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群和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提出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師德師風建設結合“黨建+”創品牌,確?!爸髁姟蹦繕嗣鞔_;教學內容以價值引領為導向,系統開發思政元素對“主戰場”全覆蓋;教學過程與隱性思政共生,合理設計學習情境與“主渠道”無縫對接;聚焦專業正向關聯,創建虛擬課程形成教學方法手段的強有力“主支撐”;專業教師多重身份多種參與,延展課外活動拓寬課程思政“主陣地”。
【關鍵詞】專業群 課程思政 一體化教學 師德師風 價值引領 學習情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92-04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育作出重要論述,對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提出具體要求,豐富了“教書育人”的內涵與外延。由此,課程思政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熱點問題之一,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得到較為廣泛的探討,增強了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理性,基于專業特色實施課程思政的理念已得到普遍認同,但是,如何把理念落地依然困擾著眾多的專業教師,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政元素及隱性教學情境的開發途徑仍不清晰;二是缺乏可借鑒、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具體包括課程思政元素開發的落腳點、思政元素調用的切入點、學習情境實施思政的著眼點、課程思政實施節奏的契合點等一系列具體問題。
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群為例,經過不斷的深入思考與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基于專業群特色的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可實現課程思政“微元素、多角度、密滲透、全覆蓋”,是一種可行性、有效性較強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值得應用推廣。
一、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群
(一)專業群組群
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工程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房地產業、建筑業在智能制造、BIM技術、綠色建筑、智慧建筑等新技術與PPP項目、EPC總承包等新型項目組織關系的融合沖擊下,以工程造價管理為貫穿線的全過程工程項目管理、全過程工程咨詢等綜合管理模式應勢而出,對建筑業各崗位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
調查顯示,高職工程造價專業是建設工程管理類專業的辦學主力,以廣西地區2020年招生計劃為例,建設工程管理類各專業招生計劃共12120人,其中工程造價專業7621人,占比62.88%。由此,基于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重疊交叉、教學資源有效共享的原則,組建以工程造價專業為龍頭的專業群,引領群內建設工程管理、建設項目信息化管理、房地經營與管理等各專業協同發展,共同培養服務于工程管理各環節的復合型人才已勢在必行。
(二)專業群面向的職業崗位
專業群面向的職業崗位主要為工程咨詢、房地產開發、建筑施工等行業企業單位的技術技能型崗位,包括造價、施工、監理、安全、測量、取樣、材料、資料、BIM建模、成本管理、投資咨詢、房產評估等核心崗位,各個核心崗位綜合素養通用共享,專項能力互補。
(三)專業群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群具有鮮明的建筑行業特色,所對應的崗位群貫穿建設項目全過程管理,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專業群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政治素質過硬、職業能力過關、綜合素養過人的復合型人才。
(四)專業群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明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建設過程秉持“立德樹人”理念,依托校園文化特色之“魯班精神”,結合專業群所屬崗位的職業活動特點,引導學生習得積極正向的理想與信念、情懷與關懷、責任與擔當、溝通與創新,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增強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能力。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如圖1所示。
二、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課程體系
基于專業群內各專業的職業屬性,根據崗位群工作任務需要的實踐性知識與技能,有機整合教學內容相近的課程,優化課程標準,提高課程與崗位群職業能力的關聯度,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符合學生專業需求,課程資源集成共享的教學資源庫。課程體系以“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樣”為主線,校企合作開發“公共平臺課—專業共享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拓展課”一通三段式課程體系,即思政類公共課全程全群縱橫雙向全面貫通,專業基礎課群內各專業共享,專業方向課為群內各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為學生個性化任選課程。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
作為教學載體的真實工程項目以梯級遞進為原則對接崗位的完整工作任務,突出層次性、實用性與實務性,符合專業群內多元化生源的認知規律,以“怎樣做得更好”為出發點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期學生形成整體的職業能力。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角,以“做”為圓心開展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活動。針對工作任務系統地開發學習情境,教學過程適機設置話題引出思政元素,學生在“怎樣做得更好”的實踐探索中對情境、任務承載的思想價值得以“形散而神不散”式的吸收內化。一體化教學模式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做人與做事一體化、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一體化、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的多重混合性。
(三)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即1個學習任務或教學活動,開展課程思政N次,在恰當的學習情境里嵌入適配的思政元素X個。教學模式的實施以挖掘與“建筑”正向關聯的思政點、提煉開發課程思政“微元素”、搭建思政元素集成平臺為基礎,以雙師型教師團隊為“主力軍”,以虛擬課程為“主支撐”,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過程涵育理想信念和道德修為,巧妙設計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內容,達成潤“務”無聲的育人效果,實現課程思政“微元素、多角度、密滲透、全覆蓋”。課程思政“1+N+X”模式如圖2所示。
在專業相關的思政“微元素”“多角度”的“密滲透”下,學生得以浸入式的模式學習,體驗和內化思想意識、理想信念、家國責任及職業素養,獲得職業生涯發展潛力,并感受建筑的美學與人文魅力,與魯班、梁思成等建筑大師共同感受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及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加深愛國主義、愛傳統文化的情懷。
三、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師德師風建設結合“黨建+”創品牌,確?!爸髁姟蹦繕嗣鞔_
打鐵還須自身硬,只有教師的思想政治方向是正確的,才能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教學團隊學緣、年齡、職稱和“雙師”結構合理,充分掌握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才能依托專業群特色準確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增加課程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教學團隊建設通過常態的集體教研活動建立互促的群體與個體關系,用團隊的力量有效影響個體,使多個個體的力量形成風氣。教研活動采用輪值主持制度,每次活動的主題、內容、形式由主持教師組織策劃,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研活動除了常規的辦公室會議形式,還結合黨建工作形成“黨建+雙師在行動”系列活動,如到行業企業的工作現場召開校企研討會議,到博物館、圖書館等承載思政意義的場所召開教研會議,開展閱讀分享活動,選擇適當的題材集體觀影,如學習時代楷模黃文秀《秀美人生》、走近葉嘉瑩先生《掬水月在手》等,使教師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進而在實施課程思政時活學化用。
(二)教學內容以價值引領為導向,系統開發思政元素對“主戰場”全覆蓋
課程思政對教學內容全覆蓋,包括思想、信念、文化、法治、職業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具體內容均以“鹽溶于湯”的方式融入教學活動,這些決定“湯”滋味的細小的“鹽”就是類型多樣、案例豐富的思政微元素。開發課程思政元素以與課程相關的歷史典故、當代時事和優秀人物作為題材,以“建筑”這一關鍵詞為主線呈魚刺狀鋪開,挖掘建筑物、建筑史、建筑關聯名人、建筑文化、建筑行業相關崗位工作情境等蘊含的思想價值,進行合理的分類、加工、整合、轉化,形成文檔、PPT、微課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課程思政資源,夯實課程思政“主戰場”的基礎。課程思政元素開發體系如圖3所示。
(三)教學過程與隱性思政共生,合理設計學習情境與“主渠道”無縫對接
專業課堂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為了避免簡單生硬的宣講,實施課程思政“1+N+X”模式以基于職業工作過程開發的學習情境為落腳點,注重話題設置和話語轉換的有效性,將文本化、抽象化的內容準確地用學生樂于接受、易于理解并有利他們成長的話語進行表達,精心設計哪些“專門講”,哪些“順便講”,什么時候“專門講”,什么時候“順便講”,要“講多長”等,講好中國故事、傳統故事、行業故事,把思想政治教育適度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會做事”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如微課《沈陽“九·一八”殘歷碑》以計算建筑面積為支點,引出“不垂直于水平面”建筑實例,介紹其獨特的藝術造型,闡述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使學生從視覺、聽覺上經受思想的洗禮,化愛國之情為報國之志,心動付諸行動,刻苦學習,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以計算建筑面積學習情境實施課程思政為例,如圖4所示。
此外,專業群內生源呈多元化特點,有高考普招生、自主招生的學生、中職“2+3”升學的學生,需校企合作研判不同生源對學習情境的差異化適應性,設計模塊化、差異化學習情境,形成具體的實施課例,增強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聚焦專業正向關聯,創建虛擬課程形成教學方法手段的強有力“主支撐”
展開不同的思政元素所需的時長不完全相同,課程思政在專業課堂上的實施要考慮課時的限制。但是,總有一些思政元素的應用需要更深層次地展開,而且有部分思政元素可在不同的學習情境多次調用從不同角度進行德育演繹。因此,開發虛擬網絡課程“建筑不僅僅是房子”,以此搭建課程思政元素的集成平臺,將碎片化的課程思政資源轉換為平臺系統的顆粒化資源,比如梁啟超給梁思成的家書、梁思成建筑隨筆、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國家大劇院介紹、《營造法式》介紹、紀念性場館介紹等內容,形成單體結構完整、屬性標注全面的課程思政資源,供學生課前、課中、課后在恰當的學習情境、學習氛圍中拓展課堂,對第一課堂的教學效果形成有力補充,有效解決了課程思政在專業課堂上的時間節奏“過短則滲透不足、過長則占擠課時”的難點。
(五)專業教師多重身份多種參與,延展課外活動拓寬課程思政“主陣地”
高職學生在學校里與專業課教師接觸的時間最多,具有扎實的業務能力和崇高人品的專業課教師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這種威望有助于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利用專業教師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力,創設更為寬泛的教學情境延展課程思政的實施,增加思政模式中的“N”和“X”的頻次,可激活課外實踐對學生德育培養的有效性。讓專業教師任班主任、班級聯系人、專業導師、實習指導教師等。專業教師進行閱讀推廣、以指導教師身份參與學生的“大學生三下鄉”“創新創業大賽”“職業生涯規劃”等活動,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到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社會這個“大課堂”教學,拓寬課程思政的“主陣地”范圍,拓展專業教師的育人空間,解決專業課堂課程思政的“孤島”困境。
專業課堂之外的師生聯結,使教師生命本體中的美德在一個個活動場景里有了更為多面的、可效仿的真實言行呈現,學生能從更多的角度感知真善美、知情意、禮敬愛的具體范式,從而反觀自身審思于心、完善自我修成德行。
基于專業群特色實施課程思政“1+N+X”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一個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受益的過程,專業教師以堅定的政治立場、優秀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專業水平做學生的引路人,塑造學生的“品格、品行、品味”,既培養了學生精神成長的自覺性、自律性,增強了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保障人才培養目標不走樣,也打造了一批“大先生”式的好老師。師生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同向同行、合力擔當,促進職業教育事業宏偉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戴健.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構探析[J].江蘇高教,2020(12).
[2]馬蕾.課程論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學理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3).
[3]周慧玲.高職專業課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注: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職業教育工程造價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桂教職成〔2018〕65號);2019年中國建設教育協會課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職建設工程管理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2019197)
【作者簡介】周慧玲(1972—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帶頭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造價專業及專業群發展。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