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廷 付志波
摘要:陶行知是我國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廣泛應用于我國教學領域,不僅是在他所處的時代具有強烈的影響,在現今教學中也有著卓越的貢獻,在教育更新變革的現代,教師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的教學需求,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展開研討。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理論;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博大的精神思想、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給中國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卓越的貢獻和理論基礎,他最偉大的創(chuàng)舉就是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包括了三個內容,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社會和學校相結合,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而初中的歷史教師采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可以更好地將歷史教學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學生初中歷史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許多教師還沒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認為學生學習歷史僅僅是為了升學和考試拿好成績,沒有意識到學習歷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有什么樣的意義,其次,有些學生沒有開拓歷史思維,對于學習歷史的興趣不大,在學校近代史的時候,對歷史的敏感度不高,導致在學校學習祖國的屈辱史時還嬉皮笑臉,不夠尊重歷史,沒有珍惜現今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最后部分學校也對學生的歷史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上沒有很好的貫徹落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學和生活相脫節(jié)。
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換句話來說,教育要貼近生活,生活是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的,其間蘊涵著許多現在的道理,因此,教師在歷史的教學中也要立足于當下社會再去進行教學,要建立歷史事件和當今社會的聯系,以古反今。學生學習歷史不僅僅是要了解前人的一些豐功偉績,更是要明白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對于八年級近代史的教學更是如此,由此可見教師要借助近代歷史的諸多事件,來引導學生反思當時中國的落后的原因,并且要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現今生活的反思。例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要給學生展示當時抽鴉片煙萎靡現狀的圖片,再與現今的緝毒警察相聯系,以此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歷史史實的同時,告訴學生毒品的危害[1]。
(二)感受生活與歷史的連接,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學校即社會”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另一個命題,這個教育理解就是學校在通俗意義上來講也是一個社會,在學校的生活也可以用來教育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本身就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進入社會做鋪墊,教師將學校當做一個小型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也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各方面綜合成長。就比如說在學習《新文化運動》時向學生展示現今外國孔子學院和1914年袁世凱祭奠孔子的圖片進行對比,引發(fā)思考為什么同樣的是祭奠孔子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學生明白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混亂的,在孫中山推行的辛亥革命得到很好的結果時,袁世凱逆行,推行復辟,讓好不容易結束封建制的中國來說當然得不到擁護,而如今中國不斷發(fā)展,經濟、科技逐漸趕超其他發(fā)達國家,并且對于孔子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然會受到外國人的推崇,由此可以引發(fā)學生反思使學生學以致用。
(三)體悟生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重點,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教師要在教育中學習,在學習中教育,教、學、做并不是三件事情,而是生活學習教育的三個方面,古話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就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不能好高騖遠,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如果去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在教育中注重動手能力,不能光是紙上談兵。例如在學習《五四運動》時,在學習德先生和賽先生時,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可以自己編排一個歷史短劇,依照電視劇《覺醒年代》展現自己嚴重的五四運動,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發(fā)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2]。
三、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特征
在歷史教學中,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運用主要有一下特征:1、生活化。教師將歷史學習生活化,在教學的過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讓學生進行更好的歷史學習。2、社會實踐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的導入,讓歷史學習不再抽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活動組織,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歷史,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四、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意義
教師運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進行教學,具有以下意義:首先有利于搭建實踐舞臺,培育學生的能力。貫徹落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可以很好地將歷史教學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有利于烘托價值取向,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學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歷史觀,在通過對于歷史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能很好地進行反思,使得學生加強自主學習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學生學習歷史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對于歷史要有明確的態(tài)度,尤其是在學習近代史,要端正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及時進行歷史反思,教師也要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教學方式中去,不斷創(chuàng)新,為培育中學生擁有良好的歷史觀和自主學習能力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向紅."也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長三角.教育 .(2009):61-61.Print.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聊城大學,2017.Print.