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以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為例,提出建設“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項目實訓室、建設共建共享信息化資源平臺、建設雙創實訓中心團隊、建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等措施,以推進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服裝設計與工藝 專業群 共享型 實訓基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2-0062-03
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由服裝設計與工藝、紡織技術、染整技術、民族服裝與服飾、服裝展示與禮儀等專業組成。其對接紡織服裝產業鏈,以服裝設計與工藝為核心專業。為了推進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建設,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在校內建立了“一心一店四室”的“產—供—銷”共享型實訓基地,校外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共建共享校外實訓基地,旨在建設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接產業鏈的緊缺型、特色化、服務型的紡、染、服示范專業及實訓基地。共享型實訓基地是政府、學校、企業合作共建、資源共享,開放式、合作型的實訓基地。本文以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為例,探討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
一、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路
(一)校內外實訓基地共享
為了實現“產訓融合、專業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廣西紡織工業學校開展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及校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新生入校的第一年,進行專業內的產訓融合教學改革,學生在各專業內各自的實訓場所完成實訓,并學習專業基礎課程。二年級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群基礎課程進行教學,通過專業群基礎課程實現實訓基地共享,專業教學內容聯動。此外,學校建設資源平臺,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相關資源,將企業的信息、各類資源在平臺上實現共享,讓學校通過平臺進行教學,實現校企近距離對接,盡量縮短學校與企業的距離。
(二)專業群課程共享
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要符合專業群內各專業相關崗位的工作過程,因此,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建設要以專業技能以及崗位能力為引領。專業群基礎課程設置應根據各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及技能要求,通過建設“民族圖案設計”“紡織服裝材料”“民族服飾品產品開發實訓”等三門基礎課程,將專業群的各專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專業群內的師資、教材、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專業群的專業模塊化課程則通過原有的各專業的基礎實訓,達到專業基礎融通共享、專業特色平衡發展。專業群的拓展課程則可以讓學生獲得專業技能個性化提升,讓學生掌握產業鏈內更高的技能,為今后的升學、就業打下基礎。
二、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實踐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主要基于“繡織坊”品牌,以產品設計生產為主線,集合對接產業鏈的各類實訓進行設計。以學校原有的織錦工作室、服裝設計工作室、數碼印花工作室為基礎,加入服裝營銷實訓室、“繡織坊”微店等。該實訓中心集紡織圖案設計織造、數碼圖案設計印制、服裝造型設計與制作、民族服飾品設計與制作于一體,包含紡織小樣制作室、面料檢測室、數碼印花實訓室、數碼圖案設計實訓室、服裝電腦設計實訓室、服裝銷售實訓室等,使學生在實訓中心能依托產品研發中心進行服飾文創產品創意設計與開發,運用電腦設計轉換民族服飾圖案進行數碼印制,進行服飾品真實、虛擬陳列實訓及線上線下的銷售等。具備服務基礎教學,提供創新創意產品開發、生產,產品直播、線上線下銷售等多個功能(具體構成見圖1)。
專業群共享的校內實訓基地根據服裝產業發展現狀,針對原有的服裝專業實訓基地進行重新改造升級,淘汰陳舊的設備,引進最新的數碼印染設備,完善實訓基地的產業鏈前端功能,并對實訓基地進行重新裝飾裝修,使原有的實訓基地有一個新的面貌,依托“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實施專業群教學實訓項目內容。
(一)建設“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項目實訓室
“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的建設基本思路是引進企業的部分生產任務和典型產品作為“產訓融合”實踐教學的載體,在滿足學生實訓的前提下,實現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紡織面料設計、民族織錦織造、數碼印花、民族印染、服裝設計生產相結合,在原有的實訓室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整合和改造,努力為專業群基礎課程服務(主要實訓項目如表1所示)。
為了完成實訓項目的內容,雙創實訓中心下設的工作室對實訓室的設備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民族圖案設計”課程,整合所需的電腦軟件。前期學習民族圖案設計基礎、手繪設計,再通過不同專業的電腦設計將圖案進行電腦打樣,最后由各實訓室制作半成品或成品。中心內的電腦實訓室均可以完成,達到實訓設備共享。再通過各個工作室的協同合作,完成“民族服飾品產品開發實訓”課程。具體為:中心根據實訓內容,引進企業生產、設計項目,進行典型任務設計。專業群內的學生均學習“民族圖案設計”課程,通過該課程有效整合師資,服裝專業教師對紡織、染整專業學生進行圖案設計教學,完成基礎教學后,再由各專業教師通過電腦軟件進入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設計實操。如紡織技術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專業軟件進行織造前的設計,再到小樣機進行樣品制作;染整技術專業學生則通過圖案分色實操等環境后再進行數碼印制實操;服裝專業的學生參與前期的服飾品設計,兩個專業完成中間的分項后,實訓半成品再由服裝設計與工藝、民族服裝與服飾專業學生進行服裝再設計,形成產品;服裝展示專業的學生則通過展示、直播、銷售等課程進行產品展示銷售,最終完成專業群“產—供—銷”的實訓要求。
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改革等實施,以及“繡織坊”創新創意實訓中心的建設,實現專業群“教、學、做、創、展”五位一體式教學,實現產訓融合,專業聯動;改造后的實訓中心在原有實踐教學、職業資格鑒定、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等功能上有所提升,更適應社會產業的發展。
(二)建設共建共享信息化資源平臺
建設并充分利用學校數字化學習資源管理和應用平臺即智慧校園平臺,整合原有的紡織、染整、服裝的信息化資源庫,將專業群所需要的數字化資源與其對接,積極研發和引進先進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如PPT、教案、工作頁開發、題庫、微課視頻等,校企合作開發出版教材《服飾品網絡銷售》《廣西少數民族服飾創意設計》《壯錦紋樣開發設計》。開發三門課程“數碼印花產品開發”“染織繡服飾品開發實訓”“廣西民族圖案設計與制作”對應的工作頁、教案、教學設計、PPT、微課等信息化資源。與企業共同研發廣西12個世居民族服飾虛擬文化館,第一期將建成壯族、苗族、瑤族、京族的服飾文化展館,依托已有項目對壯族、瑤族、京族的研究,館內將陳列節日盛裝三維影像及日常著裝及各類服飾文化介紹、民族服裝的形制特征及結構造型,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平臺上參觀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后續中心將根據資金的情況,完善文化館的民族服飾文化展示。創建“繡織坊美麗生活平臺”小程序,通過對接服裝設計、美容、形象設計等,將各種資源整合進該公眾號內,在平臺上共享企業的各類信息資源。通過企業進行運營,推廣全面美育,進行線上線下的服裝形象設計教學推廣等活動,打造“繡織坊”工作室品牌,形成一定的社會效益。
(三)建設雙創實訓中心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訓基地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同專業的教師組成的中心團隊為專業教學的實施提供保障。在團隊建設中,要根據每位成員的特長及特點,安排適合的工作,做好團隊的內部協調配合,激發團隊的執行力和凝聚力。
成員個體必然存在性情不同、能力不同、價值觀迥異的情況,要做到統一思想、高效協作,需要在最基本的管理上下功夫,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建立團隊系統思維。由于各工作室的教師隸屬專業不同,首先,要確立工作室工作制度,明確每位隊員角色的定位與分工,鼓勵團隊成員熟悉各自業務,在專業群基礎課程和實訓課程上課前進行溝通協調,由項目總負責人召開會議,進行工作任務分配協調,達成內部統一。其次,將業務分工項目化,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中培育一批工學結合學生,團隊成員以校內導師身份引導學生進入工作室進行崗位職業技能訓練,進而參與實訓基地的產教融合項目及頂崗實習。
根據專業群師資隊伍建設要求,引入民族技藝大師到學校給師生傳授技藝,讓教師掌握民族技藝,在學生中傳播民族文化。聘請行業專家到校參加研討、論證及指導工作,促進學校與行業間的聯系,加強行業專家對學生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共育”。
(四)建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
通過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打造“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為培養專業群人才提供平臺,多方位培養專業群人才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全面提升學生職業勝任能力。與多家公司進行深度校企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建成3個校外實訓基地,企業接待學生開展實習實訓教學,制訂健全的校外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與企業在服裝銷售人才培養上進行校企合作,通過雙方互派教師進行崗前學習等形式,建成校外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銷售技能。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針對紡織、染織、服裝專業的學生進行絲綢產業鏈深加工的技能技術培訓,為廣西絲綢產業培養中級技能人才。
實訓基地建設要與時俱進,建立健全科學、嚴謹、有效的管理體系。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化,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積極創新產教結合機制,適度調整和合理規劃實訓項目,積極發揮實訓功能,真正提高實訓教育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定期或不定期選派專業人員參加培訓和進修,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真正全面提高培訓基地的科學管理水平。
總之,專業群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需要緊扣專業群的內在發展需求,結合產業鏈的崗位能力要求,與時俱進,時刻緊跟產業的發展。“繡織坊”雙創實訓中心的建設,既可以讓專業群內的各個專業獲得共享共通,又能夠促使其獨立發展。校外實訓則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后期發展注入能量。總的來說,專業群實訓中心建設是以培養更多的適應絲綢服裝產品設計開發、銷售等人才為目標,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龔劍,段春毅,鄭云.廣西高職院校建筑設備專業群品牌構建的路徑探索[J].高教論壇,2014(5).
[2]劉高山.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職教通訊,2016(14).
[3]賴菊瑛.專業群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
[4]譚起兵,孔維軍,林磊.基于“三鏈對應”的現代冶金專業群實訓基地構建研究[J].職教管理,2020(11).
[5]鄧娟.社會多元辦學格局下職業院校發展長效機制研究:以高水平實訓基地建設為視角[J].職教論壇,2019(10).
[6]張振鋒.工業4.0背景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11).
[7]方春龍.產教融合強化校外實訓基地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4(2).
注: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第一批專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桂教職成〔2018〕37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馬宇麗(1980— ),女,廣西南寧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服裝職業教育改革。
(責編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