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星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9-050-01
摘? 要? 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內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結合筆者經驗闡述了通過教師的躬身示范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通過名人的榜樣作用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利用籃球運動的特征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等幾點具體策略,希望能夠為籃球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思政教育? 籃球教學? 教育策略
思政教育是學校教育內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切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指出學校的各門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而要構建學校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局面,就必須要重視思政教育在各科教學中的滲透,這對于籃球教學而言也不例外。那么,應如何在籃球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以下就結合筆者的籃球教學經驗闡述幾種思路,以期能夠與教育同仁共探討。
一、通過教師的躬身示范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教師這個職業具有強烈的示范性,“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對于籃球教師而言,在組織開展籃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但要關注籃球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更要重視育人理念在教學活動中的滲透;不但要強調言傳,更要重視身教,通過以身作則,躬身示范的方式為學生做好表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思政教育在籃球教學中的有效滲透。以學生愛國情操和民族意識的培養為例,“厚植愛國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政教育中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的內容。那么,要在籃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發展學生的民族意識。教師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愛國,自己首先就需要具備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
有些人可能認為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看不見摸不著,教師很難在籃球教學中通過躬身示范的方式去進行滲透。實則不然,一個具有愛國精神、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的教師在籃球教學中的表現與缺乏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教師往往截然不同,帶給學生的影響也大相徑庭。例如,在講到中國籃球運動的發展史時,面對早期艱難起步的中國籃球,缺乏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教師可能更多的情緒是抱怨和質疑,而具有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教師則會更客觀分析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并為中國籃球克服艱難被世界稱頌為“世界籃壇的東方曙光”而自豪與感動。這兩種不同情緒,會通過表情、語言、舉止等傳遞給學生,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影響到學生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的培養。因此,要實現思政教育在籃球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教師必須要以身作則,通過自身的躬身示范在一言一行之中去影響學生。
二、通過名人的榜樣作用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學生的一種典型心理特征,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偶像崇拜的本質是心理認同和情感依附,簡單來說就是青少年不但會在認知、情感、個性發展等各個方面認同所崇拜的偶像,同時還會接受和模仿偶像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以及外表形象等等。榜樣學習又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借助此在籃球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滲透,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籃球運動領域,有很多值得學生熱愛的球星,如姚明、易建聯等,這些球星都有著耀眼的運動經歷和傲人的成績。實際上,在這些球星身上還有很多寶貴的精神,如愛國精神、規則意識、團隊精神、拼搏精神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最佳素材。在籃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這些寶貴的精神,利用榜樣的作用進行思政教育的滲透。例如,姚明身為8次NBA全明星球員,有著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但同時他能有現在的成績也與自身的拼搏密不可分。在卡塔爾亞錦賽上,他的下巴被對方球員撞出了一道大口子,但他只是用創可貼簡單處理了一下就又上場了,事后這道傷口被縫了4針,而在縫合時他笑著對隊醫說自己的下巴前前后后已經被縫了66針。通過這個事例,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偶像,讓學生受到啟發與影響,進而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
三、利用籃球運動的特征在籃球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
籃球是一項集體性體育運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必須與他人配合協作,必須要遵守籃球運動的規則,這些都是籃球運動的特征。在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時,教師可以以籃球運動的上述特征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遵守規則,幫助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精神。所以,以籃球運動的特征作為切入點,在籃球運動時間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也是在籃球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總之,在籃球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滲透的方法靈活而多樣,教師只要注意挖掘、積極實踐,必然會實現籃球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參考文獻:
[1]劉儉.籃球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探討[J].體育教學,2021(08):41-42.
[2]劉武軍,向劍鋒,王海飛,等.高校籃球運動課程的思政機理探索[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