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新課標當中關于數學與生活的結合有著明確的指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技能訓練“生活化”、思維訓練“生活化”、應用題訓練“生活化”、日常生活“數學化”,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發現數學,并運用課堂上的已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收獲親切感,進一步加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實施;生活數學;培養;創新能力
鄉村小學在教學當中能夠運用的教學資源以及師資力量配備等條件都相對薄弱。很多教師年齡偏大,知識老化,不能隨教育事業的革新而轉變教育理念。課堂教學重心仍然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對于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基本上是完全忽視的。這就導致了學生不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知識與運用出現脫節,學生自然也就不能夠充分感知數學當中的趣味性以及在生活當中起到的作用。
在新課標中對于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結合有著明確的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也就表明了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情況優化現有的教學活動,使其能夠得到多元化的優化以及趣味性提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在生活當中發現數學,并運用課堂上的已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收獲親切感,并進一步加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數學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抽象化嚴重,學生在學習時比較困難
小學數學這門課程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并且十分抽象,學生在剛開始進行學習的時候,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不能與自身經驗產生關聯。若是不把抽象的內容知識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的話,他們會逐漸跟不上教師的講課思路,嚴重的甚至還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就現階段而言,這樣的課堂教學依然普遍存在,乏味的課堂氛圍、復雜難以理解的知識都會導致學生對于數學興趣的喪失,這對于教師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
(二)不重視知識的實際運用
因為受到過去教育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著重對學生講授理論性的知識以及公式的套用,為他們準備大量的題目進行練習,使其通過反復的練習來了解應試思維,這樣在面對考試時就會從容不迫了。死板的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新課改中素質教育施行的要求。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得其形,完全沒有形成數學思維,這并不利于之后的學習。
(三)創新能力較弱
在很長一段的時間里,課堂的主體地位一直由教師占據,教師常常會將自身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學生也只能選擇被動地接受。據實驗調查表明,學生在被動接受中,會存在著非常多的疑問,若是可以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教師就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表述來有針對性地解答,能夠進一步加深他們對于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但是教師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會導致師生之間欠缺有效互動。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出來,那他們也會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自主創新能力。
二、 生活教學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生活數學教育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師指引學生站在生活視角去思考教學內容并進行解讀,在這一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增強他們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若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和數學相關的問題時,就能夠快速做出反應,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二)生活數學教育打破以往教學手段的局限性,遵循學生為課堂主體性原則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能夠潛移默化地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在潛意識中牢記數學概念,以此就會更好地激起他們每個人在學習上的積極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參與率,這為他們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 技能訓練“生活化”
教師首先要明確將小學數學技能訓練“生活化”的最終目的是助力于學生學以致用,也就是說能夠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進生活當中,并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所以技能訓練所應用到的材料應當盡可能貼近生活。就拿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程的技能訓練來舉例,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生活化”技能訓練:如果要將6塊巧克力平均分給瑩瑩和琪琪,請你們用手指的數量來告訴我,每個人分幾塊兒比較公平呢?學生紛紛舉起了三根手指。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提問:“這時候老師手里只剩下一塊巧克力,怎樣分給瑩瑩和琪琪能夠達到公平呢?”于是很多同學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表達。這時候,有一名同學舉起了彎曲的一根手指,教師提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的時候,這名同學表示,因為瑩瑩和琪琪每個人只能拿到半個蘋果。這時候教師直接切入分數的主題:那你能用一個數字來表達“半個”嗎?該名學生瞬間不知所措。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對該節課程的知識有著強烈的探知欲望。再比如在引導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該班級當中男女生的數量和分組數量來幫助學生練習。
四、 思維訓練“生活化”
“生活化”數學思維訓練,是指教師要基于教學內容來完成對課堂中生活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設計,從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造寬松、平等、智慧的課堂氛圍。另外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思維創造性的培養是一種內在的、隱性的心智技能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外在動作技能以及顯性活動,來助力“生活化”思維訓練活動開展。
在實際的教學開展中,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基于這兩點合理引導學生利用創造性思維,助力學習數學知識有效性的提升,從而進一步鍛煉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在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當中,有這樣的計算方式:“194-96=194-100+4”,學生對于這一道題當中的“-100+4”并不能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轉換到生活當中:這一天父親帶了194元錢去服裝店買了一件96元的襯衫,他付給收銀員一張百元鈔票,收銀員找回4元,父親最后剩下多少錢?(應在原本的194元基礎上,減去付賬的100元,再加上收銀員找回的4元),這樣一來,付賬100元多減去的4元就應該重新加上。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抽象的運算法則以及數學知識就得到了生活實踐的支撐,不僅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將抽象運算轉化為簡便運算,幫助學生的理解。
五、 應用題訓練“生活化”
教師設計“生活化”應用題訓練,就是要將數學應用題與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先根據生活當中學生已知的道理來助力數學中數量關系的理解,然后在充分理解數量關系后,合理利用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拿兩部應用這一知識點的應用題生活情景構建來說,教師利用教室空間為學生構建一個簡易的真實文具用品商店,并標上促銷優惠的標簽:鉛筆6支12元,筆記本5本20元,5個文具盒45元。問:老師需要買14支鉛筆但只帶了20元,這些錢足夠買這些鉛筆嗎?如果老師需要用這些錢買一整套經濟實惠的文具套裝,怎樣的購買方案更合適呢?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夠快速激起學生的計算興趣。學生不僅能夠通過這樣的應用題訓練充分掌握該部分知識點。與此同時,小學生的自主創新的意識也能夠得到有效激發。
六、 日常生活“數學化”
(一)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帶入到實際生活當中,深層次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講解百分數相關例題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其中男生人數占班級總人數的百分之幾呢?男生與女生人數差距有百分之多少?”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百分率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調研本班當周或者當月的出勤率、每次月考的優秀率、及格率等,這樣一來,不僅能夠鞏固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能鍛煉學生實際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用數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生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最終的應用也致力于生活問題的解決,因此教師要有目的的去鍛煉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分析并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學習過利息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幫助父母分析家中的資金怎樣存放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超市馬上要進行巧克力促銷活動,需要將十塊長15cm,寬8cm巧克力包裹在一起,促銷員能夠擁有幾種包裝方式呢?怎樣的包裝方式更省包裝紙呢?這種延伸的生活化問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表面積在包裝當中的運用一般是越小越好,目的是為了節省包裝材料。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更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站在數學角度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三)用數學的知識去創造現實生活
學生不僅能夠在生活當中學習到相應的數學知識,也能夠將課堂上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認知過程中構建數學觀念,并進一步在現有的知識結構上進行優化。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是不可控且錯綜復雜的,所以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助力于高效進行學習數學。就比如當下小學生都有著設計自己夢想臥室的想法,那么教師在講授面積和體積的相關知識后,就可以將設計臥室模擬作為學生的課后作業。學生在完成該項練習的過程當中,首先要考慮到各個家具、地面、墻面尺寸和價格,然后從地面設計出發,先做好家具擺放、地磚選擇等工作,然后選擇粉刷涂料,并合理不設墻壁上掛式空調以及供熱設備。這樣的課后練習與以往的書面作業有很大差異,因此學生都興趣盎然,在完成圖紙設計工作后,一部分學生負責去建材市場調研地磚和涂料價格,部分學生負責上網查詢家用電器的尺寸和規格……這樣的課后練習活動最終成效令人驚喜,學生能夠對于電器、家具布局的合理性、性能與價格、美觀與實用的關系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評價。學生在完成此項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將數學上學習到的面積與體積相關知識運用在內,還能夠在此過程中解決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充分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造力。
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應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數學的學習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保障情景創設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激勵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在生活當中探索、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培養他們自主創新的能力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王紹亮.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的探討[J].才智,2013(30):129.
[2]徐作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146.
作者簡介:
劉真,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龍揚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