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摘要】數學是需要學生擁有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一門學科。因此,教師要從實際的教學目標出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掌握基礎知識。同時,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教師也可以通過將實際生活與數學教學進行結合,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模式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實踐、掌握內容,并將數學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教師要逐步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主動提問,自主探究所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
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一直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沒有自主學習的概念,數學思維模式也非常固定化。因此,需要教師根據新時代教學理念轉化教學模式,著重轉變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并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讓學生逐漸變得想問、敢問、會問、善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意識,逐漸在問題中找到答案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
一、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最好的“催化劑”就是學生的興趣,只要學生對數學充滿興趣,就能不斷地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因此,教學情境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幫助學生自主地進行數學知識的獲取、拓展數學思維、將積極思考作為數學學習的主要動力。而學生只有對教學內容充滿興趣,才能產生求知欲,在課堂中積極學習和探索,參與課程的全過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外力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或者在教學中進行講故事、玩游戲、問題設置等環節。這樣可以引發學生的新鮮感、積極性、對問題產生疑惑,等等,然后不斷自主探索學習。對于新課程,教師要做好課前鋪墊,并且將新舊知識進行相互融合,讓學生在學習新課程之前能夠將舊知識進一步鞏固。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問題設置,這些問題的設置一定要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激發學生求知欲。《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進行提問,如,“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在運用分數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有哪些作用?”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好奇心,然后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在課本上進行自主探索。同時讓學生能夠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建立探索思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引導,讓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問、問有所答。此外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來進行解答;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將新知識以及舊知識結合來找出答案。如果還是無法解決可以提出問題,教師給予及時的幫助解決。
二、組織實踐教學,培養探索能力
實踐教學是自主學習的重要教學方式。通過實際的數學操作讓學生探索教學內容,能夠全程參與到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并能夠將所學新知識進行合理運用,最終實現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不同教學模式的設計,讓學生盡可能地在課程中動手操作,通過量、擺、剪、折這些實際操作,讓學生能夠手、口、腦、眼并用,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課程,掌握課程內容的規律,并在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探索能力。
例如,《圓的認識》這一課,就可以開展實踐操作,讓學生利用圓規畫出圓形,然后剪下來進行對折,可以反復多折幾次在不同的方向進行。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在對折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發現,然后教師進行引導:這些折痕都相較于圓中心的一個點,因此,這個圓點,我們稱之為圓心,而圓心則用O表示。之后進入下一個教學階段,教師提出問題“在圓上選擇任意一點,進行測量圓心和圓點之間的距離?多次測量并做好記錄。”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找出數據之間的相同點以及規律。得出結論:圓心到圓上的任意一點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稱之為圓的半徑,而圓的半徑則用r來代表。最后讓學生根據已知的數據得出圓形的半徑有無數條并且它們都相等。通過折、畫、量、寫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得出結論、掌握知識,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以及數學思維能力。
三、通過對比練習,引導學生提問
數學課程中的知識點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要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數學知識網,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聯想能力。而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學知識之間的對比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提問,將自己對課程中的疑問能夠大膽地提出來。而這類教學方法一定要基于學生掌握了原有的課程基礎知識,并有一定的學習經驗。這樣,學生才能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思考、解答。因此,這種教學模式非常注重教師的引導方法。
例如,課程《分數加減法》,教師可以先對舊知識進行復習以及鞏固,讓學生說一說如何將個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喚醒學生對上節課的知識重點的記憶,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點與新的知識點進行對比,讓學生復習分數的性質以及異分母分的加減計算方式、分數加減的混合運算等內容,對于沒有理解透徹的地方及時提出問題。教師進行引導教學“異分母分加減大的混合運算順序以及簡算?”“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過程是什么?”如果學生能夠在書本中找到問題進行解答,教師及時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能夠保持大膽提問的學習習慣。此外,這種教學模式還能讓課本難題重點逐漸變得清晰。同理,小學數學教師也要認識到問題的根本——學生的探索與疑問。具備一定的差異性是正常現象,教師更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模式。
四、結語
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多種教學模式不斷打磨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快速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還能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秀的學習環境。并且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做好深入分析討論的準備,通過由簡到難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等。因此,小學數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來創建符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提升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閆芝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241.
[2]李樹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3):114.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