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坤
摘? 要: 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科學創新力的課程,在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過程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雙減政策下,科學課程如何實現改革與創新是當前教師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結合雙減政策的目標,以學生為本,以實踐為依托,通過自主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變革下的科學教學的創新之路,教師需要深入挖掘與探索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科學;變革與突破
科學課是一門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課程。在時代的發展中,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直接關系著社會的進步,而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繼承者,應當具備積極的科學精神和充足的科學知識,才能夠擔起未來的重任。因此,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開設為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提供了重要支撐。而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新政策和改革目標使得科學課堂面臨著更多機遇和挑戰。
一、雙減政策對教學改革的啟示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正式明確了教學“雙減”的目標。雙減政策下,學生沒有煩冗的作業負擔,也無須陷入浩瀚的題海,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自主體驗和創新。
在教育教學中,創新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創新思想不是來源于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刷題、做題,也不來自模式化的培訓,創新的源泉是源自學生最本真的內心、最自主的探索。也就是說,雙減政策下,學生的學習應當以學生為本,鼓勵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在充分自主和靈活的空間中,學生才能夠激發內心的活力,調動敏捷的思維,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投身于學習之中,繼而實現創新式的學習與成長。
雙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既給予了我們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未知的挑戰,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有條不紊地實施教學改革,將課堂打造成適合學生快樂成長、優質提升的高效課堂。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科學教學面臨的挑戰
科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科學知識和塑造創新能力的課堂,雙減政策不僅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和培訓負擔,同時也明確了拓寬知識領域對于學生的重要性。而小學科學學科作為科學素養的啟蒙學科,承擔著拓寬學生視野、充實學生知識體系的重任,在新的政策要求下,小學科學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課堂應當更加高效并具備切實的知識內容。科學課堂是引導學生科學素養養成的重要場所,是激發學生創新力的平臺,而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課堂應當更加高效高質,這就要求科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應當結合學生的需求,變得更加充實和切實,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的效果。
然后,實驗應當更加靈活并具備實用性內容。科學實驗是探索科學奧秘的重要途徑,雙減政策下,學生的書面作業少了,教師應當有效利用學生的學習時間幫助他們參與更加靈活生動的科學實驗,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升科學認知和科學技能。
最后,知識拓展應當具備針對性和提升性。雙減政策下學生的課后學習內容應當更加充實和豐富,涵蓋多方面知識,因此科學課程的知識拓展就更加應當有針對性和提升性,幫助知識薄弱的學生針對性地提升,幫助基礎扎實的學生更優質的進步,才能夠實現雙減政策下科學課程的最終目標。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的變革與突破
結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科學課堂應當摒棄傳統的以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而應當大膽創新,通過有效地拓展和實踐,幫助學生快樂地體驗科學,感知科學,從而形成飽滿的科學熱情,最終觸發自己的創新精神。
(一)尊重主體觀念,營造良好氛圍,激發專注興趣樂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宗旨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在將來的教學中都不容置疑。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也是自主能力發展的源泉。只有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習的主體作用,才能夠使得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學習過程更加順暢和高效。而主體地位的實現,需要興趣的支撐,更加需要樂趣的激勵。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將課堂變為輕松愉悅的課堂,將師生變為亦師亦友的同伴,這樣才能夠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度,繼而化樂趣為興趣,成為最好的學習動力。
以二年級上冊《地球家園中有什么》教學為例,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而班級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家園”,在探索這個知識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和思考,引導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想到了地球家園中有動物、植物,有的學生想到天空中的星辰,而有的學生則想到了高樓、道路……不同的學生視野不同,思路不同,所表達出來的內容也就不同,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對他們積極思考和表達的行為給予肯定,使得學生獲得尊重感和自信心,從而促使他們更加愿意在科學課堂中進行主動探索和思考。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家園”為主題,與學生共同去創作一幅心目中的家園圖畫,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又促使課堂更加充滿活力,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在科學課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繼而就能夠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使得校內學足學好
信息技術是伴隨時代發展的創新產物,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加便捷與新穎。而小學科學課程是以探究為主要活動的課程,強調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其中觀察能力是引發思考和實踐的基礎。而借以信息技術,創設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學生不僅能夠在多樣的課堂形式中觀察到真實的科學原理,同時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觀察到現實生活中很難觀察到的深層知識,因此,教師應當運用信息技術,努力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或以多媒體技術展示科學原理,或以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場景,將課堂構造成充滿科學趣味的課堂,促使學生在校內學到充足的內容,透徹理解更多的知識。
以二年級上冊《觀察月相》教學為例,月亮有陰晴圓缺,這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也是學生最為好奇的現象。為何月亮形狀會有變化?月亮是什么做的?等等,學生會提出諸多的疑問,而我們對于月亮的變化只能首先通過生活中的觀察來知曉,此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觀測到的知識搬進課堂,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科學體驗。比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在月初、月中和月末進行月亮形狀的觀察,并畫下或者記錄下它的變化,而后在課堂上由學生先談一談月亮變化的過程并暢想一下變化的原因,繼而在熱切的討論和交流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或虛擬現實技術,將月亮、地球、太陽的位置關系以及光線變化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在看到立體的畫面和動態的過程時,學生就能夠結合自己的觀測更加深刻地理解月相變化的原因,繼而深化了科學知識。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實現更多的課堂可能,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校內機會,學得更多、理解得更多。
(三)實施生活實驗,增強科學思想,促使課堂高效高質
實驗是探索科學奧秘的主要途徑,各式各樣的實驗展示各種不同的科學原理,使得科學課堂充滿活力、未知與新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事物。而傳統的科學課堂以書本為主,欠缺充足的實驗加持,使得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論和記憶中,無法真正深入思維領域。而生活就是一本豐富的“科學實驗冊”,在五彩斑斕的生活中有著神奇多樣的科學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腦海中時刻存在著“為什么”,這是探索的欲望,也是懵懂的科學思想,教師應當善于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利用容易操作的生活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親近,體驗到科學的神奇,這樣就能夠促使他們在生活中挖掘科學,增強科學思想,繼而促進課堂知識的內化,使得課堂更加具有效率和質量。
以三年級上冊《水》教學為例,水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質,那么水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學生在生活中總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那么教師可以借助這樣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實驗,去驗證科學知識,感受科學思想,習得科學思維。比如水有溶解物質的特性,什么物質能夠在水中溶解?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索實驗,將白糖、紅糖等物質分別放進水中,隨著攪拌物質迅速溶解,隨著紅糖、白糖的不斷加入,學生能夠發現水中出現了懸浮物,而通過加熱,這些懸浮物質又不見了。通過自己去探索和實驗,學生就能夠形象地感受到物質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如何加速溶解的方法。這是對生活的深入探索,也是對科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有了這樣的實驗經驗,課堂上學生對于書本的知識能夠更加透徹地吸收,繼而提升課堂的質量。
(四)發展課外活動,提升科學拓展,實現知識提速提優
科學是一門知識,也是引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工具。科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善于思考的內心以及熱衷探究的行動去支持,而課堂時間終究是有限的,它無法涵蓋科學的所有知識,也無法實現完整的科學思想的培養,因此適當地發展課外的實踐探索活動是必要的。在雙減背景下,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外時間,能夠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科學知識正是促成學生創新自主能力的重要類別,教師可以借助課外拓展活動,引導學生去進行自主探索,將課內學習的知識深化到課后的探索中去,促使知識更加深入內心,使得科學知識的高速高質的吸收,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優。
以三年級下冊《動物的一生》教學為例,了解動物、感受生命是科學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索的課題,而僅限于書本,學生無法對生命真正產生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開展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去觀察動物的成長過程,如飼養蠶寶寶,從出生到結繭,記錄整個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并體驗其中的飼養感受。通過飼養蠶寶寶,學生不僅真實地看到了動物的一生變化,更能夠從中體驗到生命的變遷和意義。通過課外活動的發展,學生更加親近科學、感知科學,也從生活科學中獲知了更多良好的生活意義,繼而提升了科學知識的水平與能力。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得傳統的教學方式面臨巨大挑戰,無論是教師還家長都應當從桎梏中掙脫出來,從新的角度和視野去審視和解讀,從學生真正的發展和成長的角度去思考,以合理而有效的新的方式為學生的成長助力。小學科學課堂是學生體驗科學知識、感受創新思想的課堂,也是學生創新科學思維萌發的地方,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通過契合學生個體成長的角度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實現科學課堂的變革與突破。
參考文獻:
[1]李秀琴.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J].基礎教育,2020(3):255-256.
[2]范眉云.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精神的有效培養[J].素質拓展,2019(23):68-69.
[3]師聞.中辦國辦印發“雙減”意見 切實為學生減負[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