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不僅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能力,更重視學生內在品德和修養。作為培養學生德育的主要學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重視學生道德品質,而歷史資源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文章從目標、內容、方法三個角度分析了道德與法治和歷史資源的內在聯系,從教學原則、教學模式的角度,探索道德法制課堂中歷史資源的運用策略,以期提高道德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歷史資源;策略
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歷史資源的意義
小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至關重要。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因此必須重視小學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尤其要重視學生道德和法制的培養。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是指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教育來引導人,提高人的思想水平和境界;樹人是指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因此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將歷史資源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歷史教育,讓學生了解歷史,體驗歷史情懷,形成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
二、 立足于地方歷史文化的內容樹立和體系構建
我們已經明白了歷史資源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性,可是如何利用歷史資源?利用哪些歷史資源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發需要系統性的思維,我們在全面把握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分類和利用。通常來說,歷史資源分為三類,一是歷史遺址,包括革命老區、歷史根據地、著名戰爭、革命事件及活動的遺址、名人故居等;二是紀念場所,包括陵園、紀念館以及其他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三是歷史精神,比如,學校可以成立相關的小組,制定相關的方案對一定區域的遺址、紀念場所等歷史資源進行全面的整合,從而從中汲取合適的歷史教學資源,建立教學資源數據庫,方便教師教學。中小學可以借鑒這一分類方法,對相關資源進行全面系統地分類,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運用歷史資源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歷史資源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利用歷史資源進行教學能夠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一)重視環境的浸染,利用歷史資源營造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學生賴以學習和生活的成長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往往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環境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個人的觀念和想法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應當重視環境的作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的環境是傳承歷史基因的現實土壤和良好的載體,其本身就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學校要將歷史的資源融入教學環境以及校園環境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得歷史資源能夠深入人心,從而在不經意中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激勵學生學習革命先烈身上的美好品質,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比如,學校可以將歷史資源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借助清明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開展以歷史為主題的活動,借此契機懷念革命英雄,并布置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在校園內設置一定的標語,還可以建設主題長廊,設置主題橫幅、舉辦歷史展覽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歷史的氛圍中逐漸被影響。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自主營建校園生活,從而使得歷史資源充分發揮作用,讓歷史精神能夠融入學生的大腦中,幫助學生領悟和理解家國情懷,傳承革命精神。
(二)利用歷史資源豐富課堂、深化課堂
利用歷史資源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重視歷史資源在課堂上的利用,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問題討論等多元的學習方式,不斷進行學習活動的創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認識和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精神的內涵。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和特點,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國歌國旗教育、黨風校風教育、歷史革命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課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講歷史故事、觀看歷史影片、唱歌謠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歷史革命,傳承歷史精神。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唱紅歌的方式來進行,五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本第四單元主要是講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教師在講完古代歷史文化的時候也可以對近代的文化稍加涉及,尤其是革命時代的文化。我國的革命時代的歷史文化同樣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學生需要很好地了解和學習相關內容,教師可以轉變學習方式為學生講一些革命時代英雄人物的事跡,用他們的事跡使學生受到啟示,提升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與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采用唱紅歌的方式向學生傳達革命年代革命者的崇高理想與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引導學生對革命精神進行理解,用革命精神來感染學生,進而引導學生向革命先烈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為國家的富強而不懈奮斗。
(三)重視歷史實踐,利用歷史資源進行生活實踐
實踐是知識的來源,一切知識的目的也都是為了進行實踐。實踐與活動對道德法制課程來說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實踐的作用,教師應當遵循兒童的思維習慣與思維邏輯,引導學生遵循教師的指導,在活動中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進行感悟,從而實現道德與法治的自主建構。課程的目標是通過教學綜合活動來實現的,這要求道德與法治教育不能夠局限于課堂之上。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彌補傳統課堂的問題,解決學生學習效率差,學習內容不充足的問題,豐富學生的知識素養,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和訪問,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觀愛國主義基地,在節假日可以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祭拜革命烈士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的心靈產生一定的震撼,使學生對書本上了解的知識能夠有一些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可以以觀察、討論、參觀、交流等多種方式展開實踐學習活動,通過自我管理、愛護校園環境等各種活動,將歷史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得歷史資源成為學生努力學習和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動力。
(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歷史文化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弱,因此讓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的可能性較小,因而需要師和家長的共同引導和幫助。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時候,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好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學習課外的歷史文化知識,讓學生對這些知識能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課下的時間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假期跟家長參觀革命圣地,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如為家長講一個歷史故事,或者聽家長講一個歷史故事,采取這樣的方式可以減小學生對作業的排斥心理,能夠使學生可以以更好、更輕松地方式學到歷史知識,利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注重歷史文化的學習,將歷史精神印刻到自己的心中,形成歷史革命意識,接受革命精神的影響和洗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驕人的祖先,燦爛的文化”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適當為學生拓展課外的知識,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李大釗的革命事跡、魯迅的偉大成就、孫中山優秀的革命品質等許多名人事跡以及偉大精神,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課件和圖片的應用,盡量少用枯燥的文字為學生講解,文字過多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利用圖片以及豐富多彩的課件為學生進行講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的同時要通過為學生拓展知識,讓學生學習名人名言、名人事跡,以此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歷史革命意識。在課后,教師可以根據本單元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搜集相關的革命資料,引導學生參與動手實踐,師生一起將這些資料和照片整理成一本畫冊,放在教室的讀書角內,以供學生自由閱讀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可以喚起學生的革命意識和愛國精神,加強學生對革命意識的理解。
(五)創新教學形式開展歷史教學
我國的歷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那是因為我國經歷了漫長的革命時期,學生學習的機會很多,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課本的內容,盡量給學生拓展歷史知識。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大多數教師只是為學生進行口頭的講解,這樣的講解方式并不能使學生很好地理解相關的知識。因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創新講解的方式,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上的口述,而應該多多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比如,在春游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校提議去參觀革命圣地,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本土歷史資源的調查以及唱紅歌的比賽等。這樣一來學生會自然而然融入教學活動,從而可以使學生對我國本土的歷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震撼,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課程。
例如,在學習課本“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單元的時候,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教師不能一味地只給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而應當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用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歌曲,讓學生通過歌曲來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師也可以借助歌曲向學生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進程,教師還可以在春游的時候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歷史文化遺跡,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
綜上所述,歷史資源是當今時代重要的精神財富,要重視歷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教師要將歷史資源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相結合,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和自我修養,引導學生將個人的人生目標同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聯系在一起,與當今時代的中國夢相聯系,努力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鄧慧.本土紅色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十四五”成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2021:5.
[2]王圣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3):261-262.
[3]張永俊.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N].張掖日報,2021-04-29(3).
[4]范成美.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開發與應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4):60-62.
[5]夏健君.紅色資源進課堂的價值分析、資源開發與實施策略述略: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視角[J].中小學德育,2020(8):52-54.
作者簡介:
鄭如華,山東省菏澤市,山東省鄆城縣楊莊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