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囡囡
摘要: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通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用英語的教學內容,以隱性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培養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通用英語;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課程定位與性質: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拓展大學英語課程在知識、思想和技能上的功能,對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挖掘《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大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中,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大學生英語課程的正確價值導向,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通用英語課程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同時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使我們的學生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傳播中華文化。
一、學情分析
本校貫徹分級分類、因材施教的原則,B級班大多數學生英語中等水平,聽說能力相對較薄弱。目前通用英語的學時學分及周課堂教學頻次進行了大幅壓縮,每學期32學時的課堂教學,使得語言課程所需要的輸入及泛在學習環境僅靠課堂教學無法完全保證,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以信息化手段化解困境并確保學生培養質量成為必然選擇。通用英語課程通過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呈現和運用,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既發揮教師在驅動、促成以及評估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實現更佳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二、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通用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與思政課程有著相同的育人功能。本課程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旨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引導學生應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事物,潛移默化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培養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批判的意識與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語言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學習英語過程也是東西方文化最前沿的交流過程。通用英語教學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世界、認識世界,而且幫助他們在跨文化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比較、認識各種文化所蘊含的制度、信仰、價值、道德等層面的差異,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傳播中華文化精髓。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作為高校一門公共課程,通用英語課程具有覆蓋面廣、周期長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以隱性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既能賦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生命力,又能豐富英語課程本身的內涵,把英語學科知識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
1)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通用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通用英語課程基于產出導向法,按照“驅動—促成—評價”的三大流程構建了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型。為學生提供英語語言的綜合指導和訓練,同時錘煉其思想,培養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充分依托外研社U校園、WeLearn、FIF、iTest等多個線上教學平臺,實體課堂、自建SPOC課程,從而構建完成了線上線下動態開放、銜接有序、深度翻轉的通用英語課程體系。線上利用U校園自建SPOC課程推送介紹中國建設成就、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的文章、視頻等;課程思政主要載體的線下課堂則靈活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將教學內容以多模態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學習,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習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內化形成正確價值觀,從而構建線上線下動態開放、銜接有序、深度翻轉的通用英語課程體系。
2)教學方法
結合項目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和研討式教學,以基于POA的項目教學法全面促成單元項目的有效完成。依托外研社U校園自建SPOC課程,課前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增加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科技成果、社會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在練習尤其是翻譯、寫作等練習設計上,增加中外語言文化對比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闡釋力和傳播力。課堂教學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渠道”,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力爭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知識點處自然傳授思政觀點,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選取素材,巧妙融入教學環節,思政性與趣味性兼備易引發共鳴,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與學習,有效踐行思政育人。精心構思、巧妙設計課堂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其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講黨史、翻譯馬列著作等,力求提高教學實效。圍繞如何向世界介紹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來安排語言教學的主題和任務,挖掘英語課程中的思政閃光點,在文化對比、價值對比中,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3)考核方式
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過程中不僅考核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而且考核學生的態度、心理、思想覺悟、能否講好中國故事等,采取小組討論、辯論、演講、話劇表演等形式。增加課堂考核評價元素,教師借助學生在課堂中的整體表現,通過各種活動檢測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整體動態表現。終結性評價考核內容注重英語語言的知識和課程思政內容的比例,基于當前的時政熱點為背景進行考核,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的考察和驗收。借助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觀測學生在通用英語學習的不同時期思想政治水平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理想信念,增強社會擔當。
四、結語
通用英語課程充分融合思政隱性知識和通用英語顯性知識,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英語教學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幫助學生增強創新精神、家國情懷和融通中西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質、科學精神、國家安全意識。學會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以批判的眼光學習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