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準
摘要:在分析、解決各類問題,完成一系列實踐任務過程中,學生的心智技能會得到不斷完善,而要想高效、準確的解決各類問題,輕松地完成實踐任務,往往都離不開良好思維品質、方法的有力支持。而要想培養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除了新知識講解環節之外,習題教學中的思維培養也要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中午物理;習題教學;創造性思維
中學是物理思維的重要啟蒙階段,同時也是物理教育的基礎。而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講,其不僅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想象力也非常豐富,對一切陌生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對于這一時機,物理教師要給予充分把握,通過習題教學活動的精心設計來從不同角度激活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使其對所學知識、相關問題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索。
一、基于一題多問強化思維培養
為了使得中學生在考慮、解決問題中可以將思維作用更廣闊的發揮出來,使得各項分析更加深入、全面,可以在習題教學環節,通過一題多問的形式來引導大家從不同層面來對問題做出多角度思考,不斷拓展其思路,強化創造性思維培養。
例如:以某物體豎直以30m/s的初速度向上拋,忽略空氣阻力,g取10m/S2.這一習題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引導大家思考:一是,5秒內物體的路程是多少?二是,5秒內物體的速度該變量大小是多少?三是5秒內物體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多少?方向為何?等。這樣既有助于優化習題教學內容,也有助于思維廣闊性的培養,進一步優化習題教學成果。
二、基于一題多變完善思維培養
為了進一步強化思維深刻性的培養,使得中學生在習題解答中可以對相關概念、規律有深刻理解,做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實現對事物本質的準確把握,輕松完成規律總結,并實現遷移運用,就可以通過一題多變的形式來對題目的潛在功能做出深入挖掘,通過合理的延伸、拓寬題目來全面激活思維,使得學生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問題的本質屬性,強化創造性思維培養。
比如:以:物體A ,B質量都為m,中間用一輕質彈簧連接。A用繩懸于天花板,B懸掛在A的下端。若將0A繩突然剪斷,請問,A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這一習題為例。在學生解答完之后,可以做出以下變化:第一,若將A、B之間改為輕質非彈性繩,若將0A繩突然剪斷,A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第二,若將A、B之間改為輕質桿,其他條件不變,A物體的加速度是多少?等。通過這樣的變化設計,既可以帶領大家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究,也可以突破難點,避免學生在之后的習題解答中一遇到復雜的問題就放棄,可以慢慢地學會該怎樣舉一反三,拓展思維能力。
三、基于一題多解提升思維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簡單來講其實就是思維活動的反應速度,也能夠將智力的敏捷程度反映出來。具體來講,就是能夠做到對問題的快速發現、分析和處理,可以將整個推理、解決環節合理的簡化。對此,可以通過一題多解的形式來強化思維敏捷性的培養,促使學生給予對現有條件的充分利用,或者是圍繞相關量存在的特殊關系來快速找到突破口,高效解決問題。
例如:以質量為m的物體從地面上方H高處無初速釋放,落到地面后出現一個深度為h的坑,下落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產生的平均阻力是多少?這一習題為例。在解答中,除了整體法,還可以運用分段法來解決。在習題講解中,通過帶領大家對比分析這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既可以讓大家更透徹的理解運動定理,也可以在一套多解中更合理有序的完成知識結構的建立,強化思維敏捷性的培養。
四、探索猜想中強化思維獨創性培養
思維獨創性具體來講就是思維活動內容、方法等方面展現出的自主程度,一般都會通過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等方面來體現。對此,在習題教學中,可以帶領大家結合現有知識經驗來廣泛的聯想需要解決的物理問題,從不同角度來加強探索、做出合理猜想,以此來輕松、高效地完成規律特點的尋找與總結,合理的解決各類問題。
比如:現有一只已經無法清楚呈現的電阻Rx,想要將其電阻值測出來,現有一個電池組、一只電流表,內阻都可忽略,一只電壓表,具有無窮大的內阻,一個可以看清阻值的電阻R0,以及幾根導線、開關,該怎樣將Rx測出來?對于這一具有顯著探索性的習題來講,學生在深入探索、合理猜想中可以提出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只運用電壓表、只運用電流表等。通過這類習題的設計,不僅能夠進一步強化中學生思維獨創性培養,也能夠豐富習題教學內容,增強各個環節的趣味性、有效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不論是在哪一階段,也不論是對于哪一學科來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都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而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習題練習也僅僅是激活、培養思維過程中的一種方法。要想取得理想的培養成果,還是要做到練習實際,對思維訓練做出更科學、系統的安排,以此來為中學生今后對物理知識的深層次探究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蔣雪茹.利用物理開放性習題培養初中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D].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19.
[2]徐榮.初中物理習題課教學初探[J].數理化學習,2012(11):47-48.
[3]王輝.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