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


摘? 要:本文以自主開發的《輕紡大橋》為例,詳細闡述STEAM理念課例的開發,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課堂的思考,為STEAM教育理念融入科學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STEAM教育;核心素養;深度學習;教學設計
STEA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融合教育,它強調與真實世界的關聯,解決真實問題,倡導動手實踐的同時,注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的、建構的、有意義的、真實的、合作學習的發生,指向學生多維度的成長、教育的良性發展。
本文以“輕紡大橋”項目為例,詳細闡述課例的開發,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不僅能實現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和知識的系統性,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還能為STEAM教育融入科學課堂提供本土化的案例參考。
一、“輕紡大橋”的開發
“輕紡大橋”項目立足于教科版六上科學教材“形狀與結構”單元,是基于輕紡大橋維修改建的真實情境,以緩解交通擁堵、考慮多因素影響的工程任務為主線,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拓展開發內容。
項目涉及“科學”“數學”“工程與技術”“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需完成查閱并篩選信息、繪制橋梁設計圖、制作并測試橋梁模型、制作海報并匯報等任務。
二、“輕紡大橋”的設計
(一)總體目標
1.通過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促進孩子多維度的成長。
2.通過繪制、設計、制作、測試輕紡大橋,掌握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相關知識,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3.通過課程的學習經歷,能在以后的學習中熟練掌握并運用工程設計流程來解決實際問題,明確問題解決是一個不斷迭代改進的過程。
(二)實施流程
明確問題-確立團隊-知識鋪墊-設計制作-測試改進-分享展示-思考反思。
具體的課時分配如下:
三、“輕紡大橋”的實施
驅動性問題:通過展現基于真實情境下的輕紡大橋維修重建,讓學生參與設計,如圖2所示。
第一課:“各種各樣的橋”主要完成學生前期調查各種各樣的橋并分享和課堂上橋梁觀察探討,并提出驅動性問題。
第二課:“增加橫梁抗彎曲能力”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抵抗彎曲”和“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兩課內容。
第三課:“探究拱形結構”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拱形的力量”“各種各樣的拱”和“各種各樣的橋”三課內容。
第四課:“框架結構”為原教材中的內容。通過學習知道框架結構,會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結構,并能在實際模型建造中運用到這一知識點。
第五課:“設計輕紡大橋”主要完成小組分工、設計、交流和選材、改進、完善設計。
第六課:“造一座橋”主要完成建造橋梁和測試承重、改進橋梁。
第七課:“橋梁發布會”主要有展示準備好海報、演講PPT、視頻等、評價、頒獎, 將自己在整個項目中的反思體會記錄下來。
四、收獲與思考
經過為期一個月的項目實施與研究,我們對STEAM的項目式學習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從中我們收獲了很多,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完整的STEAM研究過程,學會了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還為科學課堂融入STEAM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模式。
1.提升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2.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科學素養顯著提升。
4.開拓了家長的科學視野。
綜上所述,基于STEAM理念的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能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把握、理解,甚至整合教材內容,制定好合理的教學目標,最終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是未來教學的必然趨勢,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英]溫·哈倫編著,韋鈺譯.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7版.
[2]劉恩山,胡衛平等.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喻伯軍,小學科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3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