計虎.“雙高計劃”背景下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教育與職業,2020,(23):51-55.
[2] 李海東,黃文偉.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制度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高教探索,2021,(2):103-108.
[3] 吳脊.“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研究——以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為例.營銷界,2019,(48):281-283.
[4] 賀達江.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對建設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啟示.懷化學院學報,2019,(4):121-125.
[5] 李忠峴.創新創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的發展定位研究.高教學刊,2021,(7):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