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宣
摘要:自主活動已經融入了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開展的自主探究活動中,老師該如何的有效介入活動中。結合各資料和案例,淺談大班幼兒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有效介入的行動。
關鍵詞:大班幼兒;自主探究活動;教師的有效介入
一、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5歲以后,兒童的個性特征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兒童的自我評價從依從性評價向獨立性評價發展,他們不再輕信成人的評價,當成人的評價與兒童的自我評價不一致時,他們會提出申辯。同時,大班的幼兒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合作意識逐漸增強,規則意識逐步形成,動作靈活、控制能力明顯增強。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欲望,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活動更有目的、有計劃同伴間互動、合作多了,開始注意向同伴學習。大班幼兒的注意的廣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不僅注意自己的互動,而且還注意同伴的活動.如果有共同的興趣或目標,幼兒相互之間會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協作等。他們還會向同伴學習,一起討論問題等。思維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大班幼兒的思維水平比小中班的幼兒有提高,表現為雖然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但是卻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他們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
二、自主探究活動
幼兒的自主游戲是一種自發的行為,是自我控制進程的行為。探究活動是對身邊的事物,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去探究問題,使幼兒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而自主探究活動是自主游戲的前提下,開展的科學探究的活動。
自主意味著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考與行動,但學前兒童的智力與技能發展有限,這會導致其想做的或所做的并不一定給其帶來所期望的利益。而且,幼兒往往有強勢的游戲偏好,他們可能不選擇所有類型的游戲。因此,自主游戲并不意味教師作用的弱化,支持幼兒自主游戲不等于放縱或忽視,而且自主探究活動具有科學性,我們教師有效的介入幼兒的自主探究活動,能給幼兒的游戲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大班幼兒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方法。
(一)大班年齡適宜性
相同年齡的幼兒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能力與行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往往有不同的核心活動,也有不同的游戲體驗。教師應當根據幼兒在大班階段的典型發展狀況,向幼兒提供喜歡的、不同難度的游戲經驗與材料,如低結構的材料:紙盒、紙箱、益力多瓶子、羽毛球等廢舊材料,在沒有專門的玩具下,大班的幼兒也能進行高度復雜的游戲。
(二)幼兒教師的自我定位
1.游戲前,教師是創設游戲條件者。給予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合理利用場地的空間布局,給予游戲材料的提供與支持。
2.游戲中,教師是觀察者、參與介入者。身為觀察者,教師要以不同重點觀察,以不同路徑觀察,以不同方法觀察。作為參與介入者,教師要以不同語言介入,以不同形式介入。
3.游戲后,教師是傾聽引導者。鼓勵幼兒分享經驗,引導幼兒提升經驗,幫助幼兒整理經驗。
4.案例分析:
在課間活動時,教師和幼兒分享了一本書《天空的脾氣》,幼兒們都感興趣,特別是看到關于風的內容時。結合了幼兒之前畫的氫氣球,我們進行了討論:“降落傘是怎樣的?有什么作用?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討論著。于是,大家一起來嘗試制作降落傘。除了班級已有的材料,結合家園共育,讓幼兒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商量,需要一些什么材料,然后把材料帶回幼兒園,一起制作。這天的自主游戲,幼兒們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有塑料袋、布、紙杯、毛線、塑料卡…曦曦和小芷一起進行合作,用黑色的塑料袋和紙杯來制作降落傘,曦曦負責裝飾被降落的物體,小芷負責傘的部分,小芷這次用了新的工具制作,用訂書機把繩子釘在塑料袋上。而朗朗和健健這邊也是選擇料袋和紙杯來制作降落傘,兩兄弟默契十分好,你綁我剪,他們在塑料袋兩邊各綁了一個紙杯,他們說:“我們一人做一邊。”
曦曦、小芷和兩兄弟都制作好降落傘后,決定一起去試一試,是否成功。師:“哥哥弟弟,你們做的降落傘和姐姐她們做的不一樣,很特別,你們做的是怎么樣的?”哥哥說:“我們的是綁在一起的。”“那好,我們一起來試一試,看看誰的會成功。”師:“帶著孩子們,走到大型器械上放降落傘,弟弟和小芷在滑梯上,哥哥和姐姐在下面觀察。
師:“一二三,放,誰的快?”
姐姐:“他們的快。”
師:“如果那個紙杯是個人的話,從高空上坐降落傘下來,是快快的下來的沒事,還是慢慢的平穩的下來沒事。”
哥哥:“慢慢的,快快的下來,人就死了。”
師:“那這兩個降落傘,哪個是成功了?”
弟弟:“曦曦她們的。”
師:“那你們的為什么會失敗?”
哥哥:“因為,我們的沒有氣,氣不夠多。”
回到課室,曦曦說:“我們要把降落傘裝飾漂亮。”弟弟說:“老師,我們把它打開了,這樣就夠氣了。”不過我們把袋子弄破了。”師:“沒有關系,下次你可以試一試,如果袋子破了一個洞,降落傘能不能成功降落。”
在整個游戲中,幼兒是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在活動中,老師是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幼兒提出的疑問,老師沒有正面的去回答,而是讓幼兒自己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操作。當幼兒需要去試驗時,教師給予幼兒實驗的場地,在試驗中,幼兒感知科學原理。原來幼兒對與之前的游戲是有深刻的印象,能去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
四、結論
在幼兒園里,由孩子幼兒的意愿生成的自主游戲主題有很多,其中有不少的探究性活動,教師要及時地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知道在何時、如何發現幼兒的學習機會,以及適宜的干預機會。針對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為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夏軼青大班幼兒年齡特點[EB].[2014-02-20].
http://www.age06.com/Age06.Web/DetailForQX.aspx?InfoGuid=d75cb2ff-e73c-4e18-bf48-9a8b6524cf2a
[2]張國平幼兒的自主游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