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彩蘭
【摘要】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融入對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具有重要影響。有效融入德育教學內容,不但能夠促使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音樂中的情感,同時還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現階段基于新課改的明確要求,推動德育內容良好地融入到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通過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教授音樂學習方法、組織多樣化音樂活動等方式,促使德育教學內容得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學當中。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德育教學;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各學科教學環境出現了顯著變化。為更好地踐行新課程理念并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教師應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各項要求,切實增強德育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效果。德育是小學階段的工作重點,在教育體系中,音樂學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教師應注重將德育滲透到各項音樂教學活動當中,完善學生的價值體系。基于此,圍繞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進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升音樂教師個人綜合素質
首先,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要想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就要從培養和提升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上入手,不斷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第一,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正面且積極的個人品質對于提高整個班級乃至全校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產生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不但要定期舉辦以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為主題的培訓活動,而且也要組織以個人素質和品質為核心的教師培訓活動,在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教師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過程中,也讓他們能夠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重要引路人。第二,要逐步提升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找到音樂教學內容與德育內容的契合點,讓兩者有效地結合到一起,這就要求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敏銳的知識融合與發現能力。
例如,農村小學音樂教師要想讓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效把握音樂教材中的《我愛家鄉,我愛祖國》這一章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旗國旗真美麗》和《我愛家鄉,我愛祖國》等幾首教材曲目,在講解這幾首曲目時不僅要把曲目本身包含的音樂知識和學生們所具備的音樂素養有效地傳達到學生的心中,而且也要向學生認真分析該曲目所傳達出來的精神。如,《我愛家鄉,我愛祖國》這首歌曲主要是以贊美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和我國最長的江——長江為核心來展開,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能夠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曲調婉轉動聽歌詞深入人心,充分地展現出黃河與長江的磅礴氣勢。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圍繞《我愛家鄉,我愛祖國》這首曲目來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在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對這首曲目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時對其中所攜帶的情感有更深的體會和感受。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其次,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將德育與音樂教學內容融入一體的過程中,要學會合理地安排教學的內容和環節。德育內容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需要音樂教師學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來講述合適的內容,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可以以我國傳統的節日或紀念日為主題,把德育內容滲透到小學的音樂課堂上。例如,在五一勞動節時,音樂教師為了能夠有效強調勞動的意義,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通過結合教材中《勞動最光榮》這一章節中的曲目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結合五一勞動節這一重要節日來讓其與正式的音樂教學活動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強烈的勞動氛圍下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并燃起學生內心參與勞動教育并主動參與勞動的熱情和信心。再比如,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一重要的曲目時,可以與國慶節聯系到一起,通過組織學生了解我國國歌的創作歷程、創作的背景以及它在鼓舞全國人民打贏抗日戰爭、實現民族解放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來加深自己對于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綜上所述,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能夠具備有效結合音樂教學內容與德育的能力,為學生創造更加靈活多變且新穎豐富的教學活動。
三、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
最后,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將德育滲透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時,要能夠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程中能夠更加主動地展現自我,打開自己的心扉來積極接受教學內容。德育不僅包含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而且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等,而所有這些德育內容都需要學生能夠虛心地接受并采納教師的觀點和看法。因此,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營造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去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積極且虛心地接受教師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能夠學會自尊、自愛,理解周圍的同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養成良好的行為處事習慣。例如,農村小學音樂教師在教授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時,這一首曲目傳達的是學生們要以更加積極和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未來的生活。音樂教師在講解這首曲目的時候,要向學生深刻闡述該曲目內在的含義以及向外傳達出的精神,通過引導和帶領學生共同體會《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曲目的主要含義,來幫助學生們去樹立正確且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適當摒棄生活和學習中的一些不良情緒,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們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創新教學手段
小學生活潑好動,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如果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故事化并且融入思想教育,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引入故事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故事服務于教學目標,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實現音樂審美育人的目標。例如,在《賣報歌》的學習中,對作曲作者聶耳的介紹和創作使學生對這首歌產生興趣。筆者先詢問學生:“當我們的奧運冠軍走上領獎臺時,會響起什么音樂?”學生們會說:“國歌。”筆者接著提問:“那國歌的曲作者是誰呢?”“他叫聶耳。”通過一步步的引導,把《賣報歌》的創作背景介紹出來。然后,通過視頻資料,展示當時出現在城市街頭賣報紙的孩子對社會的影響,來引發學生對《賣報歌》所表達內容的思考,最終啟發學生今昔對比,感受當下幸福生活,達到愛國主義的教育目的。
五、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素材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提出了諸多要求。為貫徹落實相關要求,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與合作意識,有機融合德育與音樂教學,增強音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靈活性,逐步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各項教學環節中,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詳細介紹歌曲背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內涵。農村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諸多類似《我們多么幸福》《可愛的家》《勞動最光榮》等蘊含德育內容的歌曲,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相關歌曲的創作目的、創作背景、歌詞含義進行深入探究,逐步完善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達成既定的德育目標。
綜上所述,為強化德育在小學階段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效果,教師應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備課環節,明確學生為各項教學活動的主體,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進而增強學生的德育素養與音樂素質。
參考文獻:
[1]潘卉.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清風,2020(20):57.
[2]龔琴.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的德育滲透[J].小學生(中旬刊),2020(10):98.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