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弟
【摘要】書籍對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引導學生開展讀書活動是必要的。筆者每教完一篇或一組課文,都會向學生推薦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籍。學生的閱讀效果如何,作為教師必須要做好閱讀后的檢查工作,不能以學生讀后自然都有自己的感想為由而使課外閱讀流于形式。讀后的交流和討論是檢查閱讀效果和提高閱讀感悟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交流學習,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內外并舉;多種方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在多年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筆者深有體會。書籍對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對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們采用怎樣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下面,筆者談談幾點做法。
一、在朗讀中賞析
語文教學要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單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以課堂為軸心,致力于由課內向課外的輻射與延伸,必須課內課外并舉,加強方法指導。“授人以漁”,使學生拓展視野,促進思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雖然課外閱讀不像一般語文課那樣有很多時間讓學生朗讀,但必要的閱讀時間還是需要的。而且,課堂上一味脫離文本空談,課堂教學可能會變得枯燥無味。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欣賞品析的過程。個人的朗讀,既是對文本信息的內攝,又是對文本語言的轉換;比較的朗讀,既是個體循序漸進的品味,又是語言的內化積累。因此,留出一定的時間,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例如,學習了《草蟲的村落》一文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這本書。在這本書的閱讀交流課上,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在這么多有趣的描寫動物的片段中,你最愿意與大家分享的是哪個段落?請你朗讀出來,然后說說為什么選擇這一段。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段落,班級的其他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學生說出選擇這一段的原因后,筆者又隨機引導,讓學生進一步欣賞到作品的內涵。
二、在競賽中領悟
學生閱讀完整一本書后,對書中的內容了解多少?這是教師最需要知道的。閱讀之后,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許,所以,教師要利用一定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學習。因此,閱讀交流時可采用競賽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獲得成就感,又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的閱讀感知進行適當的整理。競賽可采用個人或小組的方式進行。
在小學五年級的課文教學中,筆者向學生推薦了幾大名著:司馬遷的《史記》、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美國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徐光耀的《小兵張嘎》……并告訴學生,小學高年級應該選讀原版名著的觀點。在學習了《草船借箭》一文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在閱讀后,筆者準備好競賽題目,讓學生快速搶答,答對者獎勵。如,筆者會投影出如下題目:1.書中有哪些人物,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書中有哪些小故事?列舉三個以上。3.“大意失荊州”“敗走華容道”分別是指誰?……
在交流課上,筆者會從讀者讀前知多少、書中故事知多少、閱讀感悟有多少三個方面讓各個小組進行搶答、輪流答,累計分數。學生興趣盎然,人人參與,在競賽中進一步鞏固了閱讀所得,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在表演中體會
書中的精彩故事,常常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教師可指導學生采用表演的形式再現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感人至深的場景。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實現了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有目的的二度開發,培養了多方面的思維能力。觀眾借助形象傳神的表演,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對原創作品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形成了健康文明的審美價值觀。為了激發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有時筆者會適當地進行表演。如,在學完課文《將相和》后,筆者讓學生分組表演課本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學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后,筆者也會讓學生表演。在每一組表演后進行適當的點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對文中的人物十分感興趣,想進一步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和當中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閱讀原著興趣。課后,學生會很自然地去閱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和《小兵張嘎》等書籍。
四、在辯論中深化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欣賞是一種開放的、個性得以更加解放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對閱讀欣賞對象的獨特體驗、個性化理解。學生對文本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某種思想的理解可能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交流中,教師可以選擇某一人物形象、某一焦點問題,讓學生進行辯論。牽一發而動全身,用典型的人物、焦點問題激活學生對作品的綜合思考,體會其中的內在聯系。
如,對《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這一人物形象,因為學了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學生們都認為嚴監生是一個要錢不要命的人。后來,筆者推薦學生看了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學生就有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列舉事例,證明嚴監生“吝嗇”:一是嚴監生舍不得買一斤豬肉,小兒子要吃時也是在熟食店內買四文錢的豬肉來哄。二是自己病了硬撐著,舍不得花銀子買人參吃,還每晚算賬到三更半夜。三是在臨死前為了燈盞里點的兩莖燈草而總不斷氣。有的學生則認為嚴監生的很多所作所為非但不吝嗇,反而堪稱慷慨大方。比如,兄長嚴貢生攤了官司,嚴監生花錢為他上下打點,了卻官司;嚴監生為了讓兩個妻舅同意自己續弦,給了他倆每人一百兩銀子,后來妻舅答應了,他又拿出50兩銀子作謝;王氏病了,每日四五個醫生,且用藥都是人參、附子……還有的學生認為嚴監生是勤儉,是品德高尚,是顧家、重親情,在自己的身上舍不得花錢,但花在親人身上的錢卻毫不吝嗇……
辯論中,學生展示了自己獨特的欣賞視角、個性鮮明的主觀感受,實現了對作品的深層解讀。
彌爾頓說過:“優秀的書籍是撫育杰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保存下來,并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學校是人才成長的搖籃,特別是小學,更是學生們走向美好人生的第一驛站,是他們人生奠基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拓寬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