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新 謝奕萱 李小輝
摘? 要:本文檢索了近30年Web of Science中大學生英語寫作領域的文獻,并在文獻計量學的理論框架之下進行了梳理,從寫作研究、語料庫研究和教學研究三個熱點方向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大學生英語寫作領域的研究內容呈現多樣化態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致力于促進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而處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環境中,研究者應加強對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變化的研究,重視對照試驗或采用跟蹤調查的方法,促進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的縱深發展,服務于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英語;英語寫作;文獻計量學;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H3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9-0001-04
隨著全球化的日漸深入,中國學生愈加重視外語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作為升學與就業的必備技能,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專家、學者在此領域成果頗豐,大量的寫作句型研究[1]和錯誤統計及分析[2],在不同程度上闡明了英語寫作中的一些共性問題以及采取相應教學對策的必要性[3]。大學生英語寫作作為英語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范圍廣、角度多、意義深。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研究不僅有利于完善和豐富英語寫作及教學理論,更能反作用于實踐,有利于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和英語寫作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在大量相關文獻數據背景的支撐下,借助有益的信息檢索和整理方法,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狀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綜述性概括與分析。
一、研究設計及研究現狀
Web of Science數據庫聚集了大量全球前沿學術信息,在學術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截至2021年6月,在“undergraduate”和“writing”檢索條件下,1990—2021年社會科學領域核心期刊的精煉結果中,共有相關文獻7338篇,平均一年有近246篇高質量論文發表,足見此領域研究的繁榮態勢。筆者按照相關性和影響因子排序,取前1000篇作為重點研究內容,對其進行數據分析與分類統計,按照發表數量、研究方向、國家地區及語種等內容進行了整理研究。本研究所涉文獻中的研究對象既包括以英語作為母語者,也包括以英語為第二語言者,本文不對兩類英語學習者進行區分。
文獻計量學是一種以文獻的外部特征為研究對象,以量化輸出的信息內容為主要特點,采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描述、評價和預測某學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圖書情報學分支學科[4]。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對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近三十年(1990—2021年)有關大學生英語寫作內容的千篇文獻進行了精煉與分析,從而揭示其發展歷程、研究熱點和前沿內容等,以期為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探究翻轉課堂和大學生英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筆者對這千篇論文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大學生英語寫作領域研究現狀主要呈現三個特征:
第一,研究數量呈總體上升態勢。自1990年以來,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頻次波動較小,整體呈逐漸上升趨勢。特別是最近二十年,論文數量增速加快,從2003年的150篇左右逐年攀升到2020年的700篇左右。大批學者投身大學生英語的寫作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取得了豐富而有益的研究成果。而此研究趨勢亦可反映此領域尚有值得研究的內容,值得研究者不斷思考,創新研究方法,發掘邊緣理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研究方向多樣化。此領域的研究方向75.87%集中在教育學領域,28.02%為心理學領域,26.86%為行為科學領域,還涉及醫療保健、溝通交流、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占比分別為16.83%、13.41%和9.39%(領域名稱來自Web of Science精煉結果)。由此可見,研究方向涉及文理醫等多個領域,可結合性和可應用性極強,呈現多樣化特點。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可以多關注教育學領域,此領域文獻豐富,可研究性強,利于發現新內容,提出新觀點;也應多關注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培養文理結合的跨學科意識,探索其中的聯系,開拓新的研究視角。
第三,所屬國家或地區集中化。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方面的論文來源國家或地區以美國居多,為2901篇,占比39.57%,是第二名英國(543篇,占比7.41%)的5.34倍。其后依次是加拿大(367篇,占比5.01%)、澳大利亞(357篇,4.87%)、中國(236篇,占比3.22%)、巴西(235篇,占比3.21%)等。由此可見,美國是這一研究領域的引領者,文獻內容有關前沿學術動態,蘊涵豐富的學術信息,對該研究領域內美國文獻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更為深入,緊跟時代步伐,進而提升研究的可行性和接受度。
二、研究內容分析
基于上述文獻數據分析,前人關于大學生寫作的研究涉及多領域、多方面,相關研究成果豐富,創新性強。通過對數據庫內精煉文獻的總結概括,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研究領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寫作研究、語料庫研究及教學研究。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技能則是多數研究的最終落腳點。
(一)寫作過程研究
寫作過程類文獻通過研究大學生英語寫作的過程,探尋并提出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有效方式。此類研究大多關注學生英語寫作活動過程本身涉及的技能與方法,聚焦于如何在理論指導下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水平,兼具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其中一部分研究者使用現有的理論,通過實驗等方式證明了其理論對大學生寫作技能的促進作用。Cho,Moon-Heum和Lim,Seongmi以監管理論為基礎設置干預措施,使大學生寫作的信心提高,焦慮感降低[5];Lea和Street以“學術素養”為理論基礎,探討提高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并證明了這一框架比傳統模式更能提高大學生的寫作能力[6];Asoodar,Atai和Vaezi通過對60名伊朗本科工科學生的研究,證明使用博客伙伴系統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寫作水平[7]。另一部分研究者則構建新型體系或理論以提升大學生寫作水平,并采用抽樣調查、問卷調查、對照試驗等方法證明了新系統在促進大學生寫作能力提升中的優勢。Giuliano提出了一種新型工具“寫作螺旋”,成功地指導了許多本科生發表論文[8];Scherman建立了名為“寫作周末”的模型,并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模型可以有效地幫助本科生進行科研和論文寫作[9]。
總之,寫作過程類研究多采用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闡釋了理論的可實踐性以及實踐對于理論的反作用,可探討性和可論證性強,作為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一種嘗試與探索,拓展了該領域的研究邊界。寫作過程研究對于研究者的教學經歷、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理論建構能力有一定要求,是多方面經驗和知識結合的產物,也是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最關鍵的內容和最核心的方向。但是研究者多關注單一理論,缺少兩個或多個理論對于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對比研究;大部分研究所選樣本局限于研究者所在地的院校,其代表性和普適性有待增強。
(二)語料庫研究
語料庫類研究主要以語料庫為研究工具和研究對象,研究其在大學生英語寫作領域發揮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研究者關注語料庫視野下的寫作技能培養,他們依托語料庫背景,研究如何發揮語料庫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Adel和Romer研究了密歇根大學高級學生論文語料庫(MICUSP)對于學生學術寫作的促進作用[10];Bellino,Alessio和Bascunan,Daniela基于語料庫的寫作助手,研究詞語如何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證明了語料庫寫作助手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靈感,證明了了解詞語的使用方式提高寫作水平[11];Aull和Lancaster采用語料庫法對4000多篇大一新生的議論文立場進行了研究,并將其與高年級學生和出版學者的寫作進行了比較,研究表明,一年級新生的議論文立場的出發點基本一致,而高年級者和出版學者則有更高級的表達方式[12]。另一部分研究者則對語料庫理論進行了研究,在實踐基礎上對理論進行總結并給予反饋,拓展了語料庫語言學現有理論的維度。Adel和Erman對語料庫語言學展開研究,認為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使從循環詞組的角度研究慣用語成為可能,而且本族語者的詞匯組合種類比二語學習者更多[13]。
總而言之,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是在信息時代大數據技術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輔助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必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受到更多的關注。由于語料庫領域還處于發展之中,此類研究尚有可探索之處。但研究者關注語料庫輔助寫作的優勢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語料庫潛在的弊端,例如模式化寫作、缺乏感性思考等。未來研究者可以多關注語料庫輔助寫作存在的不足,揚長避短,更好地發揮語料庫在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中的作用。
(三)教學研究
教學類研究多從教師教學的視角出發,分析教學過程對于學生寫作的影響,重點關注教學方式對學生寫作的正向影響及其影響路徑。部分研究者關注教師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方式時,多采取案例調查、抽樣實驗等方法,與實際教學案例相結合。Canagarajah以對話教學法為理論基礎,認為再語境化、語音、互動、文本化的翻譯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課堂表現[14];Barnard,de Luca和Li通過研究同行評議和相關合作行動研究的創新方法的設計與實施后得出結論:學生的寫作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提高[15]。還有部分研究者關注寫作教學及其反思、反饋,主要研究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對于寫作的反思和同伴及老師對于學生寫作的反饋,多研究其正向影響。Agius和Wilkinson通過對7個數據庫的文獻檢索,研究了本科生對書面反饋的期望和教師對書面反饋的看法[16];Allen和Katayama研究了學習者的熟練度和學習者對自己和同伴熟練度的感知,并研究了影響反饋過程中給出和使用的反饋的數量和類型的因素[17];Allen,David,Mills和Amy基于同伴反饋,研究了二語熟練程度調節同伴反饋過程的機制[18]。
總而言之,教學類研究多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關注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中的外部因素。教學技能的提高可以促使大學生英語寫作在正確的引導下不斷進步。研究多集中于教學活動本身,較少研究教師個體。不同教師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教師間的個體差異是否對大學生英語寫作存在影響,也值得研究。研究者可以從如何提高教師技能的角度來進行實驗和分析,也可以研究學生寫作對教師教學的反作用。教學是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更新而不斷發展的,研究時要結合當下的最新進展,用實踐驗證理論,對同一研究內容進行定向的動態追蹤。
三、總結與建議
未來,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研究數量依然會呈增加態勢。這與英語寫作本身的包容性與重要性有關。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已經廣泛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各學科、各領域的學習、工作和研究的開展都與英語寫作密不可分,這為英語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使它可以與更多的學科和知識相結合,產生新的理論與研究成果。
英語寫作已日益成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師、學生等多種社會角色的關注。馬廣惠和文秋芳認為母語寫作能力、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會對英語寫作能力產生系統的影響[19]。英語寫作由于本身體系的復雜性,對研究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進一步發展,研究廣度會被進一步拓展,其中涉及的多樣化社會關系及學科知識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來填補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英語寫作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在時間上可以分為寫作前的構思(寫作者)與培訓(教師),寫作中的組織與安排,寫作后的反思與評價;在空間上可以分為校園課程與練習,職業要求與規范,研究手段與對象,等等。所涉及的范圍之廣,要求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考量更多的影響因素,使用跨學科、跨領域的整體性思維方式,以廣袤的視野和知識在領域內不斷精進。
就寫作研究的方向而言,以往的研究雖呈多樣化態勢,但忽視了寫作原因的上溯性研究以及寫作水平的變化研究。無論是教育學、心理學還是行為科學等各個領域,大多著重分析寫作現象及寫作反饋等內容,而對于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動機和驅動心理,則沒有深入研究。研究驅動大學生主動或被動提高自己寫作水平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可以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寫作心理,幫助他們更加積極地尋求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與路徑,對于發揮學生英語寫作學習的主動性有著積極作用。對于寫作動機的研究有助于促進寫作前中后整體過程的完整循環,構建寫作過程研究的理論體系。對于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變化的研究也較為少見,一個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可能一成不變,那么對何種因素、何種原因使他們的寫作水平發生了何種變化的研究,有利于把控大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動態發展軌跡,分析水平下降或提高的現實原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學生英語寫作的狀態。所有研究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翔實的數據基礎之上,對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數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的合作研究。
就寫作研究的方法而言,以往的研究多以理論帶動實踐,或以實踐證明理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混合型研究模式,未來這一模式還將在研究領域內處于主導地位。唐芳和徐錦芬認為英語寫作過程相當復雜,要全面深入認識其特點,就需要量化和質化方法的結合使用[20]。但未來研究應重視對照實驗或跟蹤調查等方法,采用科學的手段量化英語寫作的水平和狀態,更好地從實證方面解讀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變化,避免單純理論化或個例普適化,重視數據對于研究的重要意義,增強研究的說服力。
就寫作研究的內容而言,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加強邏輯分析,完善數據處理方法。研究者可以采用統計學的相關調查和分析理論來剖析收集的樣本數據,增強論文的說明理性。在對樣本進行研究時,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等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的方式,但務必剔除無效樣本。此外,選取的樣本必須具有代表性,這樣才能保證其有效性。在組織論文寫作時必須遵循一定的邏輯,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避免研究內容的單一化、片面化,應用包容的態度、整體的視野、聯系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近年來, 英語寫作研究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學者的熱切關注。這些研究為如何促進英語寫作教學和提高學習者英語寫作水平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20]。總而言之,本領域一直持續的繁榮態勢,將為大學生英語寫作技能的提升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豐富的理論養料,成功的實踐又將反過來推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延伸。新時代背景下,新技術的應用、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將推動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理論支撐和科學求證的基礎上,寫作研究內部與外部的融合發展也將成為大學生英語寫作研究領域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玉晨,聞兆榮. 中國學生英文寫作的句子類型及分析[J]. 現代外語,1994(01):39-42+67.
[2] 程靜英. 英語寫作教學分析[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02):12-18.
[3] 張在新,吳紅云,王曉露,等. 我國英語寫作教學中的主要問題[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995(04):43-50.
[4] 邱均平,王曰芬. 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M].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
[5] Cho,M.H.,Lim,S.. Using Regulation Activities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Collaborative Writing on Wikis[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17,54(01):53-61.
[6] Lea,M.R.,Street,B.V.. Student Writing in Higher Education:an Academic Literacies Approach[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8,23(02):157-172.
[7] Asoodar,M.,Atai,M.R.,Vaezi,S.. Blog-Integrated Writing with Blog-Buddies:EAP Learners’ Writ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6,54(02):225-252.
[8] Giuliano,T.A.. The “Writing Spiral”:A Practical Tool for Teaching Undergraduates to Write Publication-Quality Manuscrip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5.
[9] Scherman,R.. Student Writing Weekends: A Model for Encourag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Public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4.
[10] Adel,A.,Romer,U.. Research on Advanced Student Writing across Disciplines and Levels Introducing the Michigan Corpus of Upper-level Student Pap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2,17(01):3-34.
[11] Bellino,A.,Bascunan,D..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rite Better:A Corpus-based Writing Assistant[J]. Ieee Access,2020(08):70216-70233.
[12] Aull,L.L.,Lancaster,Z.. Linguistic Markers of Stance in Early and Advanced Academic Writing:A Corpus-based Comparison[J]. Written Communication,2014,31(02):151-183.
[13] Adel,A.,Erman,B..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 Lexical Bundles Approach[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2,31(02):81-92.
[14] Canagarajah,S.. Codemeshing in Academic Writing:Identifying Teachable Strategies of Translanguaging[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1,95(03):401-417.
[15] Barnard,R.,de Luca,R.,Li,J.R..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ecturer and Peer Feedback:a New Zealand Action Research Project[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5,40(05):933-944.
[16] Agius,N.M.,Wilkinson,A.. Students’ and Teachers’ Views of Written Feedback at Undergraduate Level:A Literature Review[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04):552-559.
[17] Allen,D.,Katayama,A.. Relative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Written Peer Feedback[J]. System,2016(56):96-106.
[18] Allen,D.,Mills,A.. The Impact of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Dyadic Peer Feedback[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16,20(04):498-513.
[19] 馬廣惠,文秋芳. 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999(04):34-39+78.
[20] 唐芳,徐錦芬. 國內外英語寫作元認知研究綜述[J]. 外語界,2005(05):17-23.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