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與生物科學有直接的關系。教師要加強生物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科技發展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與合作。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增加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改變目前生物教學過程中知識獲取形式單一、教學方式單一、知識與實際應用以及社會脫節的現狀。
【關鍵詞】生物教學;情境體驗;課程建設;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1-0087-02
Situational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Only Way to Transform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Experimental School, China) LI Xiang
【Abstract】Biology is a scienc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life. Many aspects of life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biological sciences.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biology courses and real lif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quiry and co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dding real learning situations can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ingle form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single teaching metho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current biology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Biology teaching; Situational experienc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目前,在整個初中階段教學過程中,教師專注于知識的機械記憶和考試技巧的訓練,很多時候忽略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在科學類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忽略了知識與社會、個體與社會的融合,忽略了學科本身特點。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增加真實的學習情境、增加生物課程作為科學類課程的體驗感、實踐性、操作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悟,能達到知識內化、深入理解的效果。下面以初中生物情境體驗課程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說明如何開展情境體驗教學。
一、依托國家教材,構建情境體驗課程體系。
1.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緊扣國家生物教材,完成初中情境體驗生物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體系機密圍繞“生命體驗課程”“制作體驗課程”“應用體驗課程”“探究體驗課程”“社會體驗課程”等五大板塊進行開發與實施,落實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要求。
2.圍繞《課程標準》《生物教材》等,結合課程體系,開發并實施一批有意義、可操作性強、體驗感豐富、教學目標落實到位的特色情境體驗課程。(詳見表1。)
(1)實施安排:校本課程包括課堂教學和社團活動兩個部分,采取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方式,以教材內容分布為基礎,實施七、八年級的課程教學。
(2)課時安排:必修內容按照課時進行,增加周三下午最后一節室外活動課。選修課安排周五下午最后兩節課。部分團隊教師將周三下午的生物課與最后一節室外活動課結合,積極嘗試100分鐘大課時情境體驗課程。
二、工程基地建設
(一)校內基地工程建設
建設生物學習綜合體驗中心,利用現有實驗室和備用實驗室進行體驗式學習資源的建設,中心包括教學區(功能體驗室)、展示區、文獻中心、“教與學”行為矯正診斷室。
1.生態體驗室包括生態探究區、基本生態系統模擬體驗區、火星體驗區、生物圈三號體驗區。探究區能完成生態探究項目研究,為體驗室的操作區域。
2.微生物體驗室包括微生物探究區、微生物技術應用區、微生物展示區、實驗區。微生物探究區能完成微生物探究項目研究,為體驗室的操作區域。微生物技術應用區包括酸奶制作區、醋與酒工坊、食用菌生產區,能常態展示微生物技術的應用過程和結果產物。微生物展示區能以實物和圖片進行微生物科學的發展歷史內容和成果應用內容的展示。
3.生長發育體驗室包括生長發育探究區、無土栽培展示體驗區、無土栽培種植區、變態發育展示區。生長發育探究區能完成生物生長發育探究項目研究,為體驗室的操作區域。無土栽培可以更加直觀地體驗植物生長過程。變態發育展示區主要為學生學習昆蟲和兩棲動物做直觀展示。
4.互動體驗展示長廊:利用學校教學樓連廊,互動展示生物學科的內容,分為前沿生命科學展示區、生物科學歷史發展展示區、生物科學互動體驗區三個部分進行互動展示。
5.農耕文化生態園:改造體驗中心露天平臺,進行種植嘗試,在種植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農耕文明(農耕文化學習和模具使用感受),感受種子的萌發到開花結果的過程,感受物種多樣性的特點。
(二)校外基地建設
校外建立微生物應用體驗基地:釀造公司、啤酒廠,結合企業實際情況,
因地制宜,完成微生物應用課程校外基地開發與應用。
課程一:酒精;課程二:醋,了解微生物發酵的實際應用,了解酒精轉化成醋的過程。
1.農科所:基因工程、甘薯作物校外研究基地。
2.社區衛生院:生命健康教育校外實踐基地。
三、教學模型建構
課堂是教學的陣地,生物情境體驗教學將教學的陣地進行拓展,將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為課程依托,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體驗,在應用中提高綜合能力。因為課堂變了,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在變,基于體驗課程項目的特點,基本模型為“設置情境——實際體驗——教師引導——反思評價”四步。
四、課程評價方式與方法的轉變
通過情境體驗課堂實施過程中的多維評價機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評價體制上引導學生使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1.依托綜合素質評價平臺,進行生物課程教學過程的評價,積極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從結果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
2.將過程性評價進行信息化處理,進行大數據綜合分析,更具有客觀性。
3.結合體驗式生物教學過程,進行過程性評價,建立分數評價對應指標,將評價分數納入生物考試成績或綜合素質評價成績。
情境體驗式學習過程特別強調親身體驗過程中的知識落實、知識應用中的能力提升、實境教學中的知識應用和與社會結合過程中的價值體現。通過相關課程的開展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更好地服務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娟,馬斌.課程設計:“課程基地”實踐視域下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5(09).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