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語文教學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注重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從小感知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從漢字解密中觸摸傳統文化,在文本解讀中理解傳統文化,在節日活動中走進傳統文化,以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31-0030-02
引? 言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文化傳承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啟蒙教學,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一、在漢字解密中觸摸傳統文化
(一)解密漢字的文化色彩
漢字濃縮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小學生正處于意識培養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培養他們對漢字的學習熱情,必將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僅僅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漢字是不夠的,還需要將漢字背后的含義滲透其中,引導學生感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1]。
例如,教師在教學“春”這個字時,就可以聯系生活,鼓勵學生回憶記憶中的春天。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教師在講解這一漢字時,可以適當地將字進行拆分。因為太陽為萬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所以,“春”字下面有一個“日”,“日”代表太陽。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書寫聯系,先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給學生進行示范,明確每個筆畫的書寫規則和技巧,進而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漢字書寫意識。
由上述教學片段可見,漢字教學的魅力并不在于教導學生寫字這么簡單,而是通過識字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豐富性與獨特性。
(二)解密漢字的文化特征
針對小學低學段學生的識字教學,教師應根據漢字的造字法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這樣,教師在教學生認識漢字的同時,也將漢字文化滲透其中,進而讓學生體會到漢字的文化特征,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課文《小青蛙》時,教師就可結合形聲字的特點帶領學生認識生字。這篇課文圍繞主人公“小青蛙”的故事而展開敘述,包含了不少以“青”為基本字,并結合其他偏旁部首組成的漢字,如“清”“晴”等。面對這些都帶“青”字卻有不同偏旁的漢字,教師先要教會學生依據偏旁判斷漢字的讀音,再解釋漢字的含義。如果學生在讀音時出錯,教師則要幫助他們糾正,使他們掌握正確的讀音。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對漢字的探索精神被調動起來,為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材之所以將識字作為獨立欄目進行編排,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漢字的結構,并能根據一定的規律學會舉一反三,推測出相似漢字的讀音與含義。
二、在文本解讀中理解傳統文化
(一)在古詩誦讀中理解傳統文化
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能夠從閱讀中感受古人的豐富知識,能夠從朗朗上口的語句中感受到韻律美。統編版語文教材就收錄了不少古詩供學生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利用好教材,善于通過古詩誦讀和鑒賞,引領學生探索和學習傳統文化。
在翻閱小學二年級統編版語文教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文字簡潔、內容精練且具有音律美的古詩,非常適合低學段學生朗讀。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可通過誦讀《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等古詩,一邊發揮自己的想象,一邊感受詩人所描繪的世界。這樣,學生在豐富自己情感體驗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
(二)在美文誦讀中理解傳統文化
除古詩外,統編版語文教材中也收錄了不少能夠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文,這些美文中包含了大量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學生通過誦讀,能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帶領學生誦讀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誦讀情境,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會在正式教學前依據課文內容來創設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增加學習體驗。比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教師會提前收集好相關的圖片素材,讓學生在領略葡萄溝自然風光的同時,能體會到那里的風俗民情;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教師會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認識什么是潑水節,并結合課文內容,帶領學生體會傣族的獨特文化;在教學課文《日月潭》時,教師不僅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風景秀麗的日月潭,還會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對我國寶島臺灣的濃厚情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帶有傳統文化的元素逐漸滲透于課文學習中,在提高學生美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了千姿百態的傳統文化。
三、在節日活動中走進傳統文化
(一)挖掘節日內涵,豐富學習體驗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語文學習既是提高學習能力的一種工具,也是用來傳承文化的一種橋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借助豐富的傳統文化來充實課堂教學內容,而這種豐富的文化首先體現在傳統節日上。
例如,在教學《端午節》一文時,教師可以開展以下教學活動。首先,結合課文主題“端午”給學生講一個與端午節有關的歷史故事。接著,借助歷史故事中主人公的精神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學習前人高尚的情操和優良的品德,在故事中感悟中華民族的精神。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的由來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因天資聰慧、為國效力得到了楚懷王的喜愛。但朝政變幻莫測,有人因一己私利陷害屈原,導致他被逐出朝廷。不久后,屈原親眼見證了國家的破滅,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他在五月五日這天抱石投江。百姓們為了紀念他,不讓他的尸體被魚蝦啃食,便自發地拿出飯團投入江中。后來,人們便將五月五日作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二)基于節日主題,提升學習效率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基于節日主題,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課文《春節童謠》時,為了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教學其中,教師圍繞課文內容創設了一個以“過年”為主題的教學情境,并舉辦了以下兩種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
活動一:“春節故事比賽”
考慮到學生喜歡聽故事,教師便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與春節有關的故事,之后推選出1~2名故事講得比較好的學生,鼓勵他們給全班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這種相互分享、相互學習中,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活動二:“春節全家行”
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時機,邀請學生家長參與活動,模擬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經歷的場景,讓“春節”在課堂中“再現”。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忘。而這種活動形式能將文化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無形中影響他們,引領他們將文化傳承的責任和義務銘記于心。
結? 語
綜上所述,受核心素養理念的影響,將文化傳承的內容滲透于語文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要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還要使學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陳燕,徐華軍.凸顯特質? 推進活動? 提升素養: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及教學策略[J].遼寧教育,2020(15):5-11.
作者簡介:夏存霞(1983.10-),女,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